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書法作品圖片

  大篆書法作品古樸大氣,非常受到國內書法收藏家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大篆這麼寫

  大篆與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大篆比甲骨文所摹寫的範圍要廣闊的多,象形程度也更高,它在對自然物象進行勾摹時,是“隨體詰詘,畫成其物”的,至於“畫”的方法,卻十分複雜,其線條多是圓轉的長線,保持著物件形的依賴,書寫起來緩慢複雜,這種很少符號性的象形文字,“筆畫”的“寫法”***按:似乎用“畫法”更確切***是千差萬別的。李陽冰在論篆中寫道:“吾志於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蹟,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旁摹刻而已,緬想聖達立卦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於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情狀者矣。”一句話:大篆保持著物件形的依賴,在摹刻物象的時候“隨手萬變,任心所成”。

  古人用“畫”來說明大篆的用筆,無疑是一種“事實的概括”,要從大篆尋繹出用筆的規律是危險的,很可能造成掛一漏萬的後果。比如清篆,除吳昌碩還保留著“隨體詰詘,畫成其物”的多變性外,多數以有規律的用筆書寫,致使大篆“隨體詰詘”的特點喪失殆盡,滿眼都是類似秦篆的“等線體”和“曲線平動”,如王懿榮、羅振玉的篆書就是如此。“畫法”的存在,說明筆法沒有獨立的意義,筆法只有和目的相結合,才具有“意義”,就像篆刻中的“刀法”一樣,必須和線條效果相結合才有意義,單純的“衝刀”、“切刀”,如果不和線條效果相結合,是沒有獨立意義的。

  大篆是“畫”出來得,沒有單一的“筆法”,但是規律隱藏於事物的深處,大篆中“畫”的方式,總歸有些比較一致的方法,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金文經過鑄造,筆意喪失過多,但大篆的用筆可以從簡書、盟書等參照物中窺測。從點畫上看,金文中的大篆文字,不少點畫仍然與簡書、盟書十分相似。只有《史頌鼎》等金文中部分平直、方正的字跡,在墨跡中難以找到印證,這很可能是適應裝飾性的要求,對墨跡書寫進行“規範化”改造的產物。但是通過簡帛書體,我們可以發現大篆用筆的幾個特點:

  1、多圓筆。

  2、筆致多曲,線條質感豐富。

  3、線形複雜,隨手萬變。

  康有為說:“圓筆用絞”、“圓筆不絞則萎”。大篆的用筆無疑含有“絞”的成分,“絞”則必“轉”,故邱振中名之為“絞轉”筆法,以說明在行筆過程中要使用筆毫不同的側面。

  “轉”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達到:

  1、以腕為軸心搖動筆桿作曲線的“擺轉”***相當或接近於邱先生定義的“絞轉”***;

  2、以手指捻管直接帶動的“旋鋒”;

  3、以上兩項結合的“轉換鋒”方式,包括“擺旋換鋒”和“按轉”用筆。

  以上三種,可統稱為“轉筆”。其中,“擺轉”接近邱振中先生定義的“絞轉”;“旋鋒”,可概括為“旋管走毫”;第三種,則為一種複合用筆。大篆的筆法是三者並用的。這也許無法從考古學上找到證據,但是可以通過實驗來認識。因此,單純用“絞轉”概括楷書形成以前的筆法是不全面的。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王朝的官方字型,它有一種全封閉的用筆體系,其筆法特徵  有以下幾點:

  1、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中鋒行筆***平動***,起筆、收筆藏鋒。

  2、一個字和全幅字所有的筆畫,粗細基本一致***等線體***。

  3、橫畫須平,豎畫須直,一個字內,所有的橫畫與直畫各自大體上等距平行。

  4、圓弧形筆畫左右的傾斜度要求對稱。

  5、所有的筆畫轉折處,不露起筆、收筆痕跡。

  6、所有的筆畫交接處,不露起筆、收筆痕跡。

  小篆的筆畫,刪繁去復,只有“橫、直、曲”三種,行筆方式不出“平動”的範疇,是一種“等線體”,對於探索筆法演變沒有多大意義。

  秦代筆法的演變可以從秦簡探索訊息。秦律簡和戰國簡書相比,筆法一致,也是用“轉筆”***即上述三種的“統稱”***,但是結構已經簡化,它預示著隸書的誕生。

  隸書,是篆書的“俗體”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字型總是在它前一舊體的“俗體”中逐漸演變而成的。俗體字往往就是孕育新字型的母體,戰國時期的文字大分化是篆書開始了它的“隸變”過程,隸書就是在戰國秦系俗體文字中萌生的。

  戰國時期俗體文字紛起,其內在動因是適應社會發展對文字應用的要求。在文字使用過程中,求易、求速、求簡是文字發展的大趨勢。俗體字追求草率隨意,惟便是從,勢必要衝破正體繁複難成的束縛,解散原有正體的字型結構和書寫方式。篆書的“隸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型結構的變化,即對正體篆書字型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即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兩個方面同步進行,互為條件,相互影響。其結果是象形性的破壞,符號性的確立,古文字轉化為今文字。

  “隸變”時期書寫方式的變化主要是改變篆書“詰詘盤繞”的線條形態,將“物象摹畫”變成“符號***點畫***書寫”。古人稱隸書是“篆之捷也”,從秦律簡看,情況確是如此,它在初期仍然採用篆書的筆法,但是用筆要草率得多,是篆書的快捷書寫。早期隸書具有不成熟性和過渡性,有的篆意濃厚,有的則初具隸書風範,有的規整,有的草率。《青川木牘》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戰國秦系俗體文字,篆書意味較濃。《雲夢睡虎地秦簡》距秦統一不遠,隸化程度更高些。經秦歷漢,隸書最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