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元宵節的來歷
可是說起元宵節的由來估計知道的人數不多,接下來我就帶大家認識認識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恰好是一年當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春節的延續。古稱之為"元宵節“。同時又稱之為“上元節”。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元宵節的來歷!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由來
初一初二不見面,初三初四一條線。
初五初六月牙子,初七初八半扎子。
月落初十管三更,十二十三天不明。
十五十六兩頭露。十八十九坐定守。
二十整整,月出一更。
二十一,月偏西。
二十二三,月落正南。
二十四,五,月黑頭,月亮出來去使牛。
二十七八月亮出來一支叉。
三十晚上盼月亮。
沒指望 十五的月亮--圓圓滿滿。
看到這些,相信大家對月亮有個初步的瞭解吧??
其實元宵節早在中國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這天夜裡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正式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建"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定位重大節日。
目前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元宵節的幾大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已久的習俗。
它的做法真的是風味各異,有花生餡,豆沙餡,玉米餡,五仁餡,等等。。。但是它們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家庭和和滿滿倖幸福福開開心心,日子越過越紅火。
元宵節“送燈籠”
其實質意義就是給小孩送禮物***燈籠***,就是孃家人再給新嫁的女兒家的孩子送燈籠。
元宵節唱戲舞獅子
唱戲舞獅子歌舞是地方人對元宵節的一種熱鬧慶祝.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為人民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的社火。
社火裡有踩高蹺,猜燈謎,耍雜技等等。
最後以一首詩來結束大家對元宵節的認識
《正月十五夜》
作者: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國及習俗
歡度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今天就是丁酉雞年正月十五,那麼每逢元宵節,我國民間有哪些習俗呢?今天,八斗就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賞花燈
元宵節民間還有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
古人將獅子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節日意義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節日,事實上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於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元宵節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
-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來歷
- 高溫瑜伽有什麼練習招式
- 老公容易出軌的女生面相解說
- 土豆餅的不同美味做法有哪些
- 大學科研教師座右銘
- 小學生勤儉節約手抄報展示
- 冬瓜玉米排骨湯怎麼做好吃
- 垃圾回收創業計劃書怎麼寫
- 腮腺炎的飲食禁忌及治療方法
- 參加專案管理培訓的心得體會範文
- 幼兒教師座右銘
- 古詩名言警句集錦
- 鳳尾竹怎麼養鳳尾竹的藥用價值
- 事業單位崗前培訓的心得體會精選
- 筆記本觸控板點選或者滑動失效怎麼辦
- 紅血絲面板怎樣保養紅血絲面板保養的小方法
- 旅遊活動推介會主持人串詞
- 大學生優秀實習自我鑑定
- 什麼是專案融資結構
- 女生心情悲傷簽名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