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飯後養生之道

  “飯後養生”對老人健康尤為關鍵,有關這方面的俗語有很多,比如“飯後一杯茶,提神助消化”等。其實,飯後養生自古就有,以下就是古籍上流傳很久的飯後養生法。是什麼?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老年人的飯後養生之道

  飯後先漱口: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溼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飯後再揉腹: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臥”,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飯後慢慢走:《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老年人飯後需要注意的事項

  1、飯後脹氣:老人的脾胃消化能力逐漸減弱,胃動力差,食物積聚在胃底,常會出現脹氣,這時應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豆類、結實的麵食等,還要改掉狼吞虎嚥的習慣。如果症狀嚴重,應考慮是否有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2、飯後腹瀉:飯後立即腹瀉,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就會發作,有時有便意但上廁所卻無大便,人也沒有消瘦,有可能是慢性過敏性腸炎鬧的。如果一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飲酒就會腹瀉,有的人還會伴有腹痛,腹瀉後腹痛感會減輕,則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

  3、飯後嘔吐:如果老人飯後嘔吐,首先要排除胃腸道是否有佔位性病變,以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器質性病變。胃鏡檢查沒有異常的,可能是腸胃功能 減弱,加上飲食不當引起的,原因多見於暴飲暴食;過量飲酒以及吃辛辣食物。除了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還可適當吃點胃動力藥或胃黏膜保護劑。此外,常年服用一 些藥物的老人,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地高辛、紅黴素等,也可能出現胃腸反應,發生嘔吐。

  4、飯後打嗝:有的老人經常打嗝,不光吃飽後打,有時飯前也打。打嗝的病因有很多,多由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也會導致打嗝頻繁。患高血壓的老人反覆打嗝又總止不住,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此外,老人如果突然打嗝不斷,並伴有消瘦、食慾減退等症狀,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