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音樂鑑賞課心得

  你們是不是在找?不知道怎麼寫嗎?沒關係,我來告訴大家把!!下面是學啦!讓小編我來給你們去整理相關的資料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

  音樂欣賞課作為廣西大學最熱門的人文校選修課之一,直到這個大四上學期才選上了音樂欣賞這門課我感到十分慶幸。我是一名工科化學專業的大四學生,上學期中大量的專業課程、專業實驗、生產實習以及找工作的事情弄得我的生活緊張煩躁,一堆的壓力積聚在心頭無法排解。每天通過玩網路遊戲,看網路小說等東西來緩解平日緊張的生活節奏,可惜這些又容易讓人沉迷而忘卻正事,而且這些玩完之後總給人一種空洞、貧乏、無聊、寂寞的感覺,總導致脾氣的輕易暴躁,心情極易被周圍環境惹起波瀾,又鬱結於心。生活總是處於一種頹廢、沒有朝氣的狀態。而這些,音樂欣賞給了我解決答案。

  作為一個“必修”的校選修課,這個學期我上的是姚紹昭老師的音樂知識欣賞選修課。十幾周的學習下來,雖然未必獲得什麼所謂的人生感悟,又或者所謂個人修養的提高,再或者其他的一大類所謂的大道理。這些東西對於年輕叛逆的青年們來說其實是最為討厭的,而且,由於閱歷的問題,我們也真的聽不入耳,記不上心。但是,姚老師所帶來的輕鬆愉悅的課程和貼近我們年紀的講解讓我至少也獲益匪淺。一個學期下來。多多少少使我瞭解了一些音樂樂理的知識,也使我領略了中外聞名的音樂樂曲,我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使我從簡單的“聽歌”這樣的膚淺理解,到懂得欣賞音樂元素的基本欣賞方法的概念的轉變。開始學習這門課程就感覺到音樂的魅力,或許真的是這樣: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音樂家,但是懂得欣賞音樂就是我們對音樂最直接的熱愛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音樂宣洩出心中情緒、壓力和感動就是我們對音樂最好的解釋,能夠從音樂中收穫人生一二就是我們最大的幸運。

  一.由流行音樂產生的音樂怨念。

  我記得讀初高中的時候,還是很多時間在聽歌的,但大學以後,就少有聽歌啦,也許是時間的匆忙,又或者心思的太多。音樂欣賞對不斷放縱大學生活的我來說,只是一個久遠的名詞了。時常想,小時候的喜歡聽歌也只是那時的娛樂太少,而周圍同學哼唱時給的一種羨慕的壓力罷了吧。

  而如今長大了之後,閱歷有些提升,年少的幻想也不多了,對流行音樂有不怎麼感冒了。一百首流行歌之中,至少有九十九首是情情愛愛的,而且還是死去活來的那種。丫,生活中又麼誇張嗎?而且大多流行音樂的基調又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那種,少有激昂向上的曲、詞。每次想獲得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又或者排解下緊張的快節奏生活的壓力,又或者得到一種大勇奮進的激情,可總是一聽就被敗壞了,各種亂七八糟的曲調,越出格越吸引眼球越商業化的越來越多,真正純淨的音樂在流行音樂中那地方還有守望著的。對我來說,流行音樂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消遣而不是欣賞!!而大多時候,消遣的還是自身。

  二.音樂欣賞興趣的重新獲得。

  一開始上課,姚老師就給我們說到:“本學期的音樂欣賞不需要你們獲得什麼好深入的研究之類的,這些東西一個學期也學不了。同學們只要能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就可以啦!可以出去生活的壓力,緩解現代生活的浮躁虛華的心情,又或者能獲得一些體會是最好的事情了。”的確,正如老師所說,音樂藝術只是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東西,賦予太多就成了累贅,欣賞就更是無從談起。

  爾後,老師給我們聽和講解拉各種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並教會我們該如何去欣賞他們,那些曲調中又有何種意義。不同於越來越浮躁的現代音樂,無論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民族音樂,如信天游、走西口、各種民族的特色音樂等;又或者是西方的許多傳統音樂,如膾炙人口的貝多芬等人的音樂,都是貼近我們的生活,蘊涵著各種各樣的情感和寄託。通過姚老師的講解,我們可以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精神,而不是以前的似懂非懂,甚至把這些音樂當成噪音。如此,我們瞭解了許多,而音樂欣賞的趣味,也由其獲得

