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拍的選擇與握法

  乒乓球拍的選擇一直是困擾乒乓球愛好者的一大問題。球拍的選擇與自身的握法是緊密相關的,下面小編將從做個詳細的敘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乒乓球拍的選擇

  乒乓球拍的選擇首先要看自己握拍的方法,根據握拍的方法,一般來說分為直拍和橫拍兩種。

  乒乓球產生時歐洲人仿效網球拍的握法,基本上採用橫拍,後來乒乓球運動發展到亞洲、產生了直握球拍。球拍的選擇和打法、身體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身材高大的選手,步闊營長,身體移動範圍大,中選臺優勢明顯,選擇橫拍可以大刀闊斧地進攻,發揮力量型的長處。而身材較小的運動員,護檯面積小,中遠臺移動不如身材高的選手範圍大。但身材小的反應快,頭腦靈活,尤其是臺內處理小球快捷多變,選擇直拍能有效地發揮其變化多、腕部動作靈活等長處。

  怎樣選擇乒乓球拍,在我們確定了自己的握拍方法後,就要選擇使用何種膠皮的海綿拍,這和自身要形成的打法密切相關:

  一正膠海綿拍。正膠就是膠皮顆粒向上、高度與直徑相等的膠皮。這是中國選手最傳統的球拍。過去莊則棟、李富榮、江嘉良、謝賽克等一批批世界冠軍都採用正膠海拙掃,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冠軍劉國樑也是用正膠海綿拍擊退了各路好手。它的特點是彈性好,擊球穩且速度快,適合近臺快攻型的球員使用。正膠海綿拍不容易吃各種旋轉,正是由於粘性小也不容易製造強烈的旋轉,所以正膠球拍雖然拉不出強有力的弧圈球,但是在處理臺內旋轉球和正手抽殺方面卻可以大佔便宜。而且由於正膠球速非常快,一般一板就可打死而避免形成相持。如果你覺得自己手腕動作靈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夠,那最好選擇以速度制勝的正膠球拍。

  二生膠海綿拍。生膠就是顆粒向上、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其特點是擊球有下沉,搓球旋轉弱,適合近臺選手使用。我們熟悉的王濤,他的反手用的就是生膠,由於生膠有減轉的作用,因此特別容易控制球。尤其是反手撥打臺內短球時更是得心應手,所以像陳靜、耿麗娟等都採用反手生膠的打法,以便擺短時求得主動,同時又能節省體力。王濤的反手彈打如今已成世界一絕,而南朝鮮以玄靜和、樸境愛代表的一批女選手採用直拍生膠的打法更是獨樹一幟,快速和搶先上手威脅較大。

  三反膠海綿拍,反膠就是貼上時向下、粘性較大的光面向上的一種膠皮,這是現在最常見的球拍,幾乎100的歐洲選手均採用此種膠皮,亞洲選手也有近80%使用。反膠打球的旋轉力特強,所以打法以旋轉為主的球員如弧圈球、削球必諳此道。瓦爾德內爾、佩爾森、塞弗、馬等弧圈結合快攻打法、蓋亭、王濤、孔令輝等快攻結合弧圈打法的選手們是清一色的反膠。當然,反膠容易製造旋轉,也容易吃轉兒,掌握有一定難度。

  四防守型海綿拍。防守型技術一般以削球為主,也屬於旋轉型打法,故而橫拍削球手正於多以反膠為主,反手則花祥繁多。像丁鬆,他反手用正膠,削出的球介乎轉與不轉之間,而且隨來球旋轉強弱產生變化,令對手判斷經常失誤。而陳新華反手則採用長膠,這是一種顆粒向上、直徑小於高度的膠皮,旋轉變化相當大,對方拉過來的球越轉,削回去的越轉,而且擊球下沉,對方不容易借力發力。進攻型球員也經常採用防守型海綿拍以彌補其反手的不足,像蔡振華,他反手使用防守型海綿拍,類似反膠而且無粘性,擊球力量減弱,下沉飄忽,令對手難以按常規判斷,對弧圈閱球尤為奏效,故而被稱為"防弧圈型膠皮"。對於初學者來說,一般以你最崇拜的運動員的球拍做為自己初學的樣板,並且隨 著球技的長進,結合自身特點相應變化。這是選擇球拍的常用方法。

