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家務的好處和優點

  其實讓孩子做家務,主要目的並不是為家長分擔家務,而是在幫助寶寶提升他的能力。那麼有什麼樣的好處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很有好處,通過動手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讓孩子更聰明。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避免將來長成一個真正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而且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和父母一起做,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爸爸媽媽也會因為有了得力的小助手而高興,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第二:如果是讓孩子參與做飯,我覺得對付不愛吃飯的小寶貝也是個好辦法。我家箏箏從小吃飯就很讓人頭疼,就是吃個麵條還可以,其他的都吃的很少,但是通過讓她和我一起做飯,孩子變了。就拿昨天晚上為例吧,昨天吃的白菜粉條,我讓她幫忙把粉條拿出來放到鍋裡,到吃飯的時候她又不想吃, 我趕緊說“箏箏今天真棒,幫媽媽做飯了,還拿了粉條,你看粉條在碗裡等著你呢,你不吃,她就沒有好朋友了,多傷心啊”,她聽了我的話就說“媽媽,我不讓粉條傷心,我吃”,說著就開始大口吃起來了,哈哈,看著我心裡真高興。如果你家也有這樣的小寶貝,您不妨也試試我這個方法。

  第三: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可以讓他們學會做事情的先後順序,講究科學的統籌方法。記得好像是在以前的課本中學過華羅庚的一篇《統籌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可尋的,如果找到合適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的。比如讓孩子參與打衛生,她就明白應該先擦桌子,然後掃地,最後才是擦地板;讓孩子參與做飯她慢慢就明白一個可口的飯菜是怎樣出鍋的,先放油,接著是炒肉,加入調料等等先後順序。我想將來孩子長大了就會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先後順序的,找到合適的規律,做事情就會很順利,否則就會有相反的效果。

  第四: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就拿箏箏學剝生雞蛋為例吧,剛開始她看到天線寶寶上剝蛋也要剝,***熟雞蛋早就會剝了***,我被她纏的實在沒辦法了,就拿出雞蛋,她開始不會弄,我拿著她的小手和她一起,開啟,但是攪拌工作是箏箏獨立完成,後來第二天她就自己嘗試著開啟雞蛋,當然是皮和雞蛋液混在一起了,雞蛋就廢了,只能倒掉***這個過程一定不能讓孩子看到,否則她會很傷心的,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成果***,這樣經過一兩次的訓練孩子就會給你一個驚喜,她自己完全不讓一點蛋皮掉蛋液裡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然後我們適時的表揚一番,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不知不覺的樹立起來啦!既培養了勞動技能,又增強了自豪感,真是一舉兩得啊,呵呵!

  第五:參與勞動讓孩子體驗勞動樂趣,享受勞動成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記得有個週末我們全家在家大掃除,老公負責擦窗戶,我負責擦牆壁,箏箏負責擦桌子和掃地,每個人都各負其責,乾的熱火朝天,等勞動結束大家看著家裡一塵不染的時候,都開心的露出了笑臉,剛才勞動的辛苦一掃而空啦,箏箏還自發的感慨一下“媽媽,你看***的桌子,掃的地板多幹淨啊,你快表揚我”哈哈,一句話說的全家都樂了!以後每次我要收拾房子的時候,她都自告奮勇的要來幫忙,我也很高興她的參與,經過幾次的訓練,孩子做的越來越熟練了,也減輕了我的家務勞動的負擔。但是我感覺最重要的還是培養了孩子的積極參與的精神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因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應該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孩子學會做家務的準備

  1、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或是專屬的空間

  先幫孩子規劃出由他負責的範圍,可利用家中現成的大盒子收納玩具、圖書等,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家。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2、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做到“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父母可以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做,再鼓勵他自己做。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大人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它回家!”也可以以口頭的方式解說完成的步驟,“請你從桌子上拿果汁和杯子。”利用這樣生活化的句子,既可以瞭解孩子的認知發展情形,也可以讓孩子當小幫手。

  3、把握時機,儘量陪孩子一起做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可以讓他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父母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家務情趣。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務,耐心地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例如:“你可以自己用小勺子舀水嗎?可以自己把沙子舀進花盆中嗎?”讓孩子多運用小肌肉,無形中也可以瞭解孩子的肌肉發展情形。同時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務的孩子特別愛問問題,媽媽們可要認真地回答,不要敷衍哦!因為這樣可以刺激孩子觀察力與思考,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務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4、多讚美鼓勵、少批評,肯定他的努力

  “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這類讚美和鼓勵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養成他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此外,參與家務可以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自信心、肯定自己,也培養了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孩子做家務家長到底應不應該給錢

  金錢不能成為孩子做家務的誘餌

  當孩子稍大一些,家長就不要再包攬所有家務,而應該適當讓孩子參與做些家事,比如收拾房間、澆花、倒垃圾、擇菜、洗碗等。家長應移{極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知道,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如果孩子已經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能再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就可以得到零花錢。

  孩子幫忙做家務,家長當然可以給一定酬勞,但這種教育必須得法,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給零花錢的方式是簡單又隨意的,完全用利益去驅動孩子的行為。家長和孩子畢竟不是僱傭關係,讓孩子有償做家務有很多門道在裡面。

  讓孩子體會勞動被認可的喜悅

  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父母要細心觀察,瞭解孩子心態的變化。其中,家長必須對下面三個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一是孩子是否對自己勞動的成果產生了自豪感;二是他是否認真在做事,是為了幫助父母,還是為了錢應付了事?三是父母的喜悅和感謝是否傳達到位。因為對孩子來說,為父母分擔辛苦是一種天然的動力,即使不付錢,只要有父母的感謝和尊重,他們依然會感覺到幸福。家長只有瞭解這一積極動機,才是真的瞭解孩子,才能真正使用好這種有益的教育方法。

  只要孩子做家務時總是喜滋滋的,幹完活總忙不迭請家長欣賞他的勞動果實,家長就不必擔心孩子是被錢所驅動的,這說明他們真心從幹家務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自我的價值。

  鼓勵孩子做家務還有很多辦法

  家長可通過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做家務。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應為孩子樹立榜樣,幹家務時可教育孩子勞動是美德,在自己幹家務時可抓住機會讓孩子一起勞動,讓他感到做家務的快樂。孩子在參與家務後更多的以口頭表揚為主,其實孩子能得到家長的讚揚與肯定已經很滿意了。當孩子幫大人做完事,說一句“孩子你真棒”,或許他就會很高興,找到成就感。

  另外要培養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如日常的房間整理、洗自己衣物等。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可在孩子做了一些家務後,給他們一點鼓勵,如獎勵小禮物,或帶孩子出去玩。或用累計獎章的方式,做完一天的家務就給一個獎章或者一朵小紅花,累計一定數量的獎章後就可以換取獎品。同時,玩遊戲、講故事等也都是鼓勵孩子做家務很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