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二胡的技巧

  很多人都在嚮往著熟練的演奏二胡,那麼拉二胡有哪些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滑音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識的滑動所得出的發音。滑動的方法不同,產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從滑動的範圍來講,有換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從滑動的幅度來講,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小三度***;從滑動的方向來講,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從滑動的時間來講,有先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前***和後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後***;從滑動的力度來講,有倚音滑音和連結滑音。從滑音總的性質來看,可分為裝飾性滑音和連結性滑音兩大類。

  ①先滑音

  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它突出強調本音。先滑音又分上下滑音兩種。

  ②後滑音

  出現在本音後面的滑音就叫後滑音。後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個滑動過程跟先滑音恰好相反。後滑音同樣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頭符號表示。

  ③連結滑音

  連結滑音也稱連線滑音,它是一種常見的滑音,其符號是在連運弓符號的右端再加一箭頭。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將連線內的音連結起來,聽起來銜接緊湊,使樂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換把中經常使用的“滑指換把”,也與連結滑音相似,不過特色不如連結滑音那樣濃郁罷了。

  ④轉滑音

  轉滑音是效果較突出的裝飾性滑音。它的符號為“w”,一般記在音符的上面。

  轉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內迴轉,所以有人把這種滑音具體的稱作“下回轉滑音”。另外還有一種“上回轉滑音”,在蒙簇民歌中比較常見。它的符號為“ ̄”,在奏法上除“迴轉”的方向與下回轉滑音相反外,在“迴轉”的力度、範圍和時間上則完全相同。這裡需指出的是不論“上回轉滑音”或“下回轉滑音”,它們“迴轉”的音程是比較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轉滑音的活動範圍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過小三度的。

  運用滑音注意事項

  在實際運用中,滑音是變化多端的,它往往根據樂曲的感情需要和風格特點來靈活掌握。滑音的運用還能反映出各地的音樂特點。例如河南墜子、廣東音樂、雲南花燈、江南絲竹等樂種使用的滑音就是本樂種的鮮明特徵之一。貴州苗族民歌與湖南苗族民歌滑音的風格也大不一樣。

  運用滑音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首先明確是什麼性質的滑音。如果是帶裝飾性的,要掌握到賓主分明的效果,運弓和運指應該是裝飾音輕,本音重。裝飾音到本音之間要過渡得自然;如果是屬連結性的,要渾然一體,天在無縫。奏滑音的手指是隨著手腕上下的動作而移動的。如果單純以按指在弦上作上下平直移動,這樣的動作不敏捷,力度不易控制,滑音的效果也較生硬。

  2*** 奏滑音一般來說是不容許換弓換弦的。

  3*** 奏滑音最要緊的是必須用得恰當。如果不頋樂曲風格和感情需要,硬塞進去一些不必要的滑音,就會使整個曲調變得油腔滑調,歪曲了樂曲的內容,破壞了樂曲的風格特點。

  :揉弦

  快揉和慢揉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滾動就叫“揉弦”,揉弦會發出一種類似波浪形的聲音,演奏時恰當運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說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第一道大門的話,那麼揉弦則是第二道大門。揉弦標誌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平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1、快揉

  快揉亦稱為“顫指”,大概是指揉弦時手指不斷顫動而言。具體方法是:當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後,手腕[

  2、慢揉

  慢揉亦稱為“吟音”,發出來的聲音猶如吟哦詠歎。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並以腕關節為軸,使整個手掌作連續規則的弧形扇動。扇動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這樣,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發生了往返曲直的變化,驅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間的一小段範圍內作對稱性的弧形翻轉。這不但一鬆一緊的改變了琴絃的張力,而且還一長一短的改變了琴絃的長度,得出一種柔和徐緩的歌唱的音波,這是最有訓練價值的一種揉弦。

  民間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還派生出“揉、滑、摳、壓”等技法,這些變化主要在手續絃時力度的輕重、搖動的緩急,滑弦的寬狹,頻率的快慢以及與相應的運弓力速配合的區別。