  乒乓球拍的握法

  握拍方法與擊球動作有密切關係。每個擊球動作,都是由手臂、手腕和手指相互配合用力來完成的。因此,較好的握拍方法既要適合自己打法的特點,又要不影響手臂、手腕和手指的靈活運用。

  握拍方法有直拍和橫拍兩種。這兩種握拍法又由於打法特點不同而在具體握法上有所差別。

  一、直拍握拍法

  一快攻型別握拍法

  快攻型別包括左推右攻和兩面攻兩種打法常見的握拍方法有以下三種:

  1.球拍柄右側貼在食指的第三關節處,以食指的第二關節壓住球拍的右肩,食指的第一關節自然向內彎屈,拇指的第一關節壓住球拍的左肩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其他三指自然彎屈斜重疊,以中指第一指節託於球拍背面,使球拍保持平穩。

  這種握拍法,手腕比較靈活。可以在發球時利用手腕動作,發出動作相似而旋轉、落點不同的球;也可以很靈活地打出斜、直線球;對臺內球的處理也較為有利,由反手位用反手擊球后再打正手位的來球,以及由反手位用反手擊球后進行側身正手攻球時,有利於正、反手兩個技術動作的協調結合。對中路追身球,手腕可以自然下垂,通過手腕來調節拍形,對來球進行合理的回擊。用這種握拍法進行正手攻球時,拇指與中指協呼叫力,食指相對放鬆,無名指微離中指,指尖輕託球拍背面,以保持發力時球拍的穩定。進行反手攻球或推擋球時,食指和中指協呼叫力,拇指相對放鬆。用手腕發力時包括正、反手擊球.以中指發力為主,拇指和食指保持拍形的穩定,同時作輔助用力

  2.握拍方法與第一種基本相同,但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較大鉗形較大。這種握拍法有利於上臂和前臂的集中發力。因此,中、遠臺攻球,正手攻球,扣殺球都比較有力。但由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較大,握拍較深,對手腕的靈活性有一定的影響,對處理臺內球、轉球、推擋球和追身球差。

  3.拍柄右側貼在食指第二、三關節之間,以拇指和食指的第一關節壓住球拍的左,右兩肩,兩指間的距離適中但比第一種握法要小一些,以中指的第一指節左側將球拍背面托住,無名指和小指斜疊在中指之下,用無名指輔助中指托住球拍背面,使球拍保持平穩。

  這種握拍法為部分兩面攻的運動員所採用,其優點是進行反手攻球時,提起前臂後拍頭朝上,有利於反手高壓打球,使打出去的球快速有力。這種握拍法,由於沉手時拍形下垂,因此在進攻中路迫身球時比較協調。由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較小,手腕比較靈活,因此易於處理臺內球,對突擊加轉球也較好,其缺點是對正手離身球因拍形下垂而難以高壓擊球。同時因手腕比較靈活,拍形不易固定。

  二弧圈型別握拍法

  直拍弧圈型的握拍有兩種:

  1.握拍與快攻型第一種握法相同。它在正手拉弧圈球時,拇指、中指和無名指協呼叫力,中指和無名指略微伸直不是完全伸直,仍有一些彎屈,以利於出手擊球時較好地保持拍形的前傾。

  這種握拍法的優點是手腕比較靈活,正、反手和推擋的結合比較容易,處理臺內球也較好。缺點是拍型不易固定,對正手大角度球和扣殺較高的球較難處理。

  2.拇指貼在球拍左側,食指輕輕釦住拍柄,形成一個小環狀。中指和無名指較直地以第一指節托住球拍背部,小指自然緊貼在無名指之下。這種握拍法,很自然地將手臂、手腕和球拍聯成—條線,拍呈橫狀,擴大了右半臺的照顧範圍。在正手拉弧圈球和扣殺時,容易發揮手臂的力量。正、反手結合運用時,主要靠前臂帶動手腕作迴旋動作。缺點是手腕不靈活,處理快攻球、臺內球,追身球及反手近檯球比較困難。

  三削球型別握拍法 直拍削球型的握拍是拇指自然彎屈,緊貼拍柄左側,第一指節用力下壓,其餘四指自然分開托住球拍背面.這種握拍法削球的照顧面較大,正,反手削球時以手臂的轉動調節拍形。削中轉攻或推擋時,食指要迅速移到前面,第二指節壓住球拍右肩;拍後三指則改為自然彎屈托住拍底.

