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場館管理論文

  會展場館是指從事會議、展覽以及節事活動的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會展場館的規劃建設

  【摘要】一個城市新建會館的選址,對區域內會展經濟的的發展可謂舉足輕重。展館所在周圍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影響會展中心甚至整個會展行業本身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會展場館的選址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會展場館 規劃 選址 建設

  一個城市新建會館的選址,對區域內會展經濟的發展可謂舉足輕重。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會展中心是由政府巨資建設的一個大型建築、公益設施,其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而體積龐大的會展中心毫無疑問地對周邊環境產生著重要影響。

  雖然會展產業是高效益、無汙染、高收益的產業,但其在區域環保***會展中心所舉辦的會展活動期間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噪聲、有害氣體等汙染***、製造交通擁堵***會展中心舉辦展會活動的布展、車展期間需要交通管制,甚至在參展期間也要進行交通疏導***、資源浪費***由於城市新建會展中心多被賦予“標誌性建築”,在展覽淡季甚至要面向社會開放參觀其展廳,對超大空間使用的空調、人力資源等都會造成鉅額費用增加***等方面有著不可迴避的弊端,這些弊端甚至對大環境起著“引導性決定作用”。

  會展場館一旦落成,也就決定了會展業藉以發展的空間地理區域,這一區域內各種基礎設施,包括它的相關配套設施、道路交通狀況等,這成為會展業的巨集觀執行環境,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會展中心甚至整個會展行業本身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會展場館的選址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認為,會展場館的選址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1.城市邊緣與瞬間聚集大量人流

  一個成功的主題展會活動,例如房展、車展,在衡量其規模時,常引用“十萬人大型展會概念”,一般而言,這是一個大型展會的標尺。

  人們首先會擔心會展場館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於是會展場館的選址是在CBD還是遠離市中心又成為一種爭議,如何平衡規劃和發展之間的衝突已經成為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緩解城市尤其是市中心日益加重的交通壓力,目前國內一些大城市在制定規劃時,通常採用“薄弱市中心”的發展模式,類似會展場館這種可以預見將會給城市交通帶來較大負效應的建築設施,通常會被考慮安排在相對外圍的區域內。有關資料顯示,每次大型展會可以為舉辦地及其附近區域每天增加約10萬至15萬人次的人流量,而解決這些人流需要數百臺大中小型車輛,每隔5-10分鐘一趟不斷迴圈往復運載客人。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市中心舉辦這樣的展會並非易事。

  在理論上,新建會展中心應考慮在城市邊緣相對開闊的區域裡,但也不盡然,會展場館選址需要考慮的是功能是否單一。如果會展場館只是作為傳統展會的功能使用,經營比較單一,那麼佔地面積龐大的設施會給周邊的影響將是片區活力不足、昂貴的土地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土地資源使用浪費等問題。

  那麼,會展場館的選址究竟應該從什麼角度做取捨呢?

  我們應該理性地做出判斷:一個地區在是否配備順暢交通網路的同時,是否有完備的公共交通系統。

  在自然發展狀況下,城市交通的建設永遠無法滿足交通需求的增長,即使會展場館不在城市的CBD,也不能說就不會產生交通擁堵。當越來越多的人駕駛私人車輛進入會展場館時,城市中心的道路會“供不應求”,交通壓力得到緩解的前提是道路的保障。

  我們知道,路網密度可以減少出行的距離***去某個方向不必非走一條路,而是有多條道路可供選擇***,這從本質上減輕了交通的負載。並且,加大路網密度可以增加城市臨街地塊的數量和各地塊的臨街面,也是提升土地價值的重要途徑。美國紐約的路網密度是平均每60米就有一條路――在體現商業價值的同時,規避了交通運力的緊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多贏的高明舉措。

  2.交通和城市接待能力

  在我國大部分城市,交通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已遠遠超過了交通供給的增長,市區道路網以及城市運輸服務系統長期處於高負荷執行狀態,已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整體調節能力。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大規模的會展活動給一個城市帶來沉重壓力。

