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當地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廣東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廣東人過端午節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很多廣東端午節習俗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如扒皇舟、浸龍舟水、馬拉溜等。現在,小編就來為你一一介紹廣東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節日 | 廣東端午節的14大習俗
1
扒皇舟
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扒龍舟”,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趙罡當時被元軍前截後追,從失守的宋都臨安***今杭州***,經福建沿海倉皇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期間恰逢端午節,趙罡觀當地的龍舟比賽,一時興起,以護駕有功為名,御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扒龍舟從休閒娛樂活動,演變成競賽運動專案,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2
掛黃葛藤
端午節掛黃葛藤卻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當天,廣東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絡。
3
吃艾餈
廣寧縣的端午節好比“衛生防疫節”,很多習俗都跟衛生息息相關,比方說與端州一樣,習慣將艾草、菖蒲懸於門戶。有的地方還喝蒲酒,把酒灑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蠍。廣寧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時也用艾草做餈,寓意去毒氣、避瘟疫,並認為端午節始源於“夏至”,因此廣寧民間素有“到五月節才收棉被”之說。
4
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種傳統制法粽子,深受當地人喜愛。灰水粽是由一種名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灰做成灰水製成。用蚊驚製作灰水粽,當地有一個俗語: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說,一升蚊驚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來製作灰水粽。要燒一升的蚊驚灰,約要30公斤的蚊驚。可以看出傳統灰水粽的製作還是比較繁瑣的。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
5
浸龍舟水
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在華南地區,什麼都很講“意頭”的廣州人每每此時就會全家走到江邊洗龍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長會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祈求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驅邪避穢。
6
馬拉溜
沙尾還有一個奇特的跟粽子有關的風俗,他們的土話叫“馬拉溜”。何謂“馬拉溜”呢?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鹼水粽,等到端午再剝開吃掉。
7
燒艾條
點艾條是端午時惠州不少家庭的傳統保留專案。艾條在惠州又被稱為“午時香”,按照惠州習俗,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將艾條放置在家裡大門、廚房、陽臺等地點燃,辟邪驅蟲。艾條裡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
廣東端午節習俗多樣,還有一些有趣的習俗,下面小編繼續為您介紹。
8
祭河神、搶青
賽龍舟開始前,所有隊伍都會焚香點燭、放鞭炮,用一頭全燒豬拜祭河神。拜祭完後,參加賽龍舟的人吃燒豬,吃完才放龍舟入水,之後會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環節--“搶青”。所謂“搶青”,就是把一根掛著一紮樹葉的竹竿放在河中央,參賽的隊伍各派出一個人去搶。這是一種求吉祥的儀式。
9
打午時水
端午節在惠州還有本地特色,如“打午時水”、“洗龍舟水”等。“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到井裡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帶來好運。
10
回孃家
廣州舊俗在農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孃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11
送災難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12
晒“百日姜”
潮汕人過端午節還有晒“百日姜”的習慣,即將生薑洗淨,用細繩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頂上,讓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節取下,剛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風散寒。
13
午時茶
端午節當天中午封開當地人會帶上籮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採摘草藥,用草藥煮泡“午時茶”。當地人認為端午當天採摘的草藥功效最好,喝了“午時茶”能驅除穢氣,清熱解毒、防病治病。
14
拜龍母
端午恰逢龍母誕***農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慶龍母廟每天都有舞龍、舞獅等表演,還會有龍母祈福齋宴。相傳,龍母生辰誕有為龍母娘娘沐浴更衣的習俗,民間有摸龍床、賽龍舟等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 [1] 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3]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習俗起源於古代禊禮2018-05-03 12:05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日。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端午節便被染上了愛國主義的色彩,有了紀念的意味。然而,端午節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禊禮。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名稱由來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各地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裡總會四處瀰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裡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面板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麼?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上海市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江蘇省
儀徵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晒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