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致孩子患心理疾病

  經專家研究“打屁股”致孩子患心理疾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小孩的教育上應該怎麼去教育呢?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1、家長希望通過打屁股讓孩子認識錯誤並且吸取教訓。但是家長在打屁股的過程中越來越憤怒,下手越來越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事實上,體罰對於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嚴重影響是有確鑿的證據的。根據2011年國家兒科護士協會和2012年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會的研究,常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易衝動和反社會的性格。他們在長大之後也更容易有暴力行為。像打屁股之類的體罰,也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同時導致孩子道德的缺失。

  由此可見,即使是很小的體罰,就像打屁股,也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危害。事實上,家長可以採用很多別的方法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例如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從而強化孩子對正確行為的意識等。

  2、據有關媒體報道,不少父母遇到調皮搗蛋的孩子,總會用“打屁股”這招給點下馬威,但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長大後出現情緒問題、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概率較大,酗酒或濫用藥物的風險也較高。此研究是學者首次把心理問題和“打屁股”同作探討,沒想到研究結果發現,出現心理方面問題的成年人中,有2%至7%的人小時候經常被打屁股。學者認為,雖然打屁股導致心理疾病的比例沒有非常高,但體罰所造成的心智發展影響大。日前美國一項針對1510名2歲至9歲小孩的4年觀察研究則指出,未遭體罰的孩子,智商的平均分數比經常捱打者高出5分至28分。

  孩子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

  1、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齡,都要經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說怎樣,他偏不怎樣,這就是不聽話。遇到這樣的孩子,要耐心說服,說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將事情擱下來,做點別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過一會兒,再去引導說服孩子,也許效果就好多了。

  2、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比如說,孩子心裡不了什麼委屈,心裡不痛快,又說不出來,無法釋懷,就藉機向父母發洩,事事和父母對著幹。這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將內心委屈釋放出來。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心裡難受,但大人沒有發現,還按照常規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犟”。

  總之,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這樣下去要麼就是大人終究犟不過孩子,最後聽了孩子的,助長了孩子的凡事不滿意就鬧下去的壞脾氣;要麼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3、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

  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清楚地告訴他:“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氣了,要告訴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來。”或者“別忘了,在停車場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從這些規則時有問題***每個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辦法。比如,如果他因為感覺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麼就讓他幫忙給妹妹餵飯或洗澡,然後為他安排一個可以和你單獨在一起的特別時段。如果他因為怕黑而從床上溜下來,那就在他的床頭櫃上放一把手電筒好了。

  家庭教育的五大誤區

  1、期望虛高,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

  在對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長就像對股市一樣,期望虛高,不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一味盲目跟風、從眾,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可供複製的成才之路。家長要基於孩子的實際,發揮孩子所長,讓他成為一個可能成為的人。

  2、學習成績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養成:

  一些家長對孩子提要求的口頭禪就是“只要成績好,其他怎麼都行。”育子標準的傾斜,導致一些學生成績雖好,卻品德欠佳。

  待孩子長大後才發現,重才輕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無德的人也不會受到尊重。隨著包括品德在內的綜合評價納入山西省高考評價體系,品德已成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壞的一個重要標誌。

  3、嘮叨、抱怨多於傾聽和表揚,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沒有考好或經過輔導仍對問題不理解時,有的父母便不冷靜地說“笨蛋”“豬腦袋”等。當孩子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或沒達到父母要求時,有的家長不分情由地指責孩子“沒出息”。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有的家長甚至說“你就不是念書的材料”。這些忌語會把孩子引入誤區,產生負作用,導致孩子得不到認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產生對抗和憤怒情緒,使親子關係往更差的方向發展。

  愛是有藝術的,訓斥、打罵、放棄等“恨鐵不成鋼”的愛不是真愛,袒護、遷就、姑息等溺愛也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是激勵。

  4、只顧言傳要求孩子,忽視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長給孩子立起各種規矩,提出種種目標,自身言行卻不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不但毫無效果,更可能誤導孩子的是非觀。作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學習,自身首先要勤奮,無論對工作還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起床,父母自己應以身作則,少看電視,利用晚上做些諸如看書等靜態活動,給孩子良好的示範;要求孩子玩耍後歸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潔、不髒亂,讓孩子潛移默化受到良好影響。

  5、強迫孩子學習,久而久之,令孩子厭倦學習:

  孩子生而具有對萬物的好奇,在此基礎上讓其輕鬆自然地學習,才能學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學習,孩子對學習會產生厭倦情緒。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換一種方法,改變常用的讓孩子解答問題的方式,嘗試著讓孩子自己提出問題。父母要適時給予鼓勵,表達對其創意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