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的教育應該從讓孩子感受時間開始。只有對時間有了感覺,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才能去管理它,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孩子時間管理方法

  1、讓孩子熟悉基本時間概念: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前天、明年……可以給孩子講解,也可以讓孩子猜現在是什麼時候。

  我女兒有一陣沒事就問我“媽媽前半夜是什麼意思?”給她講過了,她還是想起來就問,大概對這個概念很著迷。

  2、 看著表,跟孩子一起看一分鐘究竟有多長。試試看,你都會發現一分鐘其實很長呢!

  3、給做不同事情的時間段起名。我那天要給她弄點乾果吃,就用廣播的語調說:“現在是松鼠時間,請松鼠寶寶松鼠媽媽和松鼠姥姥都做好,耐心等待!”讓孩子有一段時間完成一個任務的概念。

  4、 領孩子觀察表。我隔一會讓女兒看錶的指標都偷偷走多少了。小孩大概5歲才能真的讀懂表,但是現在可以讓他去觀察。

  5、 給孩子報時更具體一些。比如,說我們幾點幾分做的什麼事情,我們用了多少分鐘做完什麼事情。

  6、跟孩子玩計時做事的遊戲。比如,看看我數10個數能不能做完什麼事;看看今天穿鞋用了多少分鐘,有沒有比上一次少;我躲起來兩分鐘,看你能不能把這些收拾起來……

  7、 給孩子講時間帶來的變化,比如,講他更小的時候說什麼話、怎樣做事、多高***我女兒每次聽她小時候的事情都樂得哈哈大笑***;講他長到多大會有哪些變化。用回憶和展望未來去體驗時間帶來的變化。

  8、 讓孩子對四季、月、年等巨集觀的時間概念有感受。還可以給他講媽媽小時候怎樣,將來你長大了媽媽老了什麼樣,讓他去想象。

  9、 給他時間期限的概念,比如食品的食用期限、工作的期限、交電費的期限等。也可以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

  10、 讓他知道準時、提前和遲到的概念。“哎呀,今天送報紙比平時都早啊!

  11、 讓孩子做事情有開始和完成的概念,要知道每一件事情什麼時候是開始和結束,而不是這個事做一下,又去做另一個事。

  教會孩子管理時間案例

  1.幫助孩子認識時間,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案例:我兒子剛剛7歲,上學以後,我們發現他做什麼事情都慢,讓他刷牙,喊了五遍,回頭一看,他還站在那裡擺弄牙膏蓋吶;洗腳也是,愣能洗半個小時;上廁所也能在裡面玩一會兒;洗澡就更慢了,你越在外面喊,他越不出來;等上完廁所、洗完澡,作業就沒有太多時間做了,而且不是翻弄書包,就是坐在那裡玩橡皮,要不就是吃東西,每天總是臨睡前匆匆忙忙寫作業。

  -原因:一位專家告訴我,孩子畢竟還很小,他們往往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時間的珍貴,認為時間有的是,總也用不完。因此,他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著急。對於這麼大的小孩子,應該多給他講講故事,通過故事讓孩子感受到時間是什麼,並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方法:我找了很多和時間有關的故事講給他聽,包括許多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他說他長大了想當科學家,我說好啊,可你知道科學家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嗎?就是他們都很抓緊時間。於是,我找來一系列科學家的故事,和他一起讀。我們倆還從書中找到了很多和時間有關的格言,寫在紙上,貼在家裡的牆上,時刻激勵自己。現在,我覺得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時間觀念比以前增強了。

  2.制定作息時間表,教會孩子管理時間

  -案例:女兒是個愛磨蹭的孩子,做事非常慢。由於這個不好的習慣,她上學經常遲到,早晨在家被我訓斥,到學校後被老師批評。而且,根據老師的反映,她上課寫字特別慢,眼睛看著課本,就是不寫,要麼擺弄鉛筆,要麼擺弄橡皮,10分鐘過去了,她還一個字沒寫。

  -原因:根據專家的分析,主要還是我們對孩子缺乏適當的訓練。她小的時候大多由老人包辦她的事務,剛剛上學才知道了時間是怎麼回事。但是知道歸知道,對孩子來說,要變成行動是很困難的,而我們僅僅把對孩子的不滿表現在牢騷上。後來我明白了,訓斥、嘮叨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要對孩子進行一些相關的訓練,讓她會做並且能很快地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方法: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張作息時間表,上面列舉了一天的時間安排,如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候吃早點,什麼時候洗漱,什麼時候玩等等,內容很細緻。同時我們還訂立了一個互相監督計劃,讓她監督我,我來監督她,爸爸做裁判。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又開始在表格上記錄下做每一件事所用的具體時間。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當下一次再做同樣的事情時,我們就可以看到誰進步大了。

  為了讓孩子更有積極性,我常常假裝讓她贏。這樣,女兒有了信心,往往主動加快做事速度。現在她還學會了根據時間和情況的緊急程度來調節做事速度,基本上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時間的能力,遲到、寫不完作業的現象幾乎絕跡。

  3.給孩子好的環境,讓孩子專心做事

  -案例:女兒做事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無關的事務所吸引。比如,正在寫作業,家裡大人說句話,她就會接下茬說點什麼;正在畫圖畫,忽然聽到電視裡的聲音,就會丟下畫了一半的畫,跑去看一眼電視。等她看完電視回來,連畫筆也不知道丟在哪裡了,於是又開始到處找筆。

  -原因:專家對我女兒的情況做了分析以後,認為問題主要還是出在我們父母身上,一是因為孩子學習或者做別的事情時,我們沒有給她一個安靜的環境,大人總是該看電視看電視,該聊天聊天,這樣孩子很難靜下心來專心做事。另外,孩子放學回家以後,家裡常常無人照管,孩子自己又沒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往往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慢慢養成了磨蹭的不良習慣。

  -方法:我們商量好,孩子做事時,要儘量給她創造安靜的環境,排除無關的因素,讓孩子能專心地做事情。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發現還比較奏效,孩子做事注意力更集中,速度也快了很多。

  4.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案例:我家三代同堂,女兒從小享受“全程服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成了對成人的過分依賴心理。一旦要她自己做事時,她就四肢無力,手腳不靈了,凡事磨蹭著,等著父母“伸出援救的雙手”。我們也曾嘗試從培養自理能力入手讓她改變磨蹭的習慣,但都不了了之。比如:冬天穿衣,怕她受涼,奶奶趕緊去幫忙;吃飯太慢,爺爺怕餓著她,又破例喂她。這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成一句空話。上學後,問題馬上暴露了出來:都這麼大了,還是我幫她系紅領巾、背書包,再送她上學去。在學校,她什麼事情都比同學慢,吃飯慢,做作業慢,連考試、測驗都無法按時完成。

  -原因:據專家分析,孩子的磨蹭主要是成年人包辦代替過多,幫孩子穿衣服、擠牙膏、繫鞋帶、收拾書包……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認為什麼事情都有父母在後面頂著,因此才不急不慌。專家建議多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孩子依靠自己,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方法:我痛下決心,決定該她自己做的事決不代勞過多,讓她在做的過程中鍛鍊自己。同時,我們也下決心“管”,規定時間內不吃完飯,就堅決收拾掉餐桌,使得她下次進餐時必須抓緊時間。孩子做事遇到的困難,也不急著幫忙,只做必要的指導。我們還做通了她爺爺、奶奶的思想工作,讓孩子經受到必要的鍛鍊,早日擺脫磨磨蹭蹭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