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斗方書法作品
精美的,在斗方中盡顯隸書之書韻。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隸書的蘊藏期
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基本是由“二王”為正統的、以傳統文化為內支撐的“唯美主義”經典體系,具有典型的文人化特色。誠然,魏晉以後的書法家基本都是社會精英和文化精英,他們有著獨特的社會價值追求和文化追求,表現在書法上,無論是王羲之的悠閒疏淡,還是顏真卿的莊重淳樸,都體現出一種文人化傾向。他們所創造的經典書法文字歷來被視為經典傳統,由此構成了以“二王”及其以後的顏、柳、蘇、米等為代表的中國書法的經典譜系。從經典傳統的創造和延續中,書法藝術始終抒發著書法家的精神實感、懸置著書法家的價值理念、折射著書法家的終極追求、體現著書法家的人文關懷。書法成為書法家擔當文化使命和進行文化構建的獨特藝術載體。可以說,這是書法文化經典的核心部分。
但是,自晉唐以來的經典書法之所以在明清以前沒有實質性突破甚至走向僵化,原因就是以儒釋道為核心支撐的、以“二王”為正統的經典意識造成的。那就是以經典為美和以民間為醜;以經典為正統,以民間為非正統;以經典為高雅,以民間為粗俗。這裡面固然有其深層次的文化淵源和民族哲學淵源。加之當時的書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和上層官僚,固守著經典和文人傳統,追求書寫的經典性和人文性,對漢字的書寫負載了太多的文化色彩。蘇東坡有一個重要的論書語,是對文人書法審美評判標準的經典闡述:“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可見,當時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和創作主體的身份價值緊密相連的。在等級森嚴的時代,民間書法是不可能獲得文人關注的。於是,文人成了書法藝術的專擅。這就造成了文人***經典***書法與民間現實生活和民間書法相隔膜,陷入繼承經典到創造經典往復迴圈的宿命怪圈。
經典成就經典是以否定或蔑視民間書法的樸素率真為代價的。它意味著書法藝術缺乏民間現實生活的置入,因而走向忽視民間追求完美的宿命結局也就成為必然。另外,楷書和草書在晉唐已經高度成熟,書法家就是在高度規範的楷書和高度抒情的草書兩極中實現實用流通和抒情達意的。而楷書和草書都對書寫技巧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一特性決定著楷書和草書只有文人和上層官僚經過專門的訓練來完成。事實上,行書雖然也是一種書寫便利和釋讀便利最佳結合的一種字型,但是這裡的便於書寫僅僅侷限於文人書法家的便於書寫,是文人書法家經過楷書的書寫訓練後的自然流露。說到底,行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文人的、經典的書法文字,和民間沒有必然的聯絡。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也有隸書的規範化***八分書***書寫文字存在。但從歷史遺留資料來看,這些隸書整體有著過於規範和僵化的特徵,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經典成就經典的侷限性,以及對書法發展造成的制肘所在。
隸書作為民間書法,在這一時期幾乎沒有獲得過關注,也沒有進入正統的書法史料。這勢必造成民間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這是相當可惜的。否定民間,就是否定歷史。歷史可以改變,政治可以更替,而民間則是永恆的。只有存在於民間的藝術形態才能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才是產生藝術的土壤。因此,把這一時期稱為隸書發展的蘊藏期。蘊藏不是消失。或許將來,這一時期的民間隸書有可能因區別於生成期的民間隸書而被髮掘和重視,從而成為書法創新的取法借鑑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