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擊視角看太極拳

  太極的養生作用已經被世人普遍認可,但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卻一直是國內外武術搏擊界爭論的焦點。一些傳統的太極拳家堅持太極拳是後發制人、以柔克剛的高層次技擊功夫;但更多的人表示懷疑: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只是在理論上可行,而在實際搏擊中卻未必能夠以柔克剛,歷史上雖然有楊班侯、郝為真屢敗各派高手的傳說,但目前卻很難看到這樣的例項。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我們周圍有些朋友,看法有些偏頗,總在能不能打人的圈圈裡轉來轉去。太極拳能夠走出國門,受到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和關心的原因不是太極拳能不能打人,而是太極文化的迷人魅力。它那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廣博精深的拳理,令人陶醉的弧線形練法,以鬆柔動態執行似行雲流水的韻律,顯現了它的美學價值。西方對太極拳運動的喜愛是因太極拳健體強身益壽的功能。太極拳沒有國界,他們在習練中領略到東方太極文化博大精深之內涵,修煉中得到健康,以及對潛能的開發。而且太極拳還登上發達國家的議會和總統府的大雅之堂,其原因都不是太極拳“能打人”。如果論打人,西方人還是去看每年的拳王爭霸、拳擊更富有刺激性和男性的雄健美。


  當然,太極拳也確實是能打人的,因為它屬於武術,有絕妙的武功。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為了防範野獸的襲擊,防範的動作就是武術的原始動作。隨著人類不斷進步,社會前進了。各個朝代,連年爭戰。窮兵黷武,中國有了武術。武術向前發展,技擊水平不斷提高,進而有了太極拳。經過長時間的改進和提高.尤其自明朝以來,經過幾代拳人的努力和完善.太極拳逐漸向廣博精深上發展,拳法日臻完善和精湛,太極拳理論日漸完備。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教士兵演練太極拳,並用在抗倭戰鬥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以技擊的視角看太極拳,太極拳不但能打人,而且有神奇的巨力。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之名句“牽動四兩撥千斤”,就是太極拳的打法。此拳法使許多武林人士曾經橫掃武林英雄豪傑。太極拳技擊不是單一的,還有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以靜制動,後發先制;以柔克剛,化中有打等打法,使對手聞風喪膽。太極拳如果沒有技擊.就沒有生命力,也不會流傳下來。太極拳在武林中能有一席之地,並擁有眾多的習練者,太極功夫由此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

  如何練出太極拳的技擊

  首先我們從太極拳的發展史上看:由道家內丹外練的太極混元球演化成徒手操練的術極十三式,就已經形成了從單純的修身到塵世之應用的轉化過程;再由張三丰的弟子和王宗嶽、蔣發等傳人的發展,造就出了一套高深的內家拳體系。如果太極拳不是為了技擊而產生的,則完全可以停留在漢唐時期的道家太極混元球狀態中。

  從當代太極拳與各種搏擊術的實戰上看,先有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鑑泉的長子吳公儀先生50多歲和香港的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年輕體壯,曾系統學習過西方搏擊,一秒鐘能發6拳,吳公儀先生身體瘦弱,且比陳剋夫年長20餘歲,乍看完全是一場對比懸殊的較量。但實戰的結果卻是難分上下。20世紀50年代初,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郝為真的入室弟子閻志高先生來瀋陽教拳為生。瀋陽舊稱奉天城,因張作霖和手下出身綠林的軍閥都有尚武習俗,因此眾多武學大都曾在瀋陽傳藝授徒,知名者有李光普、孫祿堂、程有功、宮寶田等。據說自然門大師杜心武和猶龍派太極拳的張振之也都在瀋陽傳有弟子,而當地習練戳腳翻子拳和摔跤更是早已成了一種風尚。因此,外地拳師到瀋陽找飯碗都要不可避免地和當地各個門派的頂尖人物比手過招,功力稍差就得卷鋪走人。閻志高先生到瀋陽之後,以高超的內家功夫折服了眾多的挑戰者,吸引了一些門派的高手紛紛拜師學習太極拳。筆者的師爺陳明潔先生原籍山西祁縣,9歲師從戴家心意拳第四代傳人戴魁先生,在閻先生來沈之前,陳師爺經過40多年的修煉,功夫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遼瀋地區罕逢敵手,但是與閻志高一交手,還是技遜一籌,陳先生誠然拜師學藝。