  然而,城市交通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的。要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由於展會、節慶、賽事等大型活動給城市帶來的壓力,重視如下環節有利於我們對問題的解決:

  ***1***軌道交通建設。實現人的快速移動,軌道交通***包括地鐵、輕軌和市郊鐵路***是有效的手段,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輸量大、速度快、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等優勢。在新建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主人口,已經預留了城市輕軌匯合天橋,以方便後續建設的通道銜接。

  ***2***發展公共交通。將完整的軌道交通網和公共汽車運輸網相結合,市內公交站設計合理,站距短、換乘方便,更主要的是要有鼓勵公共交通發展的政策來保障。我們仍以鄭州會展中心為例,其主人口的外廣場,規劃為多路城市公共交通汽車的排程總結,其體量足以滿足大型活動的要求。

  ***3***城市規劃督導。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及城市建設的嚴格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統一規劃並監督管理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當然,作為會展產業巨集觀環境之一的城市交通問題,僅僅靠改善城市結構和交通狀況來解決問題還是不夠的,作為會展行業本身也應該從自身著手解決它為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掃清會展業發展的障礙。會展場館的選址無疑是制約城市交通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其對展館效益和城市會展業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大型會展活動的特點,是在會展活動舉行的週期內,伴隨著參展、觀展、布展、撤展等人群的到來,城市的綜合接待能力也上升到一個階段性的極致。除交通運力外,食宿等均會面臨巨大的考驗。

  一個城市建設會展場館,不僅取決於政府的經濟導向,也應該客觀地分析綜合接待能力。例如,一個城市具備多少住宿接待床位,這其中包括多少個達到三星級以上標準低,包括多少個在會展場館輻射半徑4公里之內的,都決定了其接待與交通雙重問題的綜合因素。

  3.新城區建設的拉動作用   將會展場館建在新區CBD,在新城市的開發之初,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開發初始的新城區幾乎是一片空地,空空蕩蕩的。而政府除了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需要說服包括房地產投資商、行政事業單位等在內的機構遷入,這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吸引力。於是,會展經濟與會展場館獨特的拉動作用顯現出來了。

  一個城市要發展會展經濟,應該先對城市的會展發展進行規劃,然後考慮建設會展場館的具體建設。在規劃設計會展場館之初,就要準確定位在這個城市、這個會展場館,將來合適舉辦什麼展會,什麼條件可以滿足流動性展會的要求,等等。

  由於每一個展覽會的參展商不同,使得每個展覽所要求的舉辦條件不盡相同。從對會展場館場地的要求,到對整個城市的要求,不僅是交通、食宿等基本問題,甚至還包括開放街區廣告發布權等個案條件。由於很多條件只能由政府協調解決,所以這裡也凸顯了會展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這隻無形的手。

  1.周邊配套

  作為一箇中規中矩發展會展經濟的城市,一般而言其會展場館的建築面積總量在10萬-20萬平方米的規模,其銷售情況是較為樂觀的。由此,擁有同比例面積的服務類別建築物、寬闊的室外展場、足夠的停車空間等,技術史會展場館的共同特徵,即規劃要素。

  作為會展場館所服務的物件――大規模的展會活動,除了展會所必須的場地設施以外,在會展場館內部還需要規劃包括諸如資訊諮詢、新聞轉播、快餐休閒、紀念品銷售和不同等級住宿等配套的服務設施。而對於周邊的會展活動配套,則需要地鐵、輕軌、公共交通、商住酒店和餐飲等方面的城市功能設施。

  ***1***資訊諮詢

  到達展會現場的人群希望瞭解展會本身的資訊,以及舉辦展會活動的城市所在地及周邊的旅遊景區、城市交通、氣候天氣、商業購物等情況。因此提供完備的資訊諮詢設施是非常必要的。

  ***2***新聞傳播

  舉辦展會開幕式、釋出會等,參會媒體都需要新聞中心的支援;參會的展商同樣有使用現代通訊設施的要求。而一些現代展會,更包括視訊轉播等要求。

  ***3***快餐休閒

  無論布展還是撤展亦或展覽會舉辦期間,現場所匯聚的人群都有著“快速簡餐”的消費需求。當然,對於一些商務活動,包括較高級別的餐飲、會務及休閒場所,也需要在適當的位置安排***。

