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該吃什麼呢

  你瞭解小暑嗎?小暑應該吃什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來告訴你。

  小暑氣候特點

  每年7月7日或8日是小暑節令時。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即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小編提示:小暑來了,沒有最熱,只有更熱啊。***

  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就是說,小暑時,風裡都卷著熱浪,蟋蟀躲到了院牆之下,老鷹則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說的雖然是物候,其實也是提醒人們也應該根據三候避開溫風,像蟋蟀等“草民”無事應蟄居屋宇下,像蒼鷹一樣的“精英”應離開原來的辦公地點,去清涼高遠的地方避暑,而皇帝此時可以離開宮殿,去行宮避暑。

  食療調理方向

  補氣、涼血、清熱。

  食療烹調方法

  多吃蒸煮的食物: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一是蒸煮的食物容易吸收,可以減輕脾胃負擔,促進吸收,不易上火。古代人炮製某些滋養的藥物,為了使藥性更容易吸收,常用“九蒸九晒”之法,原因即在這裡。二是從氣的角度來說,食物經過了水汽的蒸煮,營養成分產生了對抗溼熱環境的功能優化,可產生一定祛溼熱、益氣的作用。

  小暑食療三寶:黃鱔、蓮藕、綠豆

  中國傳統有小暑時節有吃三寶的習俗,三寶指綠豆芽、蜜汁藕、黃鱔這三種應季的新鮮食物,它們具有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之功效。

  小暑黃鱔賽人蔘

  俗語云:“小暑黃鱔賽人蔘。”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小暑前後一個月是鱔魚的上市季節,最為滋補美味,是食用鱔魚的最佳時節。

  其次,鱔魚能夠補氣祛溼熱,所以說它賽過補氣的人蔘。中醫認為,鱔魚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清代《馮氏錦囊祕錄》記載:膳魚得土中之陽氣以生,故味甘,氣大溫。甘溫俱足,所以能補中益血。……鱔魚大溫,端午日方取,主婦人產前疾善調,功專補中益氣,散溫氣,去狐臭。”對入夏以來乏力、沉重、溼熱、體味加重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有人說,咦?黃鱔大溫,怎麼清熱啊?小編提示,請看黑體字,中醫講甘溫除熱,是指用味甘性溫的藥物治療氣虛發熱或血虛發熱的方法。發熱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熱作用的寒涼藥物治療,唯獨氣虛或血虛發熱,應以益氣養血為主,不可妄用苦寒藥物,以免耗傷人體的陽氣。***

  蜜汁蓮藕

  一直以來,南方地區有小暑吃蜜汁藕的習慣。蓮藕中不僅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最重要的是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的功效,對夏天熱病口渴、衄血、咯血、便血、月經量大非常有益。古代醫生遇到婦女血熱月經量多不止,辦法就是把蓮藕榨汁喝上一杯,就能清熱止血,可見它清熱涼血的功能很強。由於蓮藕具有一定的寒性,為了照顧夏天虛弱的脾胃,一般先煮熟,切片,再用蜜汁來調和,使它涼而不寒。其他燉煲的方法也可以考慮。

  綠豆湯、綠豆芽、綠豆涼粉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綠豆最簡單的吃法是熬綠豆湯,由於綠豆性寒,對於脾胃弱的人就要用綠豆芽,綠豆發芽後,陽氣得到一定提升,寒性下降。傳統的小暑三寶就是涼拌綠豆芽。

  矯情一點的,比如皇帝避暑,吃的就是綠豆涼粉,綠豆經過磨粉、熬煮凝固,再配點酸辣調料,也就清熱涼血不傷脾胃了***也有配薄荷的,祛溼提神***。據說咸豐十年,皇帝在承德避暑時,一次便裝外出,聽到小販吆喝:“酸鹹麻辣香,解暑賽冰涼,若要吃一碗,猶如進天堂。”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人在樹蔭下圍著一個賣綠豆涼粉的。只見涼粉放在浮著冰涼的井水水桶裡,五顏六色的佐料盛在玻璃盒裡。整天吃著山珍海味的皇帝,見了這些饞涎欲滴,一下吃了兩碗。兩碗下肚,頓覺神清氣爽,不由得連連叫好。待起身要走,不料賣涼粉的道:“客爺您還沒有給我錢呢!”咸豐皇帝恍然大悟,可是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上從來不帶錢,只好把身上的馬褂脫下來說:“我今天確實沒帶銀子,明天你拿著這件衣服到避暑山莊門口換銀子吧。”至今河北承德人還有夏天吃綠豆涼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