  有一定造詣的演奏者,對揉弦的變換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面所談的“揉、滑、摳、壓”能準確運用外,還可以先揉後不揉、先不揉後揉、漫揉轉快揉、快揉轉快揉、邊滑邊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時值相等的音符時有些揉、有些不揉。這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有著堅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和曲調風格的掌握。根擾樂曲的內容和風格恰當地運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備技能。

  如何練好揉弦

  揉弦是很多絃樂器的特色技巧,它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熟練掌握的,練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練習揉弦最好先從慢揉著手,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進行快揉的訓練。開始就紅練快揉的話,會造成按指亂動,而手腕卻處於被動狀態.或者揉弦時直接用手指平直地去一指一按的壓弦,這樣雖有類似揉弦的音響,但發音生硬而不均勻,沒有規律性的抑揚起伏變化,並且不能持久

  練習時虎口仍要保持鬆弛自然,不能死死的夾住琴桿,否則會影響指頭、手掌和脫關節的靈活。實踐證明,一開始學拉二胡就注意到保持虎口的鬆動自然,對揉弦技巧的掌握就比較快。   練習慢揉時,指肚往下旋轉時要適當加重觸弦力度,往上翻動時則應適當減輕觸弦力度。這樣琴絃張力的起伏與長度的變化才能相對應。如果發生牴觸現象,揉弦效果就會模糊不清,反而費力不討好。

  練習時特別不要藉助手腳和手臂的顫抖而求得所謂的揉弦效果,這樣不僅達不到正確的揉弦要求,發展下去還會養成很壞的習慣。

  如何才能使腕關節和按指具有揉絃動作那樣的靈活性呢?只有加強訓練,養成一種本能的“定型”動作。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右手腕當作“琴桿”。左手按指依次在上面留心的練習“探弦”,特別是加強對小指的揉絃動作訓練。久而久之,手腕和手指的靈活性就逐漸能適應揉絃動作的需要的。

  揉弦是標誌演奏水平的主要技巧之一,在演奏實踐中的運用也比較普遍。但要注意使用恰當,有些樂曲,情緒上不需用揉弦的音,採用揉弦處理後效果反而不好。每一個曲子對揉弦的要求有所不同,演奏時要區別對待。《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藝術要求》***王國潼著***中說 “……揉弦能美化聲音,使演奏更富於歌唱性,而不揉弦卻有它特殊的色彩,具有揉弦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這種揉弦與不揉弦的交替使用。對於豐富指法技巧的表現力,增加樂曲的色彩和藝術感染力是極為有益的。”

  :顫音

  顫音是指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絃上,相鄰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

  如果我們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絃上,相鄰的二指作揉弦狀態,但並不揉弦,而是利用揉弦時腕關節那勻稱的抑揚動作在弦[

  顫音的時值較長,因而可以表現一種寬廣、遼闊之感。不過,在初練額音時,兩個交替出現的音往往會奏得不均勻,並且還不能堅持奏完,這主要是手指的獨立活動能力還不強的緣固,所以,訓練顫音技巧最好先從時值較短的顫音音符著手。

  顫音跟揉弦一樣豐富多樣,有快顫、慢顫、從不顫到顫,慢顫轉快顫、邊揉邊顫、邊滑邊顫、二度顫音、三度顫音等,這些顫音能表現出不同的樂曲風格。

  跳弓和頓弓

  在音樂作品中,要求將頓音處理得短促、輕巧、鏗鏘分明。如果是二胡來演奏頓音,就要用“跳弓”技巧。

  在音樂作品中,要求將頓音處理得短促、輕巧、鏗鏘分明。如果是二胡來演奏頓音,就要用“跳弓”技巧。

  什麼叫跳弓呢?當我們用弓子在琴筒上作快速推拉時,弓杆受運弓動作的快速牽引,產生出一種往前衝動的慣性,弓毛卻在擦弦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弓子這種不協調的運動狀態,使整個弓子出現了左右搖擺的彈性。如果我們在即將調轉弓向的那一剎那間,一方面依靠小臂引導手腕,對弓子適當地加以控制,一方面有意識地“解放”這特有的彈性,使弓毛輕快地離開了琴絃。這樣就按人們的意志得出了短促輕巧的頓音效果。

