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楊式太極拳源流新解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門派傳承中一向認為,太極拳創自張真人***三豐***,其源流如《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所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其術本於自然,而為形不離太極,為式十三”。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民國年間,唐豪先生提出“太極拳之祖,予斷為陳王廷者”。加上《自序》中說,“餘幼時,見先大父露禪公”以及對“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的解釋,於是從二十世紀60年代起,楊式太極拳對其源流的描述即稱約1850年左右,第一位陳家溝陳氏拳械的外姓傳人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辭別其師陳長興,返回故鄉永年設教。隨即又被薦至北京,出任京師旗營武術教師。他為了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體弱年邁者的體質,擴大傳習範圍,適應保健需要,刪改陳氏老架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創編成一套架式寬舒、動作圓潤的‘綿拳’套路”***《太極拳發展概略》***。這種源流說包含著一個邏輯推論,即陳式太極拳——陳溝陳王廷創——陳溝世傳陳長興是陳溝人,故必練陳式太極拳——楊露禪學拳於陳長興,故必學陳式太極拳——故楊式太極拳源於陳式太極拳。很明顯,陳長興宗師只能練陳式太極,亦只能以此傳授楊露禪宗師,存在邏輯缺陷。

  從唐豪先生的《少林武當考》發表之日算起,太極拳源流之爭至今已近百年。目前主要有三類源流說,第一類是唐豪、顧留馨先生的“陳王廷為我國太極拳最早的創始人”說;第二類是李師融先生等人的太極拳北派說***包括博愛千載寺、唐村李氏傳承說***;第三類則是唐代許宣平說、陳卜創拳說,和通臂拳同源說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各類太極拳源流說的依據主要是文獻資料***包括傳說與訪談等等***。但因前人的記錄也會有疏漏失誤之處,加上挖掘傳統文化***如申遺等***對繁榮地區社會經濟有極大地促進作用,有些地方便在有意無意之間縱容文獻作假***最為惡劣的是“真中摻假”***。因此,僅憑單一的文獻史料對源流進行分析,勢必存在明顯的欠妥當之處。鑑於此,本文通過對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的“拳術基因”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是否同源。所謂“拳術基因”,就是拳術的“擊”之技。由於中國拳術的套路特色及太極拳的自身特點,“拳術基因”體現在套路架構和執行及推手方式與發勁技術三個方面。

  一、拳架套路

  由於我國從明朝中葉起即形成了武術套路傳承的獨特模式,使套路成為拳術的物質載體。陳式太極拳起初有多個套路,後演化為一路二路,至陳有本宗師時又分為大架、小架,後來大架又分為老架與新架。新架由陳發科先生興起,陳照奎先生最終定型。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架構是“弓馬步”。“弓馬步”源於大槍的四平槍步。陳王廷宗師作為文武雙全的前明軍人,結合軍隊訓練的槍術及拳法,創編陳式太極拳順理成章,故“當年披堅執銳,年老《黃庭》相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應是事實。陳式太極拳套路即保留著大槍的許多執行痕跡。直到今天,套路動作一旦想不明白時,只要想象手中有一杆大槍執行,其動作必合於傳統規範。形意拳也有化槍為拳的說法。竊以為,槍術是中國武術內勁的重要淵源之一***另一個是中國古劍術***。傳說中的“觀鷹蛇相鬥悟太極,見白猿跳躍得通臂”的仿生說只是後人附會,仿生只對身形有所借鑑,益於健體養生,而搏擊術只產生於生死喋血之中。槍為百兵之王,中國冷兵器的巔峰。槍技可分為騎戰之槍與步戰之槍,步戰又分為“步鬥之槍”與“戰陣之槍”。戰陣之槍就是吳殳《手臂錄》中所說的“兵槍”,而“步鬥之槍”則是“槍本為戰陣而設,自為高人極深研幾***細微***”***《倫法微言》***,在遊場較藝、江湖搏殺中使用的獨鬥之槍,其身法、招式及發勁等都有變化。而陳式太極拳仍保留著“戰陣之槍”的核心勁力,在徒手拳架中演變為纏絲勁。現在的陳氏太極槍***梨花槍夾白猿棍***,實為“步鬥之槍”,乃外傳而非原創。