  三.音樂與樂器的鑑賞

  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對音樂的學習欣賞,同時也對各種樂器也認識啦一下,中國的傳統樂器:最早的吹奏樂器有骨笛、骨哨等,壎,以及管、蕭、笙等,讓古典音樂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有擊奏樂器也極為常見,如罄、鼓。又或者如西方的豎琴、鋼琴、提琴、薩克斯、號、吉他等等,總之,時代的發展,樂器也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者。再美的詞與聲音如果沒有樂器的陪伴是無法打動人的聽覺器官的,就像紅花總要有綠葉來陪的。當然有些樂器本來就能演奏出最打動人心的音樂。古箏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鋼琴的《命運交響曲》。樂器欣賞本身就是一門音樂欣賞,如果用樂器來代表音樂這是不為過的。在不同的樂器奏樂中我們在尋找著屬於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諦。音樂鑑賞能力的重要體現就在對不同樂器以及它所體現的思想的詮釋有這深刻的體會。

  四.個人的興趣

  要說音樂的欣賞,我最喜歡的還是華夏幾千年流傳的古典音樂。歷史厚重感如百年老酒般醇厚積澱,醇香誘人;神祕感如同神祕軼事一般若隱若現,又之遺留爪影鴻跡;更帶著我們傳承的風尚與寄託,讓人迷醉不已。

  如今,每次心煩意亂之時,或者無聊寂寞之時,又或者生活中壓力很大時,我都會找點曲調來輕鬆舒緩一下自身,從中獲得一些現代生活難以得到的平靜和靜心。如很多夜晚時分,一曲佛教音樂《清心咒》可以讓我感覺一天的煩躁忽然遠去,心不在煩惱,思緒也不在糾結鬱悶。有時,也在自己出門時早早準備一點激昂的音樂來振奮自己,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去面對門外的風景。雖然依舊不怎麼喜歡流行音樂***以至於和同學去唱K時只能聽著***,但其他的音樂那麼多選擇怎麼也給我的日常生活多增添了一絲旋律,一絲充實。

  五.結束語

  這學期的音樂欣賞課一眨眼就即將結束了而我與音樂之間聯絡是那樣的沒完沒了、永遠都不會完結。這個學期的音樂欣賞課使我對音樂有了另一個新的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我的音樂之旅才剛剛開始。

  我的生活也由此多了一絲旋律和音調,而滿耳朵不是充斥著都市高分貝的雜亂噪音。80後我也通過音樂得到了一分積澱和平靜。

  

  音樂是生活的一種必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而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糧食則為我們的感官世界注入了活力,牽動著我們的喜怒哀傷。音樂,以不同的形式,以不可阻擋的態勢,席捲、充斥著每個人的生命。

  經過了這一個學期的學習,不能說自己對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可能還只能從節奏的快慢,音調的高低中體會到情緒的變化,而不能真正把握音樂家想表達的主題。但是在音樂的廣度方面,在這一學期中,我真的領略了很多,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次音樂之旅,享受了一次音樂的盛宴。歌劇、搖滾樂、音樂與美術的關係以及用日常生活用具來演奏音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也會在這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瞭解與感受。

  一:歌劇

  大學音樂鑑賞心得體會5篇大學音樂鑑賞心得體會5篇

  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以前的我對歌劇不感興趣,所以瞭解甚少,但聽了天才韋伯的《歌劇魅影》後,發現歌劇並不是我想象中那麼枯索,它繞樑三日的動聽樂章、富麗堂皇的舞臺設計、精美絕倫的演出服飾都讓我著迷。現在的流行樂與之相比,真的顯得十分單薄無力,最多是在疲憊時用來放鬆而已,很難給人震撼的感覺,一種身心完全脫離現實,彷彿進入夢境的感覺。也許真的如老師講的那樣,我們還需鍛鍊我們的耳朵,提升它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不錯失的經典,才能享受到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歌劇魅影》自2015年在中國開始演出以來,成為迄今為止在中國演出時間最長,場次做多的國外音樂劇,這也再次證明了經典的魅力。我尤其喜愛其中的《allIaskofyou》,男女主角的深情對唱讓人聽著聽著就會不覺地流淚,其歌詞描述的愛情同樣引起了我的共鳴。

