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式的基本樂理知識

  在樂理中,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圍繞某一有穩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關係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體系,稱為調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一***

  調式是人類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創立的樂音組織結構形式。通常在闡述調式這一概念時,常常把調式的中心音——主音作為起點和終點,其他各音按音高的順序依次排列成音階的形式,稱調式音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各種不同的調式。各種調式因其音階結構、調式音級間相互關係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異,而各具特色與表現力。調式和其他表現手法配合在一起,可賦予音樂以一定的表情素質與不同的風格。

  ***二***

  17世紀前在歐洲流行的調式,又稱中古調式。它源自民間音樂,為教堂音樂所採用,以後又為世俗音樂採用。歐洲調式結構的音樂理論,源自古希臘的四音列。這種四音列共有 3類,即自然四音列***包含兩個全音與一個半音***、半音四音列***包含一個小三度與兩個半音***及四分音四音列***包含一個大三度與兩個四分之一音***。

  其中只有自然四音列有完整的體系,其他兩種是為了旋律獲得更多的變化而與自然四音列摻和使用的。在自然四音列中,由高而低構成全音-全音-半音的稱為多里亞型四音列,構成全音-半音-全音的稱為弗裡吉亞型四音列,而構成半音-全音-全音的則稱為呂底亞型四音列。聯合上述兩個相同性質的四音列構成多里亞、弗裡吉亞、呂底亞3種調式。此外又有不同的音程排列構成的密克索呂底亞調式。這些調式又可以移動而成下多里亞、下弗裡吉亞、下呂底亞及上多里亞、上弗裡吉亞、上呂底亞等調式。如:中世紀教會調式因格列高利一世統一聖詠而規範化,開始只有多里亞、下多里亞、弗裡吉亞、下弗裡吉亞、呂底亞、下呂底亞、密克索呂底亞、下密克索呂底亞 8種。到16世紀增加了愛奧利亞、下愛奧利亞、伊奧尼亞、下伊奧尼亞4種,一共12種調式。這些調式的名稱雖借用希臘調式的名稱,但實際的調式結構已不相同,例如多里亞調式已不是自上而下按全音-全音-半音的順序排列的兩個四音列構成,而是自下而上由全音-半音-全音的兩個四音列構成等。這時每個調式又根據音域的不同而分為正調式與副調式***或稱下調式***,並將結音***主音***的上五度音稱為次主音,其中弗裡吉亞調式的次主音則用六度音。

  此外,尚有洛克里亞與下洛克里亞兩調式,極少用。

  ***三***

  歐洲教會調式如同大小調來比較,則伊奧尼亞調式與自然大調式同,愛奧利亞調式與自然小調式同。此外,呂底亞調式與密克索呂底亞調式可視為大調型,前者與自然大調的主要差別為增四度***稱呂底亞四度***,後者的主要差別是小七度***稱密克索呂底亞七度***;多里亞調式與弗裡吉亞調式可看作小調型,前者與自然小調的主要差別是大六度***稱多里亞六度***,後者的主要差別為小二度***稱弗裡吉亞二度***。而洛克里亞調式,雖然主音上面也是小三度,並且有弗裡吉亞二度,但主音上面的五度是減五度,不能構成協和音程或協和和絃,所以極少應用。

  以五聲為骨幹的七聲調式──中國民間七聲調式的一種形式。由在五聲的小三度間加入不同的偏音而成,即在基本音級羽、宮之間加入“變宮”***宮的低半音***或“清羽”***羽的高半音,亦稱閏***;在基本音級角、徵之間加入“變徵”***徵的低半音***或“清角”***角的高半音***。這種不同的半音關係曾形成 3種不同的七聲音階:①正聲調音階或古音階,亦稱雅樂音階***加變徵和變宮***;②下徵調音階或新音階,亦稱清樂音階***加清角和變宮***;③俗樂調音階或清商音階,亦稱燕樂音階***加清角和閏***。

  其中每一種音階均可分為宮、商、角、徵、羽 5種調式。

  中國除五聲為骨幹的七聲調式外,也有 7個自然音都是基本音級的七聲調式。這種調式和歐洲中世紀教會調式雖然音列相同,但調式支柱音有它自己的規律。此外還有帶中立音的七聲調式,例如秦腔苦音的徵調式,在兩個小三度之間用3/4音***中立音***,這樣使調式色彩與其他徵調式截然不同。

  吉卜賽音階以含有兩個增二度音程為特徵,其調式則有下列 3種,小呂底亞調式、大弗裡吉亞調式和大洛克里亞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