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階的基本樂理

  樂理中所說的音階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順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階為C調大音階,在鋼琴上彈奏時全用白鍵。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音階的相關樂理知識吧!

  ***一***

  調的結構形態,側重於就音列內部各音之間音程關係的規格來指稱音列。

  音階中的每一個音都可以當主音以建立調式,可形成7種不同的七聲自然調式。

  凡是具有趨向平均性質的音階,在同一音階中選取不同的音當主音時所形成的調式都相似,內部不能再區分為不同的調式,只是主音的音高可以有所不同而已。

  音階大調基本為:“全全半全全全半”,和聲小調為:“全半全全半增半".

  ***二***

  自然七聲音階:是應用最廣的七聲音階,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5處全音,分成兩個一串和3個一串,兩串之間以半音隔開。

  五聲音階:詳稱“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或“全音五聲音階”。

  廣泛流行於亞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島、匈牙利、蘇格蘭民間音樂以及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稱為“中國音階”。其五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專用的名稱,分別稱為:宮、商、角、徵、羽。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3處全音,分成兩個一串***宮-商-角***和一個單獨的***徵-羽***,兩段之間以□音隔開,見下例2:音階中的每一個音都可以當主音以建立調式,可形成 5種不同的五聲調式。在五聲音階基礎上,每處□音的區間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聲音階***以五聲為正聲的七聲音階***,附加音的插入可有3種不同的方式,形成3種不同的音階形態***見宮調***。附加音的音高常可遊移,遊移音高有時將□音的區間劃分成兩個各約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吉卜賽音階:詳稱“帶有增二度的七聲音階”。

  吉卜賽是10世紀時從印度西北部分離出來的遊牧部落,其音階結構形態繼承了古印度音樂文化的特點,並在西亞、東歐、南歐、北非各民族的音樂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兩處增二度,每個增二度兩端有半音鑲邊,形成一組以純四度為框架的、“吉卜賽風”的四音音列,兩組四音音列之間一處首尾交疊,一處有全音隔開,見下例3:用這種音階,也可選其中不同的音當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調式***但並非每個音都能當主音***。

  阿拉伯音階:詳稱“帶有中立音的七聲音階”。

  8世紀時著名烏德演奏家扎爾扎爾創用以後,在伊斯蘭文化影響所及的地區廣泛流傳,成為阿拉伯民族音樂的特徵。其音程組織是,將一個全音與兩個約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相接以形成一組以純四度為框架的“阿拉伯風”的四音音列,每個八度內的兩組四音音列之間一處首尾交疊,一處有全音隔開,見下例4,用這種音階,也可選其中不同的音當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調式***見阿拉伯音樂***。

  ***三***

  現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奧地利作曲家勳柏格於1921年創立。

  作曲家放棄傳統的調式、調性與和聲體制,將半音音階中的十二個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後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處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現過,否則任何一個音不得重複。

  貝爾格、韋勃恩***Webern, 1883-1945***繼承此法並有所發展。其他作曲家受此法影響者有達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沃爾夫、布里頓、興德米特、肖斯塔科維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