  ***4***紀念品銷售

  參展商、參觀的專業觀眾等都會對展會紀念品以及舉辦展會城市的旅遊工藝品感興趣。在這方面,這個群體更像是遊客,所以其購買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5***展覽服務機構

  郵政、快遞、商務中心、廣告製作、物流、機械租賃、日用品零售、通訊、物品寄存、鮮花租售、翻譯代理、票務、rr服務等都是展會活動當中隨時需要的服務,這些在會展場館的內部規劃中都必須預留位置。

  ***6***其他城市功能配套設施

  多重城市交通運力、緊鄰酒店接待能力,都需要有6-10萬人的容積消化能力。另外,大型會展場館還留有用地進行綠化和環境處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在會展場館各展廳之間或主要的軸線上設定綠化休閒場地,供參展、參觀者使用,並可適度變更用途,開展多種室外展示活動。國內目前通行的做法包括“淺草磚”處理,不僅使綠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更滿足了多種功能的使用。在場館外圍,特別是主要人口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景觀設計,如大片的人工湖,對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改善小氣候及消防都很有好處。

  2.應急疏散與導視系統

  國外成熟的會展場館多以適當的單體展館建築以連片開發的“佇列式營房系列”,並預留後續開發的規劃用地的設計構想。為避免會展場館周圍的瞬間擁堵,以“放射狀道路框架”進行規劃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般展館群體架構呈狹長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這是為了避免因展館過分集中而帶來的車輛擁堵,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集散。這樣既可以使觀眾有效參展,又能發揮展館優勢,舉辦品牌展會。在會展舉辦旺季***一般而言,每年的3月底起至6月,以及9月、10月均是會展旺季***,有時會出現兩個以上的展會同期召開,或是會期交替***即一個展會的布展及開放期與另一個或多個展覽會的開放及撤展週期相重疊***的現象。這時,獨立的展館與狹長結構,相對分散的規劃就會顯露出優越性。包括我們前文所提及的“十萬人大型展會活動”,對人流、車流的交通協管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會展場館有著等同於機場、火車站等公共設施的重要地位。從應急疏散到科學導視***參加展會的車輛、人員,大多是第一次到達一個城市,且時間短暫,來不及熟悉與適應***,都需要引導系統。從城市外圍的高速公路出口開始,一直到城市的主要道路,並延伸至會展場館所在地,均應設有大量的指引會展場館的標誌或以醒目的logo***即會展場館標誌***指引道路。幾乎所有的會展場館都擁有一個地標性的高塔或建築,這些塔樓一方面在整個城市當中可以起到地標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會展場館內部它們也是視覺中心,是定位的最佳座標。

  由於會展場館的規模龐大,因此在展館內外及周邊均應擁有明確、清晰、高效率的標誌系統。這對於來訪者方便地到達會展場館所在地,尋找停車場、主***,乃至在場館內高效地到達目的地都極為重要。為避免人行走在大體量的建築群中產生渺小感、陌生感、迷失感,進而引起疲勞、焦慮等不良感受,簡約易懂的標識指引非常重要。

  通常的建築手段是採用矩形的空間或明確的軸線來進行方向指引。同時,單元化的展廳設計能夠加快人們熟悉陌生環境的速度,各種服務設施的規整佈局也更加便於尋找。而利用標誌指引方向則更是所有會展場館必須使用的方法,通過數字、字母、圖案、色彩等鮮明的形象來清楚地表明各個場地和建築物的性質和方位。另外,展位的佈局也必須將正對各展廳***的通道留出,從而達到容易識別的目的。

