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的介紹

  蘭亭序是我國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有獨特的書法字型風格,對我國行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那麼,關於王羲之蘭亭序,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蘭亭序的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shào***長***zhǎng***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shèng***,所以遊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f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zàn***得於己,怏***yàng***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ú***!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的藝術特點

  《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體現晉書“尚韻”的傑作,藝術水平極高,光耀千秋。《蘭亭序》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用筆細膩精湛。《蘭亭序》起筆多以凌空取勢,結筆則多取輕頓提收顯得乾脆利落衝間行筆以中鋒為主,疾澀相宜,圓勁骨清又以側鋒取妍,倒鋒為主的行筆,宮有美的韻律,給人以生動、活躍和優美的感受。

  其二,點畫妍媚遒勁。《蘭亭序》點畫品類繁雜,線條優美,行筆富於變化。筆畫雋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勁媚兼舉;其形態有俯仰、疾澀、向背、起伏、撐柱、擒縱等等,可謂變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結體雋雅多變。《蘭亭序》通過結體的虛實變化、疏密開臺、似欹反正、剛柔互濟來表現內涵豐富、鳳格雅逸的行書藝術。其結體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現,卻各有面目。

  其四,章法佈局和諧自然。《蘭亭序》縱行之內,左右擺動;縱行與縱行之間距離不一,氣韻貫通,流暢自然、從橫列來看,又能左顧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筆斷意連追,自然和諧。《蘭亭序》技法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蘭亭序的整體分析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整合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裡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裡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閒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盪。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併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