  二:搖滾樂

  年輕人似乎都會愛上搖滾這種令人瘋狂的音樂,它充滿激情、聲嘶力竭,讓人難以抗拒。《WeAreTheChampions》和《WeWillRockYou》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卻不知出自誰手,包括我在內。在音樂鑑賞課上,我才開始瞭解Queen這個曾經風靡全球的搖滾樂隊,也進一步拓寬了我聽的搖滾樂的範圍。無數搖滾樂迷都懷念著六七十年代,那個帶著熾烈與灰燼氣息的瘋狂年代,那個由嬉皮士運動,朋克運動等等交織的年代。就在那個年代,Queen狂笑著,嘶吼著,揮舞著有力的拳頭消耗他們的青春,去撥開大片迷茫的濃霧,綻放出了有別於粗糙朋克們的華美與優雅。《ANightAtTheOpera》無疑是他們的巔峰之作。這張專輯不但是所有Queen迷頂禮膜拜的傳世經典,也是搖滾史上一座光彩奪目的里程碑。抒情小曲、金屬力作、歌劇斷章在整體上錯落有致,張馳有度,真正呈現了一個多彩的皇后。Queen是朵豔麗的花朵,永不凋零。

  三:用簡單的日用品演奏音樂

  在老師給我們展示的各種音樂中,最令我震驚的就是STOMP樂隊的音樂。他們使用的表演用具都是非常簡單的日常用品,包括掃帚、垃圾桶蓋和打火機之類的破銅爛鐵,他們甚至還用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他們的演出沒有昂貴的樂器,沒有雅緻的服飾,沒有輝煌的舞臺環境,但撲面而來的是生命的旺盛活力和生活的質樸氣息。STOMP樂隊徹底顛覆了我對“樂器”這一概念的理解。從STOMP樂隊出發,我想我們也許會對身邊的聲音有一個新的檢視、新的反省、新的發現。真正的藝術真的隨處可及!影片中的樂手藉由彼此間練習過的默契,踩著相同的旋律步伐,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感覺上每個人的音類不同卻又很協調,簡直是令人歎為觀止。總而言之,他們化腐朽為神奇,重組觀看者的感官經驗,完美結合自然與藝術,不僅震撼了聽覺體驗,更震撼了視覺體驗。

  四:音樂與美術

  音樂很難對現實進行再現和描述,但極善於抒發感情和情緒,而美術又恰好充當了音樂從單純的音響到情感抒發這一飛躍的紐帶和橋樑。我們通過對音樂、音響的聽覺、想象而獲得各種視覺形象及畫面,進而引發出相應的情感與情緒,這時候,幾乎人的所有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使音樂真正成為“音樂”,而不再是僅僅由旋律、節奏等機械組合出來的音響。當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配上富有表現力的動畫,確實有助於我們對命運交響曲的理解。郭聲健先生在他的《藝術教育論》一書中也談到:“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我想很多人在被要求描述音樂的起伏時都會自然而然地用線條的起伏來描述吧,這也再次證明了音樂與美術是互通的。

  音樂不只是單純的旋律而已,它透著作者的情緒,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寄託著作者的希望。鑑賞也不是簡單機械地用耳朵聽而已,我們要用大腦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總之,音樂作為人身的必修課,值得我們一生去揣摩感悟。

  三

  音樂是我們生活裡重要的一部分,走路時要聽歌,吃飯時要聽歌,連寫論文的時候也要把電腦的音量儘量開到最大。但是,長久以來,我們所知道的聽到的大多為一些流行歌曲,像交響樂像鋼琴獨奏其實離我們很遠。

  《把耳朵叫醒》是金海星的一首歌,曲風輕快,同時也表達了一個歌手對音樂的熱愛。作為一個聽眾,從“不管3363還是3127,像一個一個困在凡間的精靈”到“111235,像風箏呼嘯而去;555724,是落葉輕輕哭泣;111237,沒有人認真在聽”都可以感覺到歌者想表達,音樂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心靈有如一首美妙的樂曲,樂觀開朗的心情能讓你把微笑把動人的音樂節奏帶入人群。

  而通過《音樂鑑賞》的學習,對音樂的理解或者說自己認知的音樂圈更為寬廣了。音樂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聲、節奏以及音色,欣賞音樂包括純美感享受、想象與聯想、純音樂鑑賞。音樂欣賞這門課程教給我們的不只是音樂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個紳士的姿態面對音樂、面對藝術,真正的靜下心來感知和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 end#激情與安慰。