  既然太極拳如此高明,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還是打不了人呢?這與鍛造刀劍的原理有相通之處:人身如同生鐵,經鍛鍊成鋼的過程後,必須冷熱處理和再錘鍊才能製成一柄刀劍,而有的人則只停留和滿足於鍛鍊成鋼的結果上。我舉兩個身邊的實際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是我在1988年學習北派吳式太極拳時的老師?a?a王輝璞先生。他年輕時身體虛弱,30多歲時才專程上北京拜楊禹庭為師,但他的功夫大多是由師兄王培生先生代師傳授的。王培生是海內外知名的太極拳技擊家,按理說,輝璞老師的技擊功夫也不會差,但輝璞先生卻是以養生、傳道、授徒為己任。幾十年來跟他學習吳式太極拳的人數以萬計,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輝璞先生的太極拳能打人,因為王先生從學拳的那天起,目的就是為了健身,沒想過要用它去技擊。另一個例子就是我本門的師傅入門較早,一開始學就是坐腰低勢,完全按傳統的武式小架太極拳的練功程式和要求去苦練,學成後屢敗各門派的高手,它的推手與打手技擊區別不大,與人較技沾手即出,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剛開展太極推手競技時,由於裁判難以斷定他的出手究竟是推手還是散手,而屢判閻師傅犯規。另一位王桂泉師叔入門較晚,學拳的目的是為了健身,陳明潔師爺見他年齡大、下勢難,就說:"蹲不下去就別蹲了,把身體練好了就行。" 拳架一樣,但練功的方法和要求不一樣,其練出的功夫又怎麼能一樣呢?閻師父和王師叔每天都在瀋陽的動物園內舊稱"小河沿"的一棵菩提樹下打拳,一套拳下來至少90分鐘,王師叔已年逾七旬仍神清氣爽、堅牙完齒、眉發濃密且在轉黑,但技擊手段卻不顯。

  縱觀太極拳的傳統練法,要想開發太極拳的技擊功難,則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的修煉,以武式小架太極拳為例。

  一、走架階段 用數年功夫反覆糾正行拳走架的姿勢,使其符合身法八要,其中以"裹襠護肫須下勢"為重點,練出身具五張弓的彈簧勁的關鍵是練彈簧底座的力量,因此不下勢則沒有樁功。當身法八要練上身後,就會產生有觸皆發的感覺,進入身知階段。

  二、功力階段:郝為真先能將80斤的鐵桿連抖一百下,這是何等的功夫,有人說太極拳是拳功合一的內家功夫,練拳就是練功,這話不假,但這需要時間,你總不能讓一個人從20多歲練到40多歲後再去技擊吧!加快太極拳技擊功能的開發速度,必須要增加功力訓練。太極拳的功力修煉有:抖大杆子、揉太極球、打吊袋、打千層紙等。

  三、神明階段:這個階段的功夫就是楊禹庭大師主張的?°太極無手?±的境界。筆者的師父閻祝山,與人搭手後,在靜止狀態下可以神意令對方拔跟,並曾將一位習練多年太極拳的壯漢凌空拍起。更為神奇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瀋陽一位習武數十年的高手到北京去會吳圖南先生時,在紫竹院公園被吳先生隔幾尺遠擊倒在地,這就是太極拳的神明功夫。拳練到這個階段,則須周身不使一絲力,全以神氣催動拳架,走架的時間越長越好,練拳出現的各種現象都要見怪不怪,同時也要捨棄各種功力訓練。

  總之,按傳統太極拳的練法進入第三個階段後,就必須要有相對安定的生活和練功環境,相當充足的練功時間才能修煉。楊禹庭和北派吳式太極的掌門人王茂齋先生都是每天早晨一套太極反反覆覆的練上6遍,才開始練拳授徒,幾十年如一日,因此才能練出了世人難以理解的神明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