  至於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以槍為喻就是中平槍與低平槍的區別,通常以大圈、小圈相區別。小架圈小,容易得勁,靈活性好,細微處是胯的開法不同。大架架低難合勁,故得勁時間長。無論大圈收小,還是小圈收緊,最終功夫取決於內勁聚合度,故大架、小架無本質區別。新架比老架更低,手法更加細膩,纏絲勁更難練。現在有許多新架習練者一味追求架低飄逸,卻未合住勁,實為空架子。新架纏絲勁一旦全身通透,則必為“名手”,誠如陳照奎先生所說:“練就一身彈抖勁,試看天下誰能敵”。

  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架構是“川字步”。楊露禪宗師初到北京教拳時,套路按“層次階進”分為幾套,後來逐步形成了動作名稱相同,動作要求不一樣的一個套路,這就是“練架”與“用架”***楊式小架***。楊澄甫先生定型大架後,太極拳分為“養法”、“打法”二種側重點不同且互補的練法。養法通過盤架子***套路練習***,使修煉者性命雙修,功夫深者可練就虛無氣勢與靈性,有助於技擊。而打法則通過功法訓練獲得“勁力”,在推手與散手的對抗實踐中進行錘鍊。早期楊式大架的“川字步”明顯,身體略微前傾***參見楊守中先生影像***,後期套路動作開展,身法中正,執行內斂含蓄,定型時多呈弓步***參見傅鍾文先生影像***。由於傳承時期的不同,楊澄甫先生的弟子所傳套路風格各有不同:權且以四川為例,主要是李雅軒先生所傳的115式,動作舒展大方,氣勢磅礴,可算大架定型中期。就我個人體會而言,演練115式時,其意氣變化與暗勁轉換的來龍去脈很清楚,初學者極易找到感應。

  拳術套路的執行,通常從手、眼、身法、步說起。關於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的執行特點,已有許多文章予以說明,諸如“圓襠與吊襠,泛臀與斂臀,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以指領勁與以意領勁”等等,在此不再贅述。在下認為,由於套路的基本架構不同,和執行方式的不同,故產生的勁力也不同。陳式太極拳套路要求纏絲上身,不斷煉化纏絲勁,因而領勁動作明顯並以此發勁定型。目前,楊式太極拳套路以大架為主,勁力演變為以意為引導的暗勁***此為專指。而形意拳論中的明、暗、化三勁則是指境界***,與實戰發勁有所區別,故執行要求空虛靈意,貴柔守靜。
 

  二、 推手方式

  陳式太極拳跟楊式太極拳的推手方式是不同的,首先是搭手姿勢的差別,實際體現了“弓馬步”與“川字步”的不同。以四正推手為例,楊式是正身方式,以川字步搭手站立;陳式是側身方式,以弓馬步搭手***便於管腳***。由於搭手站姿的不同,推手過程中的擠按發勁方式也有區別。曾有文章說:“觀看楊澄甫先生的大捋影象,馬步下塌襠勁作得極好,與陳式並無兩樣,這也體現了太極拳的共性規律”。其實,楊式大捋又稱四隅推手,其靠法之外形似“弓馬步”,但不是圓襠發力。圓襠“靠”防效果好,但主動攻擊作用差。

  三、 發勁技術

  陳式太極拳保留著古樸的行拳風格,實戰發勁與套路發勁是一致的。而楊式太極拳,特別是大架套路只保留了發勁痕跡。楊式太極拳發勁側重找點,陳式太極拳則不侷限於點,而是橫掃一片。就發勁方式而言,楊式太極拳有長勁、短勁、斷勁之分,還有定步、活步之說。定步發勁多用於推手,一般“聽住勁”以長勁發放;為避免傷害,短勁透發一般留有餘地。而在比手***散手***中多用活步發勁。下面僅就二式發勁技術進行分析。

  1、定步發勁。選擇陳式掩手肱捶與楊式搬攔捶兩個典型動作進行比較,為方便理解,特以“彈抖勁”進行說明,陳式掩手肱捶“如兩根鋼條擰裹,丹田內轉,彈抖而出”;楊式搬攔捶“如球體壓縮,丹田沉聚,驚炸而出”。

  2、活步發勁。楊式太極拳活步發勁威力驚人,追求一擊定乾坤的效果。無論單拳、雙掌,肘擊、肩撞,只要“得機得勢”,就可一擊致命。陳式太極拳保留著許多躥蹦跳躍動作,有連珠炮之類跟步發勁動作,但與楊式活步發勁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四、補充說明