  跳弓的彈性是否能充分發揮,與弓段的選擇有一定的關係。大家知道,奏普通快弓一般以左半弓較為順手,可跳弓在左半弓卻不能充分發揮優勢,往右半弓移動則更為礙手。只有在中弓弓段上演奏跳弓才較為方便。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弓子的彈性是愛運弓速度支配的,弓子執行得越快,它的慣性與彈性表現得越突出。它的彈跳點又受弓子重心的支配。弓子的重心使它在琴筒的中部大體平衡,所以彈性在中弓附近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當然,利用弓子的彈跳點奏頓音,這只是一個基本條件,更主要的還是要靠我們訓練手腕的靈活性,會控制、運用。弓子的彈性。假如樂曲根據感情需要不要求那麼快,但又要演奏頓音,這時弓子得不到快速執行的機會,彈性無法產生,跳弓也就不可能出現。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利用小臂的“內勁”,在中速推拉的間隙之間,控制弓毛斷續擦弦,使每一頓音的出現都有均等的離弦機會。這樣的頓音效果同樣頓挫分明,並顯得穩重、內在。

  初練跳弓時,腕力對弓子的自然彈性可能還控制得不好,會出現弓毛敲打琴絃的現象或發出較為生硬的“鋸鋸”聲。只要弓子沒出現不規則的上下襬動或產生過多的雜音,並且加強對手腕控制力的訓練,這些問題就會逐漸得到克服。

  跳弓與頓弓雖屬同一性質的弓法技巧,但細緻的分辨一下,他們的表現力還是有差別的。跳弓長於表現歡快跳躍的短促頓音,最適宜於表現“X xX”的節奏型;頓弓含蓄、穩重,適宜表現頓挫分明的短促頓音,不像跳弓那樣受弓段和節奏型的限制,但不像跳弓那樣富有彈性,也不易持久。

  表現頓音效果的技巧除了上面介紹的跳弓和頓弓外,還有一種名叫“連頓弓”的弓法技巧。連頓弓,即在連弓之內奏出若干個頓音,每個頓音有均等的擦弦和離弦過程,練連頓弓首先要熟悉跳弓和頓弓,演奏連頓弓除了更要強調小臂的內勁外,還要靠大臂有一個穩定的支援力。

  :碎弓

  碎弓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緊張,使手腕獲得一種運用自如的、富有彈性的顫抖動作,從而牽引著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頻繁擦弦,從而發出緊密細碎的聲音。

  奏短弓是在大臂保持鬆動自然的情況下支配手腕作快速的屈伸來完成的。而奏碎弓則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緊張,使手腕獲得一種運用自如的、富有彈性的顫抖動作,這特有的顫抖動作牽引著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頻繁擦弦,從而發出緊密細碎的聲音。所以有人把這帶[

  碎弓有特定的符號來標記。時值為一拍以上的音符,是在音符的右下端標上“ 彡”樣的三撇平行斜線;時值在半拍以下的音符,則在“減時線”上標記相應的斜撇線。例如“5356”,採用碎弓演奏的音響效果大致為“55555555 33335566”。如果整個樂段均要求用碎弓演奏,則不在樂譜中標記任何符號,而改用文字說明碎弓起止地方。

  奏碎弓時,為了使手腕的顫抖有一定的控制力,除了大臂有意識的緊張外,小臂也稍往上抬,同時把弓子移到靠近弓尖部分的地方,利用接近弓尖的弓段擦弦。這樣,碎弓發音的均勻度和連續性容易解決。當然,左半弓或中弓也可用來奏碎弓,但對右手運弓的技巧要求更高了。

  應該指出的是,奏碎弓時大臂肌肉的區域性緊張與手腕的顫抖動作有一定關係,它能保證小臂有持久的“內勁”,使手腕的顫抖動作顯得更為主動,更有韻律。如果我們把大臂肌肉的緊張當作是僵持無用的,完全用手腕的不規則的顫抖,那是不可能奏出清脆密集的碎弓效果的。

