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毛筆隸書書法字帖

  隸書代替篆書,上繼周秦,下開魏晉,直貫秦、漢、魏、晉六朝,盛行於世,以至今日。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何昌貴談隸書創作

  隸書是我最為鍾情的一種書體。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對隸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當時字帖匱乏,學習資料極少,我的隸書學習進步十分緩慢,到了1980年,我才真正接觸到漢代隸書的字帖。開始,我喜歡平整統一路的漢隸,如《史晨碑》、《曹全碑》等,隨著眼界的開闊,我對《張遷碑》、《石門頌》等產生了興趣,我的隸書創作從此有了新的發展。進入90年代,幾乎漢代的隸書我都涉獵了,有些還幾十遍、上百遍地臨習,收益甚多。一次我去湖南長沙,見到了漢代馬王堆帛書字帖,我如獲至寶,對它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習,將帛書的結體和用筆糅進我的隸書創作中,以此來改變我的隸書風格。除此之外,我對漢簡民頗感興趣,總想將其趣味性的用筆和結構也糅進隸書創作之中。清人伊秉綬的隸書對我影響很大,那大氣磅礴的用筆,平直的線條、方整的結體,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無限的藝術魅力,我對伊的隸書用功頗勤。甲骨文、金文、清人小篆我也曾下過功夫,取其高古的韻致,以豐富我的隸書創作。這便是我三十多年來學習隸書所走的足跡。

  關於對隸書的認識和創作,我認為,隸書是在諸書體中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書體,但是若想走出漢隸的規矩,形成自己的風格卻是十分困難的。縱觀漢代以來的隸書發展,唐代的隸書趨近楷法,走向俗格;宋、元、明三代隸書無新意;只是到了清代,碑學中興以來,隸書得以發揚光大,出現了鄧石如、何紹基、金農、伊秉綬這些隸書大家。近代的來楚生的隸書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若不是把漢簡糅進隸書的創作中,也不可能有此創新的。我傳認為在隸書的學習上要放寬視野,汲取各方面的精華,借鑑各個時期的作品豐富自己的創作。在這點上,我是不計較古人今人,不侷限於大家小家的。

  我在隸書創作上始終遵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意圖下繼承的辯證原理,想創新一定要有濃厚的傳統基礎,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筆墨技巧,加上良好的悟性和時代感。所以,我在創作中注意把握這樣幾點:首先選好內容,書與的內容要格調高雅,賦予文采,這樣才有創作慾望和激情;其次是選定章法和形式。在形式上我喜歡寫對聯,條幅次之,我感到斗方不好創作。在內容和章法選定以後,在下筆前要思考用什麼風格來創作。我的隸書創作是不拘一格的,能寫出多種風格的隸書,有時偏重於《張遷碑》方拙的風格,有時側重於《石門頌》散淡的風格,也時常寫出漢簡、帛書的風格,這要根據當時的心態而定。總之在落筆時我把握三點:一是注意整體上每個字要整齊劃一、格調一致。排列要整齊,筆畫間的間隙要均勻,注意每個字的結體要一邊平齊,一邊參差,形成齊與不齊的對比,以免筆畫左右伸展,張牙舞爪。二是注意用墨的濃淡。我習慣於事先用水調好墨,一次性使用,使其黑色均勻,線質清晰,洇化自然,枯潤適中。三是注意用筆的力度。寫字一定要將筆提起來,儘量向上提,然後再盡力向下用力。既往上提又向下用力,雖然是矛盾的,但就是這樣才能將力貫注到筆毫之中,而且要力求筆筆中鋒,筆筆見力度,筆筆見精神。線條中的力感是字的靈魂。在用筆上方、圓、尖齊用,擰、絞拖並施,儘可能將線條靈動起來,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