  3.交通道路運力保障、停車設施

  前邊講到的會展場館的周邊交通規劃,是為了應急疏散之需;那麼在交通運力保障上,同樣要進行合理的規劃。   ***1***交通方式的選擇分析

  一個大型的展會活動,對於參展商及參觀的專業觀眾來說,可選擇的交通手段包括公路、軌道、航空、水運等方式。一般而言,在城市中可乘坐公交車、城市軌道或自駕車;來自臨近地區的可選擇鐵路交通或長途汽車;來自周邊國家的可供選擇高速公路、航空或遊船,部分也可以自駕車;路程相距較遠的賓客則首選乘飛機,再選擇城市公共交通。因此,會展場館可以根據賓客的性質、數量及來去方向估計各種交通方式的流量,進行合理規劃佈局,緩解區域性交通壓力,並可以計算出靜態交通量需求。

  ***2***主人口的佈局

  大型會展場館往往需要設多個主人口,分佈於幾個主要的方向,既利於大量人流貨流的集散,也有利於同時舉辦多個展會而互不影響。主要的人行人口和貨物***也要分別佈置,即“人車分離”。

  需考慮會展場館的各***與主要道路、停車場、軌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站點的關係,這是會展場館與外界高效聯絡的關鍵。主***一般可設於軸線的各個端頭或均勻在整個場地的四周,而對於“分散佈局”的會展場館,主***也可分地塊進行佈置。

  會展場館往往需要建設大面積的停車場或停車樓。根據國際資料統計可以看出,大型會展場館的停車量一般達到不低於每千平方米展覽面積70輛的標準。

  ***3***停車場的佈局

  會展場館都會在不同的人口附近規劃並提供多個停車場。其中有一兩個大的集中停車場,這些停車場還可以同時兼做室外戰場使用。

  以處於世界會展發展領先地位的德國為例,科隆會展場館共有22個停車場,可停車場到主人口一般不超過兩三百米。個別大的停車場遠離主***,則會在這些停車場和場館之間設專用穿梭巴士。如杜塞爾多夫會展場館的1、2號停車場距會展場館達1公里以上,它就用穿梭巴士來取得聯絡。

  ***4***軌道交通站點的佈局

  會展場館的交通規劃都應該包括地鐵、輕軌和城市鐵路在內的軌道交通的直達站點。

  軌道交通運力大、效率高,是會展場館集散人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各會展場館主***附近設定的地鐵或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距離一般也不會超過300米。

  ***5***公共交通站點的佈局

  在中國的多數城市,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還是以公交車為主。會展場館主***附近應該設有公共汽車、區間穿梭巴士和計程車停靠站。可根據會展場館的規模設計公交線路,一般都有直接通往飛機場和城市場館的線路。

  需要強調的是,會展場館在公共交通的服務上應該做的更加出色,在所有與展覽相關的印刷品、場館中張貼的平面圖以及多媒體資訊點,均須提供交通方面的資訊和詳細的交通示意圖。

  要避免龐大的會展活動所帶來的周邊交通問題,對展會的明確定位和對專業觀眾的區分,也是加強對展會控制、減少觀眾流動量以及提高展會質量的有效途徑,在展館的規劃工作中應多加重視。

  會展場館最為基本的功能設定,是滿足展會活動的組織、舉辦。而由於主辦方的不同,加之展會活動發展的專業化特點,其個性要求越來越顯特殊。像“展廳吊點承重”、“展廳地面地下管溝設施當中的壓縮空氣介面”等非標準配置,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規劃為“亞標準配置”。

  1.展廳與室外展場

  會展場館室內展廳的主要硬體要求是展廳的地面承重和展廳層高。

  就會展場館舉辦的展會活動而言,地面承重與展廳層高都是對硬體的要求,如對展廳承重能力的要求最高的重型機械展、對展廳層高要求最高的帆船展,都屬特例。就目前國內外先進場館的設計而言,單層***展廳僅為一層結構***每平方米承重5噸,基本上能夠滿足大型機械展覽的需求。若建有二層,則每平方米承重1.5噸即屬配置到位。展廳層高的上限,一般以13-16米為標準配置。

  當然,這些引數都是相對的,一個新建會展場館的建設依據,主要來自自身經營的定位即服務於什麼樣的物件。

  我們知道,規模巨大的會展場館一經建成,硬體方面的條件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只能在建設規劃階段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由於會展場館大多有開闊的室外場地,分別可用作開幕式、臨時停車場等。對於一些大型車輛或機械展覽,可作為室外場地進行出租。可以說,室外展場的應用在我國是非常廣泛的。

