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有什麼基礎知識

  要學習茶文化需要知道茶文化的一些基礎知識。那麼茶文化的基礎知識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基礎知識,一起來看看。

  “茶”字的由來

  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於《詩經》。《詩經·邶風·穀風》有“誰胃荼苦,其甘如薺”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還不明確。至公元前200年《爾雅》成書後,始將荼定為茶。《爾雅·釋木第十四》記載:“檟,苦荼”。晉郭璞《爾雅注》說,檟是一種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今呼早採為荼,晚取者為茗”。至於“荼”字何時改寫成“茶”字,據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茶”字是從唐會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權書寫《玄祕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書寫《圭峰禪師碑》時開始,因此他確定“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

  中國是茶的故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茶樹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茶”字的形、音、義也是由中國確定的。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

  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所發現、最早為中國人所利用、最早為中國人所栽培。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古代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雲南地區有世界上年齡最長的野生古茶樹。茶的起源肯定還早得多。

  茶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有關茶文化的文物十分豐富,諸如茶人、茶具、茶書、茶畫、水泉以及有關茶文化遺址遍佈全國各地。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到歐美,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

  茶有多少雅號別稱

  茶的雅號別稱很多,據陸羽《茶經》中介紹,除茶外,其名尚有檟、蔎、茗和荈。另外,據其他古籍中的記載,還有詫、皋蘆、瓜蘆、水厄、過羅、物羅、選、奼、葭荼、苦荼、酪媽等稱呼。茶的雅號也不少,如一名“不夜侯”。晉張華《博物志》稱“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據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言,“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為茶也”。一名“餘甘氏”,據李郛《緯文瑣語》稱,“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亦有雅稱“森伯”、“滌煩子”的。隨著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如“龍井”、“烏龍”、“毛峰”、“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雨前”等。稱謂極多,美不勝收。

  陸羽的《茶經》

  唐代陸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經》。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喜茶、愛茶,並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飲茶之風的薰陶下,從22歲開始即從事茶事的研究,後來又歷經數年去茶葉產地實地考察,終於在廣德二年***公元764***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初稿,並於五年後***公元780***經增補後正式付梓出版。《茶經》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約七千餘字。《茶經》內容豐富,按現代科學劃分,包括了植物學、農藝學、生態學、生化學、藥理學、水文學、民俗學、史學、訓詁學、文學、地理學以及鑄造、製陶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為我國儲存了某些珍貴典籍的片段,可稱是一本“茶學百科全書”。陸羽因此被譽為中國“茶聖”。《茶經》已譯為日、英、法等國文字。當代茶聖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是研究《茶經》的權威性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