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去教育孩子的心理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怎麼對孩子心理教育,孩子是不是不愛和父母溝通,是不是喜歡一個人憋著?為此,下面小編整理了教育孩子心理的方法,歡迎大家的閱讀!

  教育孩子心理的要點

  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學實踐中去,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鍛鍊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鍛鍊。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景。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

  “微卷的黑髮,一雙大大的、睫毛長長的眼睛,蒼白的面色,帶一絲得意的淺笑。在我的手上,有少年信手塗鴉的美術作品,有他寫過的小說。不說不知道,就是這個看上去面相俊俏的少年,在昨天,已經進行了被父母‘軟禁’後的第三次割腕自殺。”

  “死去的女孩叫蓮子。正在讀高二。檢查結果,女孩去世時已懷有身孕。蓮子5歲時,父母外出打工,後因為分居感情出了問題,離異。孩子判給父親。離異後的父母繼續外出打工,父親再娶,把她託給奶奶照顧。而奶奶年歲已高,帶了兩年後,便把孩子交給看起來家境不錯的姑母代養。”

  翻開近日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一書,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事件,觸目驚心。這使我們有機會以一種更加直觀更加全面的方式瞭解一個久遭忽視的領域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40年的教育工作經歷,使我痛感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勢群體,而最弱的恰恰就是心理健康。”青少年問題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那麼,為何未成年人心理危機如此之重?對策何在呢?

  未成年人不可承受之重

  在該書的另一位作者阮梅看來,當代未成年人最為普遍的三大心理危機是:心靈缺乏快樂感,對學校生活厭倦麻木,對社會環境的恐懼與漠視。

  她認為導致未成年人心理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

  父母養個孩子不當“人”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愛;父母指望孩子成龍成鳳的功利思想,導致孩子落入非人化教育陷阱;家庭成為了第二課堂,讓孩子沒有了自由思想的空間;精神支援與物質給予嚴重失衡,讓孩子遠離了心靈的快樂。

  學校不是在培養合格的“人”,是在培養智力“高分”學校一味強調的文化成績高分,是懸在學生心頭的一座大山;圍繞成績“高分”伴隨而來的校園冷暴力,使成績高分的孩子高處不勝寒,成績低分的孩子自尊缺失,個性和其他能力與特長得不到發揮;過於重視分數導致缺少同齡關懷。

  社會環境沒有給“人”的形成以好的品德成長空間社會環境如不健康網路、惡化的社會治安和成人世界裡的無序競爭,導致未成年人對校園外的恐懼和漠視。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李文道說:“在生活中主要有兩種力量在左右著我們的心理健康,一種是支援性保護性的積極力量,如關心、愛護、尊重,另外一種是破壞性的消極力量,如過於激烈的學業競爭壓力、不當的懲罰與批評等等。當消極的力量來源過多、強度過大並且顯著超過積極力量的影響時,就有可能超越我們的耐受力而發生心理問題,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就極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當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正是因為消極的東西太多了,消極的、破壞性的力量太強了,而積極的東西太少了,積極性、保護性的力量太弱了。在21世紀的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機正在因各種消極因素的多重疊加而日益嚴重。”

  教育孩子心理的方法

  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父母要又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蔘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孩子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視,家庭教育應著重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