  2.吊點承重

  “吊點承重”遠不如“地面承重”為業界人士所重視。但由於現今展會活動的多樣化,參展群體宣傳的多樣化,使得展廳空間的利用率升高,由此而引起的吊點懸掛成為一種新興的展會活動需求。

  由於會展場館多為大空間室內建築,屋頂形狀多為弧形,吊點距離地面一般最大淨高度為20-30米,最小淨高度為14米。加之吊點均勻分佈在屋頂鋼樑的次樑下部,縱橫間距均為符合標準展位的區間劃分,即6米×6米。根據多數會展場館提供吊點服務的規定,一般只能在吊點上懸掛物品。單個吊點允許懸掛的重量為100公斤,單件懸掛的物品重量超過20公斤的視為重物懸掛。超過100公斤以上的懸掛物品多不被接受。

  展會舉辦期間,由於參展觀眾人數眾多,且吊點下方常聚有人群,因此會展場館對於吊點的管理應該嚴格、規範。

  懸掛吊點服務的注意事項包括:

  ***1***預租申請:懸掛作業因受到展廳地面展位搭建和布展時間的限制,需要對預租進行報批,一般可由主場承建商提前向展館提出申請。

  ***2***申請資料:包括擬懸掛物品的名稱、尺寸大小、材質、重量和內容,以及準確標明擬懸掛物品的平面及高度位置的圖紙。

  ***3***物品提供:一般需在開展1-3天向展館提供擬懸掛的物品以備稽核。

  ***4***現場申請:因為特殊原因必須在現場提出懸掛申請的,可到現場服務檯辦理相關申請手續。

  ***5***收費:展館懸掛的作業為有償服務,價格根據不同展館、不同展會而不同。

  ***6***現場配合:因懸掛作業難度大,不易調整,因此除需要提供準確的懸掛點定位說明外,還需要安排專人在現場配合展館工作人員進行懸掛作業。一旦懸掛到位再提出懸掛調整的,將按二次懸掛作業處理並收費;因展廳內的懸掛作業受難度要求的限制,尤其受消防監控***各展廳一般均設有雙波段火災探測器和紅外光束影象煙感探測器***的限制,不可能在任意點。任意高度提供懸掛作業服務,定點也不可能達到完全精確,因此左右、前後、上下偏差在半徑為2米範圍內的,將視為正常偏差,不予校正。   3.地下管溝設施

  無論是“標準展位”還是“特殊展位”,在布展、參展期間均有多種需求,如強弱電力、壓縮空氣等。展位的配套設施按國際慣例,由PDS綜合佈線,強電、弱電、資訊、給水、排水、壓縮空氣等必須經地下管溝到達各個展位。這就要求地下有預埋的管線、管井設施。

  地下管溝也稱綜合管溝,也就是“會展場館展廳內部管道綜合走廊”,把電力、通訊、燃氣、供水等統一規劃、統一佈線,各種管線集中鋪設和集中佈局,從而避免管線地下分別直埋造成的混亂。減少因鋪設和維修各種管線對道路、綠地重複開挖,不會影響展廳內地表平整。

  地下管溝來自於“城市地下管道綜合管廊”,在國外稱之為“共同溝”,英文名稱為“u-tilitytunnel”,是指將設定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類公用管線集中容納於一體,並留有供檢查人員行走的隧道結構。歐洲是地下管道綜合管廊的發源地,早在1833年,法國巴黎就在系統規劃排水網路的同時興建共同溝。

  以北京新國展為例,每組展廳地下沿建築四周,建有總長5公里、佔地面積3.4萬平方米的地下管廊,供電、供水、排水、壓縮空氣等各種機電管線從管廊上方走過並送至各個展位。管廊中設有計量表,以方便各類能源的分展位計量。

  這種在地下修建管廊的設計方法,十分便於裝置管線的排布、管理、維修以及調整,適應現代化展會的需求,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間。

