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引導孩子幫媽媽幹家務

  媽媽們對於不幹家務活的孩子都很頭痛,一方面可以使得他們學做家務,一方面又想讓他們可以很好的幫忙父母分擔家務,那麼該怎麼引導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如何引導孩子幫媽媽幹家務,希望能幫到你。

  如何引導孩子幫媽媽幹家務

  1、學著做“家務”孩子刷出“存在感”

  衣服無所謂新舊,齊整乾淨就是體面;鞋子無所謂品牌,精心養護就是體面;住處無所謂大小, 清潔怡人就是體面;體面的生活,學會與周圍的一切人與物——開始是父母和家——構築起一種良好的關係,在我看來,當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人生技能。所以,我要說的是:先教孩子做好這些基本的事情。

  自己走路、自己吃飯、自己換衣服、自己上廁所......孩子在學會做這些基本的事情之後,才說明他/她從幼兒階段畢業了。

  但是,僅僅做到這些只能算是合格了一半,要成為一個有獨立品質的孩子,還應該有些更高的要求——比如,自己能做出自己需要吃的飯,吃完飯還能收拾乾淨;自己能洗乾淨髒了的衣服,晒乾疊好方便下次取用;上完廁所把弄髒的馬桶清掃乾淨,衛生紙用完了能既是補充進去;房間髒了能及時清理,保障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把身邊的這些小事都能夠做好,才算是向前又邁進一大步。

  當孩子能做這些事,能直覺地、持續地承擔起家務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更有同情心,更有責任心,更不會張嘴就要玩具講究攀比……。孩子變成有擔當的“小大人”!這時候,你再去看看他她的學習,也更有條理,更能自立了。

  能做家務,主動做家務,這就是孩子的另一種重要的存在感。這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家庭小太歲”不能企及的優秀品質。

  當孩子用一點時間和心思,將果蔬變成一盤悅目可口的小菜;哼著歌將心愛的餐具擦得閃亮亮,再整整齊齊擺到架子上;俯身擦地板,然後赤著腳感覺地板光滑的溫潤;澆灌盆中的植物,觀賞嫩嫩的綠色在午後家中陽光下伸展……

  如果父母不去教孩子,那麼他/她可能好久都不會了解,這些自己能動手改變小世界的無上喜悅。正因為有了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喜悅,小傢伙們的生命才變得更豐富,更有質感,成長的含義才更豐富。這種育兒的成就感,比單純的培養一個”五分+綿羊”不好上N多倍嗎?

  2、寶寶想動手?把“家務”當遊戲!

  有過育兒經驗的爸媽多會發現,孩子在3-6歲時會出現極高的勞動熱情,常常會主動要求幫忙。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在家庭中會自動尋找自己的位置,好奇心會變得越來越旺盛。看見媽媽拿著菜刀,會腳前腳後嚷:“讓我試試”;看見媽媽晾衣服,會趕在媽媽前面拿著襯衫往衣架上掛;發現媽媽用吸塵器,會一把搶過來說讓我來讓我來,媽媽要擰開瓶蓋的時候,常常也會搶著說我可以,結果把瓶子裡的飲料灑了一地。

  爸媽一定要理解:小傢伙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參與精神往往會給爸爸媽媽增加一些麻煩,可能要浪費大人一點時間,甚至會浪費糟蹋一些東西,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不必擔心,只需要瞭解,這開啟家務學習之旅的好時機。

  清洗衣物,可以從簡單地浣洗手帕襪子學起;烘焙做飯,可以從幫媽媽打蛋攪拌、用黃油刀切水果學起;照顧寵物,可以先學著給寵物添糧換水;照顧花草,可以先跟著爸媽打尖掐葉,澆水施肥。更聰明的爸爸媽媽,會在這些時候,乘機講一講生活裡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我們的家裡,每個孩子按照年齡都有自己的勞動分配,大女兒四歲,每天擦家裡的樓梯;二女兒快兩歲,還不能獨立的勞動,但是很樂意像小“一休”一樣趴在地上擦露臺木地板,或者給花澆澆水。爸爸媽媽的及時讚賞和陪伴,讓孩子們的日常勞作更有樂趣,讓她們感受到成人一般的責任感和榮譽。最關鍵的是,她們並未把其當做是一項任務而是遊戲。

  我們大人也是一樣,對待非做不可的事情,內心不可避免會有疲勞感和厭煩感;而對待遊戲,則自然有了願意參與的動力。將父母的關懷、愛心、讚賞、鼓勵、期許和界限,都“翻譯”成孩子更為容易理解和接收的語言——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教會他們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孩子們在玩中學知識,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慢慢掌握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做家務的過程也可以變成溫馨有趣的遊戲。比如,我們在教大女兒擦樓梯的時候設計了一個比賽的遊戲,我拖地,爸爸擦桌子,她來擦樓梯,然後互相做評委評比,看誰做的最耐心最細,晚間的家務就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做完了。