  二、橫拍握拍法

  橫拍攻擊型包括快攻和弧圈兩種和防守型包括削、攻結合的握拍方法基本相同。但可分為淺握和深握兩種。

  淺握以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地握住拍柄,拇指在球拍的正面輕貼在中指旁邊,食指自然伸直斜放於球拍的背面,虎口輕微貼拍。深握與淺握的握法基本相同,但虎口緊貼球拍。這兩種握法,正手攻球時食指要用點力,也可將食指往上移動一些幫助壓拍。反手攻球或快撥時,拇指要用點力,也可用拇指往上移動一些幫助壓拍。正、反手削球時,手指基本不動。

  淺握的優點是握拍較鬆,手腕靈活,對臺內球的處理方法較多,既可用拉,也可用”撇”、“擺短”等方法回擊。進攻時,對低球起板較容易。左右結合較靈活協調。削球、搓球,發球時,搞旋轉變化動作小,對方不易判斷,缺點是攻擊時,上臂、前臂的力量較難全部集中到手腕上,因而發力略受影響。削球時,因手腕較活,拍形不易固定,特別是削弧圈球較難控制。

  深握的優點是握拍較緊,拍形比較固定。進攻時上臂、前臂的力量能集中到手腕上,發力比較集中。拉高吊、前衝弧圈球比較轉、凶,扣殺球比較有力.弧圈球比較好控制,加轉削球有力,旋轉強。缺點是由於握法緊,手腕不夠靈活.對攻時左右結合的靈活性稍差一些.處理臺內球比較困難.正手貼身球比較難打.削球時對中路靠右的短球比較難處理.削轉與不轉球動作差別較明顯,易被對方識破.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

  乒乓球拍的握法無論是那種,首先要適合自己,不可生搬硬套,這樣很可能使自己或別人受傷。有些人手指較短,第二種方式就不太適合他,第二種方法要求食指扣住拍柄,但由於食指較短,根本無法適應這個艱鉅的任務,那你可以選擇介於第一種握拍和第二種之間的一個平衡點。而且在實戰中,有時要迅速的切換握拍的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這些都要慢慢體會。

  拓展知識:新發球規則的操作技巧

  國際乒聯在國際正式比賽中採用新的發球規則,也就是人們關心的無遮擋發球。其中的意思是,在運動員發球時,球與球拍接觸的一瞬間,擊球點與兩側網柱連線所形成的虛擬三角形之內和一定高度的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擋物,並且其中一個裁判員要能看清運動員的擊球點。通過對這一規則的字面理解,經過中國隊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初步感到要能在對原有發球不破壞其結構的基礎上,發出符合規則的球,在以下幾方面要加以注意。

  1、拋球手在擊球點下方。原來運動員的發球,擊球點多在拋球手的上方或與拋球手基本上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造成拋球手擋住擊球點,在前方和裁判員的位置根本無法看到擊球狀態。對這一動作,要滿足新規則的要求,在拋球后,拋球手要儘快離開擊球點的前方。實踐中感到,拋球手放在擊球點的下方比移到其它地方,發球要自然一些。

  2、拋球路線不能過斜,過後。目前,運動員發球往往容易向身體內側斜後上方拋球。這樣,便於發力,發出高質量的旋轉球,但是,這也造成身體對擊球點的遮擋,特別是側身發球。在新規則要求的操作中,拋球則不能太往後,一般在身體垂直軸附近容易讓人看清。當然,像多數後手發球和下蹲發球,把擊球點放在身體正面,那看得將是非常清楚的。

  3、身體位置與球檯端線夾角小於180度。如果在發球時,兩腳的站位與球檯端線的夾角在180度附近,那麼無論如何在現有常規發球的狀態下,都是難以讓人看得見擊球點的。最好是兩腳站住在發球前就與球檯端線保持一種銳角狀態,這樣在發球時,上身對擊球點遮擋的概率就會小許多,保險係數也就大多了。

  4、身體不要過於前傾。發球時,身體前傾過大,甚至有的運動員的上身與檯面幾乎在一個水平面上,就特別容易造成肩部由於來不及移動,遮住擊球點。所以,在發球時,上身要直起來一些,略前傾,上身與下身的夾角至少要大於100度,才能較大限度地保證讓人看清擊球點。

  5、擊球點適當下移。擊球點靠上,容易使胸部由於轉體不及時,擋住擊球點。發球時,擊球點最好在腹部高度。這樣,由於受到轉體對擊球點清晰度的影響相對較小,發球時的擊球點容易讓人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