  4.通道與人車分流、配套區域

  會展場館的通道設定非常嚴格,從人口的長、寬、高,到單個展廳設定出***的數量,相隔多遠設一個出***,車流與人流通道怎麼樣佈局等。

  一般而言,觀眾***的高度不應低於2米,寬為5-7米;展品***不應低於4米,寬不應小於8米;均應有多級次的步梯、直梯及樓梯可便捷的通達各處。

  此外,會展場館在接待展會過程中,除了對主辦方、參展商等有服務的義務之外,也需要對參展觀眾提供相應的服務。

  會展中心整體所需要的配套內容較多,因此對配套區域的規定,以及在功能設定上予以相應的呼應,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會展場館的主***,需要考慮設定的配套區域包括:主辦方服務中心、觀眾登入廳、行李寄存處、資訊釋出欄、廣告位等。

  由於要考慮多個展會同時舉辦的人流趨勢,在展廳多個次要***要設定衛生間、休息廳、參展觀眾電子掃描檢索處、殘疾人通道。

  人流通道視整體結構而定,而車輛通道的寬度不應小於8-10米,轉彎半徑不小於21米。儘量考慮人車分流,所謂人車分流,是車行與步行完全獨立的道路系統,即在道路上將人流與車流完全隔開,互不相干地各行其道。包括車輛專屬通道區域、人行天橋、人行過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區等措施。

  這種分流體系很好地解決了會展場館功能使用上的安全隱患。其路網布局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進入會展場館後,步行道路與汽車道路在空間上分開,設定步行路與車行路兩個獨立的路網系統。

  ***2***車行路應分級明確,可採取圍繞會展中心或周邊配套區域佈置的方式,並以枝狀盡端或球狀、u型狀盡端路的形式伸入各車輛***。

  ***3***在車行路周圍或盡端,應設定適當數量的停車位,在車行路端頭應設回車場地。

  ***4***步行路端應貫穿於會展場館各展廳區域,並將綠地、室外展場、公共服務設施區域串聯起來,並伸入到會展場館正面***,起到連線會展場館各部分的作用。

  5.智慧化和導視系統

  會展場館對智慧化技術的要求非常高,會展場館的內部導視系統,也應是非常細緻與講究的。一個設施龐大的會展場館,會讓人感到空間巨大。而展會活動本身所吸引的參展商、專業觀眾,大多也並不是經常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活動。於是,一套必要、清晰的導視系統就顯得格外重要。會展場館的導視系統設計,一般的分類主要包括:主要為到達會展場館的觀眾提供的導視標識,為管理者以管理為目的的區域標誌和設施標識,以及通常所規定的標識類導視內容。

  凡涉及在整個活動區域當中的人流、貨運,均需要有翔實的導向標識。會展場館當中的展覽通道、出***等,均應鋪以導視牌、問訊處、垃圾投入點等。會展場館眾多的出***和緊急通道,是供特殊情況下人流疏散使用的。在國外,對於舉辦大型活動的會展場地,強制要求展館有能力在5分鐘內將所有人員全部安全疏散完畢。

  在國外,會展場館等大型建築物內部,還普遍採用一種“夜光指示牌”,即使在夜間熄燈後或是遇到突發事件斷電時,也不影響其功能。

  6.會展場館建設可行性研究

  一個城市發展會展經濟之前,必須要有準確的定位,即通過科學的可研究報告為城市會展產業定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會展場館”,以及“這個會展場館是什麼樣的會展專案服務”等。一般而言,這樣的可研究報告包括如下一些基本要素:

  ***1***城市發展會展產業的優劣條件。包括地域因素、城市配套因素、經濟及產業因素、城市定位因素等。

  ***2***規劃、經營的總體定位。如舉辦展會的規模、類別等。

  ***3***設施服務於經營和營銷的設計。如會展主辦方需求、承辦方需求、專業觀眾需求、又會獎勵策略、服務取勝策略、自主經營等。

  ***4***資本運作策略。包括建設資金、經營資本運作以及併購品牌展覽會等。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