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幣材料程序介紹

  中國古錢幣發展程序也是古錢幣的材料的變化過程,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貝殼

  貝殼是我國古代人民最早作為貨幣使用的。貝又叫海貝或海介蟲,產生在熱帶海洋的淺水海域中。因其色彩斑爛,非常美觀;質地堅實,不易損壞;小巧玲瓏,一隻就是一個單位,易作交易媒介;份量很輕,便於攜帶,故為古代人民所喜愛。他們到淺海中去採集,稍作加工便可作為裝飾品使用。人們為了互通有無,往往把它作為等價物使用。

  據說,我國早在夏、商時代,就開始以貝作貨幣使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才廢止。中國古代人民以貝作貨幣使用,這在我國的文字結構上可以反映出來。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幾乎都有貝字,如貧、賤、貨、財、貴等字即是明證。

  古代貝幣基本上是圓形的。為了便於用繩索穿起來,上面鑿一小洞,把幾個貝穿在一起。朋是貝的單位。《說文》貝字下注說:“古者以二貝為一朋”。王國維說:“殷制五貝一系,二系一朋,因為古文朋字確像二系,而五貝不能分為二系”。《毛詩》鄭箋說:“古者貨貝,五貝為朋”。眾說不一,可能數目有變更。但是,貝的形制:基本上圓形和有可以穿繩的孔,這和環錢以及秦半兩有相似之處。

  龜殼

  龜壽命較長,古人以它作為長壽的象徵。

  龜殼基本上同貝殼一樣,具有天然的貨幣職能。一是龜殼比較堅固,經久不壞;二是龜比貝少得多,不易得到,其價值也比貝大;三是龜殼比貝殼大,可用人工分割。由於龜殼具有這些特點,帝王貴族以它作為寶藏手段。正如《禮記》說的:“諸侯以龜為寶”。《史記·平準書》也說:“人用莫如龜”。可見,龜幣的地位比貝幣高得多,但其使用範圍卻不及貝幣的普及。清代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河南省湯陰縣所屬的古牖里城,有數以千計的龜板出土,每板上面都刻有象形文字,專家們鑑定是殷代文字。龜板這種實物貨幣的使用,由此可見一斑。

  獸皮

  刻畫獸皮作為貨幣使用,叫皮幣。這在我國和西方古代都一樣。原因是當時人民以打獵為生,獸皮較易得到。不少獸皮毛彩斑爛美麗,可作裝飾品用,皮質堅韌,可以長久儲存,且捕一獸要花較大勞動。其價值比較高昂。不過,獸皮價值高低不一,其貴重的只能在帝王貴族之間的上層社會使用。一是用於相互之間的饋贈;一是用於大禮重典,作為禮物敬獻。由於古代等級森嚴,使用什麼獸皮有一定的規定。據說,天子***或皇帝***使用虎皮,諸候使用豹皮,使臣或卿大夫使用麋鹿皮。士大夫婚禮使用儷皮。至於黎民百姓,地位低下,生活貧困,皮幣不容易得到,它作為貨幣作用的範圍,是極受限制的。

  到了漢朝,農牧業發展,獵業衰微,獸皮很難得到,皮幣逐漸淘汰,金屬鑄幣代之以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漢武帝為了當時經濟上的需要,命人用白鹿皮幣裁剪成一尺見方,上面繪以圖案,名為白鹿皮幣,並規定此幣值銅錢四十萬,作王侯宗室鑰覲聘享時薦璧之用。一小塊鹿皮,無論怎樣彩飾,不值四十萬錢,《中國貨幣史》說:“它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濫觴”。

  禽畜

  大凡世界上古代遊牧民族,都曾經以禽畜作為貨幣使用過。他們或以禽畜掉換禽畜,或以禽畜換取其他物品。

  我國古代較之世界各國早進入農耕時代,因而以禽畜作為貨幣的歷史不甚明顯,但也有跡可尋。古代有句話叫做“相見必以贄”。贄字從貝,即含以貨財作禮品的意思。《周官·大宗伯職》雲:“作禽贄;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既然帝王以皮帛作禮品,而皮帛是一種禮品,則羔、雁、雉、鶩和雞等,自然是既作禮品又作貨幣使用了。古時的聘禮叫幣,用皮或用馬;婚禮叫納徵,用的束帛儷皮;而訂婚時的禮物則用雁。這也是古人以禽畜作為幣材的又一例項。孟子曾說過:“事之以皮幣,事之以犬馬,事之以珠玉”。其中皮幣,珠玉都是古代的貨幣,因而犬馬亦可能作為古代的一種貨幣了。