   一、看動漫認識了久石讓

  在所有樂器中,我最先喜歡的是鋼琴,後來同學裡有學古箏的有學二胡的,慢慢的接觸越來越多的樂器,也能很快分辨出各種樂器。不過高中時,只是習慣性的稱其為輕音樂,只要是沒有人唱的就是輕音樂。

  看新聞看電視時,會知道歐洲人很喜歡聽演奏會,那個時候覺得那種沒有“歌詞”的樂器合奏有什麼好聽的。

  直到上大學,宮崎駿的動漫,聽到動漫中讓人醉心的天籟之音,這天籟之音正是久石讓的《天空之城》。《天空之城》的音樂以電聲,合成器為主,加上圓號,童聲合唱,鋼琴小品等等配合,主題曲《載著你走》由井上杏美小姐演唱。其中由杉並兒童合唱團唱出的版本簡直可說是天使之聲,將《天空之城》的漂渺與悲哀表現得絲絲入扣;《シ一夕の決意》是一首鋼琴小品,描述了兩位主角初到達Laputa後所見到的情景,非常美妙,也是流傳極廣的一首。

  舉個例子:某大學的年度藝術節匯演,有學系用了這首音樂來作表演得背景音樂,才剛彈出幾個音符,臺下有80%的人“譁”了起來,說:是《天空之城》啊!其實不看動畫的人,一聽也會被其所迷住。

  悠遠的鋼琴,飛揚的小提琴或是低沉的大提琴,安靜的旋律和溫婉細膩的基調,是久石讓的一貫風格,也是《菊次郎之夏》這張電影原聲大碟中給我帶來的驚喜。

  很多日本電影總是有一種安靜的氛圍,似如流水般的情節,卻能擊中人心底最軟弱的地方。記憶中最深的《千與千尋》,便記憶中最深的《千與千尋》,便是因為久石讓的音樂,我才得以與之結緣。也許是年少時最單純的夢想和願望,被那個小女孩的探險故事深深吸引,為宮崎駿和久石讓深深折服。

  二、從張靚穎到喜多郎

  喜多郎的《印象西湖》被格萊美獎提名,他邀請張靚穎做他的主唱,而我通過張靚穎又認識了一位日本音樂大師。音樂就是大自然的聲音,喜多郎一直覺得他所作的音樂不是源自他自己,這些音樂是源自天堂的,只是通過他自己的身體和他的手指組成。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是New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他以電子合成器為演奏器具,他說:“我可以用合成器創造海洋、冬天的海岸、夏天的海灘上的全部景色”。而評論家也把這種樂器製作的音樂成為“心靈音樂”。

  喜多郎正是利用了合成器的多功能和巨大威力創作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他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宋家王朝》、《絲綢之路》的接踵而至,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學到了很多的音樂技巧,所以下面的音樂感覺是一樣的。下一步,我的目標,將是回到自己原始的立足點,用心靈的情感進行一次快樂而悲傷的宇宙旅行。我的音樂使自己感到和平和寧靜,我的願望是通過音樂達到時間和平。大自然激勵了我,我只不過是個使者。”喜多郎說。

  認識了這些音樂大師,音樂也彷彿從此向我敝開了更寬廣的門,於是譚盾、雅尼也進入視野,於是開始關注格萊美獎的進展情況,於是看電影時聽到好聽的配樂,不再只看演員表的名字。音樂帶給人的那種閒適心情難以言表,似乎所有事情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都變得完美起來。

  看過《泰坦尼克號》之後,除了裡面男女主角轟轟烈烈的愛情和沉船時的驚魂一刻帶給了我震撼之外,還有一個鏡頭讓我感動到流淚。那就是當人們都在又急又亂的逃命的時候,有一支拉小提琴的樂隊卻一直鎮定地在演奏。有人對他們說:“根本沒有人在聽”,可是他們說:“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人在聽,但是我們還是拉,音名樂能使人鎮定”。每次看到這個鏡頭,都會感到無比的震撼,更為音樂的神奇而驚訝。我想這才是一種藝術吧,我覺得藝術不僅僅是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聞到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並且能給人帶來力量的東西。就像是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師,用淳樸的音樂改變了一個原本亂糟糟的班級,也改變了他們的一生。而那裡面優美的曲子和令人深思的故事,對我們這些觀眾來說也是一種力量。

  物慾世界太過冷漠,音樂通過我們的耳朵傳達到心靈,叫醒的不只是我們的耳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