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如何放鬆

  歌唱是一個既需要腦力也需要體力的全身心運動。歌唱中既要注意聲音的統一、咬字的準確連貫、氣息的流暢,還要注意肢體動作的諧調優美、歌曲情感的準確把握表現……優秀的歌唱者就是將這一系列要領動作融會貫通,最終以均衡適度的狀態、清晰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美妙的歌聲打動聽眾。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唱歌時如何放鬆,僅供參考。

  唱歌放鬆的方法三

  歌唱狀態受心理因素影響。歌唱中心理作用支配著歌唱的整個過程,因而歌唱時要學會把握和掌控良好的歌唱心理,該興奮積極時要好好調動,不該興奮積極時要學會在興奮中沉穩、含蓄。把握良好的心態和歌唱慾望,逐步調整呼吸,運用好發聲腔體,讓那些能使共鳴腔體有穩定狀態的肌肉,那些能使聲音通暢美妙而氣息流暢的形體動作與聲帶均衡適度運動,以達到張弛有度、聲情並茂的歌唱效果。

  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準備。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對作品、作品風格以及情感表現的認知和思想把握,發聲前要做好演唱情緒、呼吸調控、音色共鳴的心理暗示和思想準備。一個歌唱者,如果沒有做好演唱前的心理調節,勢必會造成心中無數、思維混亂或怯場恐慌。而心理的緊張會直接影響歌唱發聲糸統運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狀態、氣息、音量、音色、語言、情感的不協調或不到位。有的學生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試或到陌生的演出場所,或參加重要演出或初次登臺等等,莫名的緊張、心態的失衡讓他們失去了應有的風采,因此做好歌唱前的心理和思想準備,是成功演唱的基礎。

  有了心理和思想的準備,還要學會在歌唱中保持適度的情緒。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滿過度,張揚無緒。因此還要學會“知道怎樣唱,往哪裡唱”。如演唱歌劇《白毛女》中第一段“恨是高山愁是海,路斷星滅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來……”喜兒所有的悲憤、冤仇似乎要傾瀉而出,但演唱者此時必須把握好適度情緒,太悲憤激昂沒法進行演唱,沒有情緒又不能刻畫喜兒這個心懷深仇大恨的人物……如何在情緒激昂的歌唱中把握冷靜,如何在寧靜安詳中爆發激情,如何刻畫一個鮮明生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這就要求演唱者在情感抒發中,要把握好適度情緒的運用……該表現的情感淋漓盡致,該有的處理準確到位,該運用的聲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該用的用,不該用的不用”,這是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經典話語。他告誡聲樂學習者,歌唱時要積極而冷靜地進行,要興奮積極也要冷靜理智,要細緻體會音樂情感和語言風格,要尋找一種均衡和適度。掌握良好的歌唱發聲技巧,熟悉演唱作品是建立良好歌唱情緒的關鍵。

  對於初學聲樂的學生一定要鞭策和鼓勵相結合,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幫助他們逐步掌握良好的歌唱發聲技巧,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不要擔心太多、顧慮太多,刻苦努力的同時要多聽多看多動腦筋,熱愛聲樂、相信自己,才會擁有聲情並茂的歌聲。而對於那些已有一定聲樂基礎的學生來講,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克服因考試、登臺、音高等原因的恐慌刻不容緩。筆者有這樣一個學生,每次在教室裡都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可是她在上小組課或考試演唱中,表現出的水準就嚴重失常、失真。如此情形讓筆者開始留意她的一切:她的家庭條件很差,讓她在同學面前很自卑,以前很少登臺的她對舞臺有些恐慌,她覺得一上舞臺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手不知怎麼放,氣息堵在胸口,歌詞好像也記不清楚……瞭解情況後,筆者便首先在各種場合鼓勵她,讚揚她的每一點進步,時時告訴她:不要在意別人的評說,只有堅定信心不斷改進和努力,就會更上一層樓,明天才會更美好。沒機會登臺是許多同學都面臨的問題,因此筆者在上課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動,將上課的地方時常換到大的教室或音樂廳進行,有意讓同學間相互聽課,增強舞臺體驗、增強自信,同學們在學習中逐步就會形成良好的歌唱狀態和演唱心理。

  唱歌放鬆的方法二

  歌唱是全身心的運動。運動就要講究和諧、均衡,講究美感和完整。聲樂不同於器樂,聲樂是把人體作為樂器來使用。因而對歌唱者要強調身體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協調、適度,要強調自然、舒展、優美的姿態,要強調身體各器官在歌唱中的準確運用。歌唱身體的運動是興奮緊張與鬆弛自然的辯證關係,既要積極興奮又不可緊張僵持;既要放鬆又不可鬆垮,“鬆而不懈、緊而不僵”。身體的放鬆是歌唱狀態的自如和鬆弛,如打哈欠般嘆氣開啟喉頭、自然均勻呼吸、手腳自然鬆弛,面部表情從容而深情歌唱,並非身體的散漫和萎靡不振;身體的興奮是歌唱狀態的腔體開啟,注意力集中,身心積極而有準備地進行。如我們說到吸氣這個問題,要求興奮、放鬆。即是要求保持打哈欠狀,用口鼻輕輕吸,橫膈膜開啟下墜,腰四周繃緊,協調運動,緊張有度。這樣所吸之氣才會深而通暢,才會達到歌唱中氣息的支援。如果一呼吸就抬高胸、提起雙肩,手腳以致全身都僵硬著用力吸,胸不僅憋住,所吸之氣也無法在歌唱中自如運用……或是相反的淺淺呼吸,沒有腰的支援,沒有橫膈膜開啟下墜,沒有腔體的開啟等等。