  幫廚剝豆子的時候,可以將豆皮擺成各種場景即興想象講故事;擺餐的時候,可以玩餐廳服務員的角色扮演;洗衣服的時候,可以比誰堆出更高的泡泡......只要樂趣足夠多,不需要金錢收買,小傢伙們自會笑呵呵的積極做。

  而在孩子做完自己的一份活後,父母請一定記得蹲下來,真誠地說一聲“謝謝”。這句話會比任何物質獎勵更能激起孩子的自信和自豪。

  3、掌握技能一二三,孩子情商促智商

  孩子願不願家務,一要看引導得及時不及時,更主要的是,爸爸媽媽的心態要調整好。那麼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其中還有不少家庭是老人帶孩子,家長對孩子很是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寧願他她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似乎望子成龍成鳳的念想裡,就沒有過讓他們擦地洗碗這一項。

  多想一想:一個在家裡都不願為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情商能有多高?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中龍鳳?

  一個沒有家庭集體責任感的孩子,一屋不掃,長大後何以掃天下?

  一個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將來何以談照顧愛人,贍養父母,不啃老,將來何以擁有獨立人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投地,卓越超群,於是孩子們從很小就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很少有去人教他們:跌倒摔破膝蓋,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愴痛,怎麼獲得心靈深處的平靜;心像玻璃碎了一地時,怎麼去一點一點收拾?不以善小而不為。父母該幫助小孩子從童真出發,從分擔家務中積累出善良和理解父母辛苦的同理心,最後成就孩子的人格獨立之美。

  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和好處

  1、幫助孩子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務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疊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可運用到大肌肉,適當做家務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是有好處的。

  2、讓孩子的責任感更強。

  現在的孩子,普遍沒有責任感,而調查發現,經常做家務的孩子,責任感更強,從小學著為家中盡一份心力,便可培養出責任感。因為家務本就是家中每個人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生活在一起,自然都有責任參與整理和打掃。

  3、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人以為孩子太小,很多家務孩子根本不會做,事實上,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所以從中獲得自信。

  4、培養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一輩子會遇到很多很多問題,不可能完全把孩子的事情都包辦完,所以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剛開始學習做家務,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媽媽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媽也可一步一步地進行示範講解,讓孩子通過模仿媽媽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讓孩子練習分類與收納。

  家務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等收納能力。

  整理家務的方法

  整理客廳

  客廳收納關鍵就在於茶几的位置,很多時候我們把茶几當成了雜物臺,什麼鑰匙、包包、茶杯、零食、雜誌通通都擱在上面,讓本身就不寬敞的檯面變得更加擁擠。客廳整理就是扔和收納,不看的雜誌報紙通通丟掉,為空間減負。可買小的籃子放於二層擱板或是檯面上,將雜物通通歸為其內,除此外牆面空間可利用,做上展示架或是擱板,用來收納和儲物,電視櫃區域也是好地方,可利用抽屜空間。

  整理臥室

  臥室要想做好收納,必須依賴衣櫃。衣櫃在家裡的收藏空間中容量最大,具有出眾的收納能力。東西歸置要各歸其位,可用架子、隔板、抽屜等小東西分割要點,經常使用的東西要放在最容易存取的地方要點,根據用途決定收納的地方,分類要點,就拿衣櫃舉例,上方放置不經常的用的棉被,及過季衣物鞋襪,中層存取最輕鬆的黃金區域。可以收納日常常用的東西。收納衣服可以使用抽屜和衣架。下方放置當季的東西。底層可放熨斗、吸塵器、孩子的玩具方便拿取。

  整理廚房

  對主婦來說,呆在廚房的時間比其他房間都多。通常人們會認為廚房的收拾很難,因為此處涉及到各種小家電及烹飪鍋具,隱藏是關鍵,也是為空間減負的重點。在狹窄的廚房,經常拿菜和調味品也會讓人勞累。想要好好的烹調,在“冰箱、調臺、收納架”之間保持移動2-3步的距離。東西放在只需要伸手或者跨一步就能拿到的地方。多做櫥櫃,下方放置泡菜、大醬壇、及各種鍋具,上方用於置放碗筷、及乾貨、食物等。可安置壁掛懸掛清潔的工具。除此外還可買一個可移動的菜架用於雜物的放置。置於難以解決的冰箱整理就交給多個保鮮盒吧。

  整理廁所

  洗臉檯、洗衣機周圍,有很多洗滌劑、毛巾等小東西,收拾起來很麻煩,而且也不容易擺放整齊。要方便使用又要整潔,就要將這種東西規劃整理,可以選擇在牆上安置不鏽鋼置物架,因為是置於牆面,所以不會佔據空間,影響方便。洗臉檯作為浴室的中心能夠承擔很大的收納功能,不過這在購買潔具的初期就要做好功課,一定要選擇有儲物功能的洗臉檯,下方用於洗滌用品的放置,上方還可儲存女士的化妝用品。至於毛巾的安置,就可拋給牆壁上的收納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