  粟

  穀物是人生所必需,本身是一種消費品;同時它又可作為財富來儲藏。這就具備了貨幣的資格。《周官·旅師職》雲:“掌衾野之鋤粟屋粟間粟而用之”。

  以粟作為交易媒介,實際上等於物物交換。但也不盡然。因為古代的以粟為幣,將全國之粟以一部份供民食,以一部份作實物即儲藏起來。每當歲凶粟乏之時,國家將粟從糧倉裡取出來貸給人民。人民以粟為幣,進行交易或發展生產等謀生活動,度過凶年。在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濫發鈔票,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紙幣貶值等於廢紙,民間都以稻穀***擔***為計算單位,它和金銀一樣,代行貨幣的職能。

  珠玉

  珠玉也曾作為幣材使用過。但由於其價值很高、而毀壞極易,一有破碎,價值頓失。故一般以儲蓄手段儲存,較少流通。

  在幣材上,珠玉為高貴物。故管子說:“古者以珠玉為上幣”。《爾雅·釋器》雲:“玉十謂之區”。郭璞注云:“雙玉日谷,五穀為區”。這似乎是古代使用珠玉貨幣的計算方法。但也有認為上幣是指貴重品。

  農具

  我國古代以器具作幣材主要有兩種:一為農器,人人需要,但卻不能人人鑄造。因而農器成了人們交換的物件,久而久之,農具便成為交易媒介物了。《中國貨幣史》說:“布幣是由農具鏟演變出來的,可能是鎛字的同聲假借字,鎛是古代農具的名稱,古詩中有‘庤乃錢鎛’的句子”。

  軍器也是古代的一種幣材。

  古代部落間由於戰爭頻繁,交戰雙方總要損失兵器和將士。為了自衛,兵器人人需要,但兵器卻不是人人能鑄造的,因而,除了國家冶鑄或繳獲敵人兵器之外,人們只有以他物來換取兵器,這樣就使兵器一度成為交易的媒介物了。

  古人稱錢也叫刀,《中國貨幣史》說:“刀幣體系很明顯是由實用的刀演化出來的”。刀幣主要有兩種,大刀是齊國的貨幣,小刀是燕國等的貨幣。

  古代用具中有刀,古代兵器中也有刀,古代貨幣中也有刀,這是引人深思的事。

  布帛

  我國以布帛為幣材,歷史最長。三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布帛的使用達到了全盛時代,影響深遠,後來的錢也叫布或幣。今天貨幣兩字已成為交易媒介物的專用名詞。貨之材一般是指貝殼,而幣之材則是指布帛。故貝和布帛是古代幣材的二大系統。

  布帛作為貨幣使用,其單位如何定呢?《漢書·食貨志》說:“周布泉之制,以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周官·載師職》記載:“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所謂里布,據鄭眾的註釋為:“里布者,布參印書,廣二寸長二尺為布。貿易物。詩云‘抱布貿絲’,抱此布也”。顯然,里布是一種交易媒介,也可說是貨幣,古人抱著這種布幣進入市場交易,《禮記·雜記》雲:“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據鄭康成註釋道:“十個為束,兩者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尋,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由此可知,凡布帛以匹為單位,每匹以兩端相向對卷,卷合一端,兩卷而成匹,故匹亦謂之兩。如上所述,所謂布、卷、匹等都是指段。段有長短大小不同,其價也就不同了。由於布帛是人工織造,可懸一定式以為鵠,以為量度價格的尺度。《晏子》說:“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禮記·王制》亦說:“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布帛既作為交易之媒介,必須規定一定的尺寸大小,不得隨意變更。如一布規定為廣二寸、長二尺。它不夠用作衣料,實際專為交易之用。

  古代布帛以匹為單位,但匹也叫兩,而兩這種單位名稱卻最為通行。《周官、媒氏職》雲:“凡嫁女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春秋》雲:“重錦三十兩”。以及“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等等。兩本為布帛幅長的單位名稱,而又是重兩的單位名稱。但因人民習慣於布帛之兩,故一直沿襲下來。秦始皇鑄錢,其單位也用兩,世稱“秦半兩”。

  周代八百年的幣制,一直以布帛為本位。其他東西也雖作幣材,但使用總不如布帛來得廣泛,這可以說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特色。

  秦漢以來,雖盛行金屬貨幣,然布帛幣仍照用不廢,延續了很長時間。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的貨幣材貝殼、龜殼、獸皮、禽畜、珠玉、穀物、器具、布帛,隨著時代的轉移,人類的進步,終究為金屬貨幣的刀幣、布幣、環錢等所代替。

  現今世界上盛行的紙幣,乃我國古代北宋時所發明,迄今已有千年歷史。由此可知,中國的錢幣歷史悠久,千姿百態。數千年來,綿延不斷,對其他國家和民族也發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