茶道用具的使用
熱愛茶道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茶具對於茶道的重要性,那麼大家知道茶具的使用有什麼方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因茶制宜
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
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後認為:“邢***今河北鉅鹿、廣宗以西,河以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餘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後,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
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後,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
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並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嚐到真正的茶香味。
2、因地制宜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長江以北一帶,大多喜愛選用有蓋瓷杯沖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壺泡茶,爾後將茶湯傾入茶盅杯飲用。在長江三角洲滬杭寧和華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們愛好品細嫩名優茶,既要聞其香,啜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歡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
在江、浙一帶的許多地區,飲茶注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因此喜歡選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蓋瓷杯沏茶。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鑑賞茶的韻味。
3、因人制宜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宮貴族選用金銀茶具、祕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飲茶;而陸羽在《茶經》中記述的同時代的民間飲茶卻用瓷碗。清代的慈禧太后對茶具更加挑剔,她喜用白玉作杯、黃金作託的茶杯飲茶。而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蜀山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
這種提樑壺,至今仍為茶人所推崇。清代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愛茶尚壺。他工詩文,擅書畫、篆刻,於是去宜興與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制壺,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再由陳曼生鐫刻書畫,作品人稱“曼生壺”,為鑑賞家所珍藏。
至於下等人用的則是“有油羶之氣”的茶碗。現代人飲茶時,對茶具的要求雖然沒那麼多嚴格,但也根據各自的飲茶習慣,結合自己對壺藝的要求,選擇最喜歡的茶具。而一旦賓客登門,則總想把自己最好的茶具拿出來招待客人。
另外,職業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於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男人習慣於用較大素淨的壺或杯斟茶;女人愛用小巧精緻的壺或杯沖茶。腦力勞動者崇尚雅緻的壺或杯細品緩啜;體力勞動者常選用大杯或大碗,大口急飲。
4、因具制宜
在選用茶具時,儘管人們的的愛好多種多樣,但以下三個方面卻是都需要加以考慮的: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於茶性的發揮。不同質地的茶具,這三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各種瓷茶具,保溫、傳熱適中,能較好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潔白衛生,不汙染茶湯。
紫砂茶具色澤多數深暗,用它泡茶,不論是紅茶、綠茶、烏龍茶,還是黃茶、白茶和黑茶,對茶葉湯色均不能起襯托作用,對外形美觀的茶葉,也難以觀姿察色,這是其美中不足之處。玻璃茶具,透明度高,用它沖泡高階細嫩名茶,茶姿湯色歷歷在目。
可增加飲茶情趣,但它傳熱快,不透氣,茶香容易散失,所以,用玻璃杯泡花茶,不是很適合。搪瓷茶具,具有堅固耐用,攜帶方便等優點,所以在車間、工地、田間,甚至出差旅行,常用它來飲茶,但它易灼手燙口,也不宜用它泡茶待客。
塑料茶具,因質地關係,常帶有異味,這是飲茶之大忌,最好不用。另外,還有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一次性塑料軟杯,在旅途中用來泡茶也時有所見,那是為了衛生和方便旅客,杯子又經過特殊處理,這與通常的塑料茶具相比,應另當別論了。
茶道操作流程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裡,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裡,名字叫的好聽,程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六道封壺: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裡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七道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八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九道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一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二道品茗: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雖然我們日常飲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是在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時都應該將其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