  1、關於纏絲勁。眾所周知,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核心內勁,傳統楊式太極拳只講“運勁如抽絲”。本人在1994年曾問林墨根先生:“楊式太極拳是否講纏絲勁?”老師聽了一笑,說:在上世紀60年代***大約《陳式太極拳》出版之後***,他問過李雅軒先生同樣的問題,當時師爺說了句“拾嘛纏絲勁”予以否定。老師是地道四川人,只會講川普***成都戲稱“椒鹽普通話”***,但老師學來卻是純正的河北腔,這至少說明在楊澄甫先生授拳時期,楊式太極拳沒有纏絲勁的說法。

  2、套路動作名稱。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名稱有很大不同,卻與戚繼光《拳經捷要》中的二十多式相同。武禹襄宗師學拳於陳清平宗師,所傳套路名稱及順序與陳式小架多有不同,卻與楊式太極拳基本一致。古人都講尊師重道,即便楊露禪、武禹襄二位宗師是同鄉好友,也不會共同將師門所學改得面目全非吧!

  3、傳統理論。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傳承中,《十三勢論》***亦稱《張三丰太極拳論》***是楊式太極拳的理論之根,重要性超過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拳論》文辭優美,意境雋永,但通常把它作為推手指導理論。楊式門派弟子授業後,老師往往要單獨講解《十三勢論》,以此點化弟子,其重要性如同《心經》在大乘典籍中的地位。而《十三勢論》在陳式太極拳中不曾提及,陳式太極拳理論方面主要是陳鑫先生的《太極圖說》,其餘如《太極拳十大要論》,經考證是後人借別派理論託名於陳長興宗師。《太極圖說》是一部鴻篇鉅製,但成書時間較晚。另外,從武技的角度來看,《太極圖說》的有些論述似有簡單問題複雜化、玄祕化之傾向。

  從上述分析可知,雖然楊露禪宗師學拳於陳長興宗師,但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的“拳術基因”極不相同,故楊式太極拳不是陳式太極拳的衍生轉化,而是另有傳承。事實上,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都是中華優秀拳種,同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傳統楊式太極拳的修煉者,也可學習陳式太極拳,瞭解纏絲勁,體會另一種風格的內勁。陳式太極拳套路符合現代武術體、美、用三原則,有一種陽剛之美。而真正的楊式太極拳也不是隻講陰柔鬆軟。以“大鬆大軟”為例,其實是李雅軒先生晚年提出的一種境界,是一種站在山巔上的明悟。現在,許多楊式太極拳習練者不瞭解李雅軒先生當年練過什麼,經歷過什麼,一味講“大鬆大軟”,不願流汗受累練功,這就背離了太極拳作為武技存在的宗旨。只講玄虛***四川話“擺玄龍門陣”則如無根之萍,經不起實踐考驗。

  本文從“拳術基因”的角度論證了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的源流不同,其實還引申出了究竟什麼是太極拳這樣一個問題。“太極拳”這個名稱,通常被認為系由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標題”而首先被提出來的。現在也有人認為,其“標題”為蔣發宗師所定,太極拳在楊露禪宗師初到京城授拳時叫“綿拳”,直至翁同和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鎮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之後,太極拳的名稱才廣傳於天下。現代人對太極拳的定義則稱“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族傳統拳術之一,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太極本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範疇,世間萬物莫不遵循太極之理,中國傳統拳術幾乎都結合陰陽五行變化,都要求動靜、虛實、剛柔變換,若以“故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為定義,換句話說就是以“運用太極理論為指導的拳術就叫太極拳”,這是不恰當的。吳文翰先生在《太極拳定義的三個方面》一文中提出,定義太極拳,第一個是它的基本原理要按照這“十三勢”來編排;第二個是它的形式,包括訓練內容和教學形式,是以舒緩、柔和、文雅的形式展現;第三是社會效應。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有完整的訓練方法,演練方式老少咸宜。吳先生的定義是目前最完善的一種。但有一點,不能過於嚴格強化“十三勢”編排。因為一“嚴格”,就會使太極拳的人選範圍縮小,並制約太極拳技術的發展***太極八法不能涵蓋所有太極拳技法***。敝人認為,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自己願意,別人承認”。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拳術要有內勁發放技術,能體現“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之技術特色,有完整的表演、培訓、推廣體系。這個體系還應包含哲理、武技、養生三要素。

  綜上所述,我相信,在浩若辰星的華夏曆史上,曾存在過不止一種的古太極拳;我相信,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還會產生多種新流派的太極拳。當然,更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中華太極拳能以統一的面貌走向世界,讓這顆古老的傳統文化之碩果,綻放出更加璀燦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