  如此的呼吸也不是歌唱狀態所需要的。歌唱狀態若沒有身體狀態的協調和合理的運動就不會有科學的發聲,更不會有美妙悅耳的聲音。歌唱是一種運動,運動需要力量的支撐,這就要求歌唱者要知曉歌唱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力為歌用、量用自如、均衡適度、放鬆歌唱呢?既不可為了放鬆而虛著唱,或沒有氣息支援地叫喊,或全身散漫沒有一絲美感地傻唱,也不可為了興奮而喉頭著力太多,口腔著力太主動或全身僵硬著進行歌唱……歌唱的用力要恰當、適度,要尋找自己唱起來自在、舒服的感覺,要尋求美妙動聽的聲音;還要克服主觀的意識,不可盲從,不可自以為是,要清醒知曉什麼樣的聲音是該尋求的,什麼樣的狀態是歌唱中需要的,什麼樣的運動是歌唱狀態中必需的,只有既省勁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學的。

  身體的放鬆是指腰以上的胸、肩、頸、面部、口腔等身體部位相對鬆弛,只有這些部位自然相對的鬆弛,歌唱時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才能產生最大能量的共鳴。而身體著力適度繃緊是指腰以下的身體部位,只有腰四周適度繃緊,橫膈膜開啟下墜,雙腿直立才會有堅實的支撐力量,才會產生氣柱,形成聲音上行氣息下走的對抗線條,讓聲音產生最大的共鳴和最美的音色。歌唱中演唱者還需要外鬆內緊的積極狀態,即是要求演唱者興奮、精神集中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讓發聲器官進入積極興奮的運動狀態,而面部表情、胸、肩、頸、口腔等身體部位卻要相對鬆弛。只有做到該用的用,不該用的不用,才會唱出優美的歌聲、展示輕鬆自如的歌唱狀態、塑造栩栩如生的歌唱形象。在教學中時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唱著唱著就身體僵硬了,五指抓緊,沒有了面部表情,換氣就抬起那緊憋的胸,更有學生一唱到高音就伸長脖子使勁吼叫,歌唱沒有了鬆與緊的有機協調,沒有了音樂線條的連貫流動,沒有了歌唱應有的美感和純淨的音色。人的身體是歌唱的樂器,不注意發聲器官的協調運動,不注意身體器官的合理運用,不注意身體狀態的興奮緊張與自然鬆弛的均衡適度,就不能唱出美妙悅耳的歌聲。

  唱歌放鬆的方法三

  歌唱發聲的訓練是一個抽象枯燥艱苦的過程,注意呼吸的勻穩流暢,注意各共鳴腔體的協調開啟,還要注意聲音的統一和音色的圓潤等等。要想獲得美妙動聽的歌聲,其實就是學習掌握科學發聲技能,協調氣息、聲音、共鳴腔體和語言的過程。如何獲得有支援的歌唱呼吸,如何始終保持在吸氣狀態歌唱,如何做到在咬字發聲的過程鬆緊自如,如何開啟共鳴腔體,如何使歌聲韻律流暢……這些都要求歌唱發聲的科學與適度均衡。

  真假聲的均衡適度。健康的嗓子都具發真聲***重機能***和發假聲***輕機能***的機能。在歌唱發聲中必須注意真假聲的恰當混合使用,不是到高音才用假聲或用真、假混聲唱,而是在中聲區就要找到真、假混聲的感覺。中低音區真聲成分多些、假聲成分少些,音越高假聲成分越多、真聲成分越少,只有運用真、假混聲建立過渡聲區,才能做到拓展音域和統一聲區。而真假聲的混合使用一定要注意比例,女聲以假聲為主真假結合進行,男聲以真聲為主真假結合進行。若真聲用得太多,聲帶可能會長息肉;若假聲用得太多,可能會長小結。因此,科學健康地運用聲音就是要注意真假聲比例協調與均衡適度。

  歌唱發聲中咬字發音的均衡適度。歌曲情感的表達是通過歌詞和歌聲來實現的,吐字行腔的均衡適度使咬字發音在歌唱中有機結合。在咬字發聲中,為了獲得美好而有穿透力的聲音,必須要保持嘆氣打哈欠狀。只有嘆氣打哈欠狀的咬字發聲才能確保咽腔積極緊張和口腔的自然鬆弛。當咽腔進入積極緊張狀態,才能使嘴這一發聲器官進入變硬、繃緊的共鳴狀態,才能確保聲音的高位置,才能確保聲音的連貫流暢。而口腔的自然鬆弛才能使咬字發聲流暢自如,字音清晰,聲情並茂。同時歌唱前要對演唱作品進行分析理解,歌曲作品或喜悅或憤怒或憂傷……要表達什麼樣的意境,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哪些段落或語句是重心,音樂線條怎樣塑造,包括形體和手勢的運用……咬字發音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開啟各共鳴腔體,協調好身體各部位恰當著力。

  歌唱發聲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只有當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吐字器官等都在緊張與鬆弛的矛盾中協調而自如地運動時,歌唱發聲狀態才真正做到適度與均衡。正如沈湘教授說,“該緊的地方就要緊張積極地用力,該鬆弛的地方就要大膽地放鬆,把干擾發聲多餘的勁去掉”,才會唱出美妙悅耳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