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步法

  楊式太極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種楊式太極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楊式太極先師楊澄甫在《太極拳十要》中論述“上下相隨”時認為,太極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練習談》中強調“兩腳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說明腳的步型步法在楊式太極拳中的重要性。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根基是腳的功夫,是步法。太極拳運用離不開腳步的方向和方位,腳是定向的根,盤拳離不開根,“丟根”就失去了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基礎。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沒練下肢的腳步法。腳下不練功,周身不易鬆。太極拳練掌、練拳,不練腳是半截拳。練拳先練腳,是傳統楊式太極拳首先訓練的科目。

  拳諺說:“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錯,步步歪”,“步不穩由拳亂”。可見腳功是傳統楊式太極步法的基礎功夫,毫釐差之不得。 楊式太極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種: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釣步、副步、倒插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斂步、追步、衝步。步法歌訣為:“坐曲步撤碾釣副插,連仙分翻坫塌絞,斜斂追衝十八步,輕靈轉動捕鼠貓。”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盤拳時腳步走弧形,忌直來直去走直線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緩緩踏出,足尖由下垂漸漸變動上翹,腳跟先落地,然後足掌和腳尖落地,全面落實左右橫行須先落腳尖,然後腳掌、腳跟全面落實。當年我師金錫武說:老架楊式太極拳是承重型,體重加壓在一足上碾轉賣碾。內涵是“步”“樁”合一,“勢中有樁,樁中含勢”,不許移動重心上步。金錫武、崔毅士二師教我拳時說:楊式太極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陰陽,兩腳要虛實分明。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盤拳、推手、散打對練時,最注重腳的運用,凡太極拳虛步都暗含著各種腳法。以當今楊式太極拳新架的弓步為例:新架上步前進,身體後坐、重心後移、前腳外撇、腳掌踏實、腳前弓、重心前移,後腳再上步踏實,體前移。簡言之,即前後“移動體重”。楊式傳統太極拳老架、大架、小架盤拳上步,不倒體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據測算,新架前進一步為8.5秒,老架前進一步為5秒。顯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

  在技擊運用時,可發現新架不如老架應急。當今傳統楊式太極拳弓步,在老架楊式太極拳中,稱為斜步前進步。該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熱感從腳底躥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邁步,要突出五個字——“屈、碾、弧、伸、抓”。歌訣為“屈腿碾步體側移,弧行屈伸跟著地,落胯圓襠趾抓地,氣沉凝神體前移。”該步要求前後兩腳跟形成一直角,兩腳跟相距長度約為70釐米,寬度底邊為長度是自身腳長的1.5倍至2倍體形高大者,兩腳跟相距要75~80釐米。走步時,步幅大小要恰到好處。步幅過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無論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兩足跟底邊相距小於自身腳長的一腳之內,成直線步。不少初學者,走弓步、虛步、僕步等步型時,容易犯兩腳站在一條橫線上的錯誤,產生重心不穩現象。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的斜步即當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擠、按、摟膝拗步、搬攔捶、栽捶、指襠捶等式邁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時要求:前腿膝尖與足尖須成為一條垂直線,且支援全身體重。內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為碾步,是楊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據說楊家前三代特別重視碾步,碾步排在傳統楊式拳步法中第四位。

  在楊式太極拳老架中,幾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

  1使習練者體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時要求頭部百會穴上領,頭容正直,神貫於頂,有虛靈自然之意。這樣能使肢體儘量地放鬆,平心靜氣地用意識消除運動中的僵勁。又因其腰部的沉勁使脊椎鬆開拉長,保持軀體正直,不致前俯後仰,左右歪斜。

  2使習練者旋轉踝、膝,旋轉腰脊,同時使肩胯相隨的螺旋運轉帶動下肢順逆纏繞,形成螺旋運動。因為肩隨腰胯的轉動而轉動,可使兩肩齊平、上下相隨、節節貫穿,腰身邊轉動邊平直前送,完成傳統楊式太極拳斜步,即弓步。

  3使習練者的腳掌左碾右碾,有利於活動腳部關節。在兩腳踝關節以下,分佈著與全身健康有密切聯絡的四十一腧穴,聯絡著頭頸、軀幹、四肢的一些組織器官,這些組織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受腳部的經脈支配,即“一脈不和,周身不適”。在足底有三十六個病理反映區,這些反映區受到腳部碾轉的刺激,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預防和矯正扁平足和八字腳。

  4碾步都由大腳趾領勁,有方向、有角度,虛實分明地以腳領膝,以膝領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氣”,也能達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僅為傳統楊式太極拳重視,甚至軍隊基本訓練的步法,也以碾步為重。如向後轉身,則有倒插步,先碾左腳跟,再碾右腳跟。目的在於求靈求活。靈活在於步法,步法在於步型,而其變則在碾步,其用則在應敵之變而變。

  斜步中的“弧”是指出腿、邁步要走弧形。楊式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說是圓形的運動。手、腳都是呈弧線運動,肢體上的圓形才能產生掤勁,才有彈性。腳走曲線弧形才能產生抽絲勁。胯圓、膝圓、踝圓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無論盤拳、推手、散手都強調螺旋抽絲勁的圓的要領,無圓無弧就不像傳統楊式太極拳。同時,全身各個關節在鬆弛狀態下,做圓形執行,使肌肉、內臟進行相互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

  楊澄甫先師在《十要》中所說“起落猶似貓行”,點明瞭貓行步即太極步核心和要領。貓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內蘊涵著貓之行走,貓邁步舉步輕靈,落步輕又穩。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要求形神兼備,“形如縛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形與神都應具有貓形的身靈、爪利、氣實、步穩健的體態。既要把握貓行步中輕靈、柔軟、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又要領會“如履薄冰”“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意收回、邁出的靈氣。

  貓行步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運動量大,久練能使腿部肌肉發達,且下肢有力,還能防治常見的腰椎骨質增生和跟骨質增生及變形性膝關節病。傳統楊式太極拳難練之處,不在上肢的掌、拳、鉤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腳的步法和步型。

  總之,傳統楊式太極拳步法的最大特點是“步”“樁”合一。在練習時,只有時時刻刻牢記走碾步、走弧形的基本要求,才能增強下肢力量,為放鬆打好基礎,達到既增強技擊能力,又能增強養生健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