  :撥絃

  撥絃技巧可分為彈撥、單撥和拉撥三類。

  二胡撥絃是借用彈撥樂器的表現手法,它能使弓弦樂器發出鏗鏘分明的彈撥聲,與弓毛擦絃聲形成了色彩鮮明的音色對比,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二胡的拔弦技巧可分三類,即彈撥、單撥和拉撥。

  ①彈撥奏彈撥的具體方法是:弓毛緊貼在外弦上,食指尖有韻律地把內弦往左後方撥動,每音只撥動一次,左手按指配合投弦的節奏去按音,嚴格說起來,按指的觸弦應略先於撥絃。《賽馬》中有一段旋律就是用彈撥的方式在內弦上奏出來的。由於二胡的效能、構造不具備彈撥樂器的條件,奏彈撥時又有弓子這個額外負擔,因此彈奏旋律的音調和節奏不可能作更大的變化。如沒有另外的樂器奏另一聲部,單純的彈撥聲,反而給人一種單調、沉悶的感覺。另外彈撥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樂器的質量,所以在沒有伴奏的二胡獨奏中,這種彈撥的實用意義並不很大,如果有伴奏樂器,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②單撥

  單撥即在拉奏的前後或間歇之間利用左手的某一手指來勾琴絃。單撥可以拔內弦,也可以拔外弦。撥內弦以持琴的拇指較為方便,拔外弦一般多用食指,也有用中指或無名指的。例如《二泉映月》,那優美的旋律中有好幾處地方的拔弦就是利用食指撥的外空弦;樂曲《拉駱駝》末尾的3 63,先是用一指***二、三指也可***拔外空弦“3”,然後用拇指指尖拔內空弦“6”。由於單拔撥動的是空弦,琴絃的振動有迴旋的餘地,因此音響效果比彈撥要鮮明一些。

  ③拉撥

  在同一時間內,如果一根弦採用弓毛拉弦,另一根弦採用指尖撥絃,這就得出一種協和的雙重音響效果,非常悅耳!這種又拉弦又撥絃的表現形式就叫“拉撥”。拉拔多為拉內空弦、撥外空弦。也有拉外空弦,撥內空弦的。例如根據安徽鳳陽花鼓節奏寫均曲調:***52弦***是採用拇指拔內空弦“5”,同時弓毛擦外空弦“2”。

  上面介紹的拉撥基本上屬於“空弦拉撥”,另外還有一種“觸弦拉撥”,即拉撥之前先將食指按在某一音位上,在弓毛擦弦***一般多為擦內弦***的同時,用中指或無名指將另一根琴絃撥動。由於食指按音能隨意尋求所需音高,所以這種拉撥能在琴絃上的任何一音高上撥絃。不過,這種觸弦拉撥不如空弦拉撥的效果清亮,對樂器質量的要求甚高,且不易控制。

  撥絃注意事項

  不論彈撥、單撥或拉撥,練習時有幾點必須要引起注意:

  1***弓毛應避開被撥動的那根琴絃,否則根本撥不出清脆的彈撥聲。

  2***撥絃要用指尖***拇指應用指甲***輕巧敏捷的撥動琴絃。如果用指肚在琴絃上的彈壓滑動來求得撥絃聲,就很容易觸動另一琴絃,使撥絃效果顯得渾濁而模糊。

  3***撥絃的時值要準確,這[

  4***撥絃必須用得恰當,不可隨心所欲的濫用。

  若要使撥絃效果清脆、明亮,除了動作要敏捷、準確外,樂器本身質量、結構以及一些附屬裝置的質量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低檔二胡的撥絃效果是不如高檔二胡理想的。鋼弦比絲絃的效果好;呈“S”狀的金屬千金比直接用布條、皮條系弦的效果好;鬆節琴碼比其它質料的琴碼效果好,千金距琴碼遠的比近的效果好。我們要在可能的情況下更換這些附屬裝置,求得較好的拔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