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老年人養生小常識

  秋季是讓人很舒適的季節。但中醫認為,秋季陽氣由升浮逐漸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陽氣逐漸衰退,氣候也漸涼,是老年人易發病的時節。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秋冬老年人養生方面的小常識,供大家參考。

  秋季老人養生小常識

  一、防寒溫裡

  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二、排溼祛風

  遇有風雨陰溼天氣或者體內有溼、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溼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三、潤燥滋陰

  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蔔、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四、收斂陽氣

  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儘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五、五味調和

  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係: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冬季老人養生小常識

  1.飲食有節

  冬季天氣冷,老人可多吃一些肉類和高熱能食品,以適當補充熱量,但也要適可而止,若過食肥膩,則痰溼頓生,對心腦血管疾病有害無益。冬季可選擇食用苦瓜、白果等苦味食物,而少食過鹹之物,對於養生保健,防患未然都是有一定作用。但如老人體質較好,就沒必要大量進補營養品,只要注意日常生活調節即可。

  2.起居有常

  入冬後,晝短夜長,老人要適應變化,適時增添衣服,調節作息時間。在冬季,老人應睡眠充足且要定時,要“早睡晚起”。一般認為,老人冬天睡眠時間7至9小時為宜。起居有常還包括定時解大便。“欲得長生,腸中常清”。冬天由於上廁所不方便,加上活動少,老人往往不能保持天天大便。但長時間不解大便,腸道會吸收糞便中的有害物質,會促使一些老年性疾病的發展。

  3.適當運動

  冬季老人戶外活動少,但還是要堅持鍛鍊。冬季晨練不能過早,應在太陽出來後再進行,活動要掌握“度”,“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量力而行,貴在堅持。老人最適宜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可刺激足部穴位,從而起到調整內臟功能的作用。

  4.調攝情志

  要心境平靜,也要注意控制情緒,特別是高血壓的老人,更應注意對情緒的調節。老人要保持青春之心,以積極的、善意的態度看待周圍人事,遇到不順心事,要一笑了之,情緒的樂觀能促使體內的氣血執行通暢,保證臟腑功能的正常。

  5.避免外邪

  外邪泛指外界可能引起疾病的因素。老人正氣相對較虛,隨著臟腑組織的老化,其功能日益衰退,如再感受外邪,發病後病情就會較重。如在傳染病流行時,老人不但感染率高,而且發生併發症的比例也高。尤其在冬季,老年人極易感冒,且常誘發肺炎等。所以,冬天老人不僅要做好禦寒保暖,還要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外出要戴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