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與陶器的區別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熾器和瓷器的總稱。在收藏陶瓷過程中,究竟該怎麼區分瓷器和陶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的燒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2、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3、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5、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6、概念不同

  陶器pottery: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製而成的物品。瓷器china: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怎樣鑑定古陶器?

  我國的陶器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極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傳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數陶器最為豐富。但是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器也和對其它文物一樣,製作了一些複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下子也難以搞清。為了保護祖國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變規律,對它的製作年代和真偽,進行準確的科學鑑定。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別古代陶器的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鑑定。

  鑑定古陶器,並非十分神祕而高不可攀,但必須認真實踐,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有意識地對各種真品和偽作進行分析比較,搞清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的風格,各種複製品與作偽的種種表現,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觀察、分析、比較,掌握其演變規律,就可逐步地獲得鑑定的入門知識。鑑定陶器關鍵在於要多觀看、多接觸、多實踐,從把握歷代陶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著手,作規律性的認識,再加上運用現代科學測試手段,這樣就能獲得陶器鑑定的真知灼見。當然,真正精通陶器鑑定也非一蹴而就,輕而易舉之事。我國自古至今,流傳下來和出土的陶器不計其數,時代不同,陶器的風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時代的器物,不同地區,製作的風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況古陶器自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以來,就不斷有人仿造,使盡各種方法來矇騙人呢!因此,從數量眾多的古陶器中,鑑定出某件產品的年代、窯口、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不那麼容易了。除了需要專門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一點來說,古陶器鑑定又是一項比較複雜,有難度的學問。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陶器鑑定還只限於通過人體的感官***即眼、耳、手等***進行辨偽、斷代及考。70年代後,一些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在陶器鑑定中得到運用,從而使陶器鑑定進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熱釋光間接和直接測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譜、質譜等分析、比較陶器的化學成分,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檢測陶器化學元素的含量,用電子顯微鏡檢定陶器的質地、結構等等。但以上的裝置投資大,成本高,所索鑑定費也高,因此在鑑別陶器時人們常常憑感官,即是說,用現代科學技術還不能代替人體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依靠人體感官來鑑定古陶器,仍占主導地位。

  鑑定古代陶器,主要是從古代陶器的產地、器型、圖案花紋、製作工藝等入手。其基本原則和方法是:

  1.產地

  每一種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點和分佈範圍。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遺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藝術明珠。其後考古學家又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北、甘肅、青海等地發現類似仰韶文化遺址多處,其中心地區有北首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四個型別。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著一件彩陶器就會立刻想到它的產地和範圍。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屬於黑陶,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極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凡遇漆黑光亮的蛋殼陶,肯定是山東龍山文化之物。幾何印紋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很興盛,春秋和戰國時期仍在繼續發展,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凡遇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燒成溫度比較高,叩之能發出金屬聲,器表拍印有幾何紋飾的一些貯盛器的,可以說絕大多數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產品。可見,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點、分佈範圍和流傳的經過等等,對鑑定陶器的時代、真偽和價值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及技術條件,制約著不同時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產生、發展、演變和消失的歷史,則為古陶器的鑑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例如,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漢代鬲則無影無蹤。陶鼎和陶鍾等仿銅陶器,流行於戰國和兩漢,到魏晉以後就徹底絕跡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見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龍山文化恰恰與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圓底的盆、缽極為少見。除了掌握每個時代器型產生、發展、演變、消亡的歷史和地區特有的器型外,還要對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頸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鈕、鋬、鼻等細部特徵進行仔細對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結合胎質、花紋、款識、製作工藝方面的特徵進行鑑定,在斷代和辨偽時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準確的器型概念,善於體察各時代器型的不同風貌非常重要。

  3.圖案花紋

  陶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與瓷器、玉器、古硯上的紋飾一樣,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特點,都可以成為我們鑑定陶器時的參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圖案花紋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商代早期陶器多見細繩紋,少見饕餮紋;中期則饕餮紋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紋非常罕見,繩紋又重新興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繩紋與商代晚期不同,成組的豎形粗繩紋增多;中期除了繩紋外,又出現了瓦紋***即凹溝紋***;晚期素面增多,繩紋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時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並盛行暗紋,繩紋不常見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紋符號的,肯定是甘肅臨洮馬家窯的產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產品。可見對各時期陶器上圖案花紋的瞭解和研究,是有助於陶器鑑定的。

  4.製作工藝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藝,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亦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地區特色。如新石器時代的製陶者,初時只會用手捏塑一些簡單的實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規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紋。後來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條盤築法。其法是先將泥料製成泥條,然後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並將裡外抹平,製成所需陶器的雛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內部都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今天雲南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采用這種方法制陶的。輪製法是更進一步的製陶工藝。用輪製法製成的陶器,器型規整,厚薄均勻,器物表面留有圓環狀輪紋。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內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輪紋。從出土陶器上的輪紋來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輪制裝置,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遺有區域性的輪紋,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輪紋大多出現在器口部分,這是慢輪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輪制已普遍使用,從器物內外同心輪紋上看,無疑是在快速轉動的快輪上製成的。又如同樣是黑陶,製陶的工藝也不一樣。河姆渡的原始先民們為了減少泥坯收縮、破裂,而創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於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燒成的陶器便呈現黑色,因此,有人以此為依據而把它叫夾炭黑陶。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與河姆渡文化的黑陶製法不同,是用摻炭還原焰燒造法制成的。即入窯後以1000℃左右的高溫焙燒,在燒窯的後期加進適量的水,使窯內產生大量濃煙,煙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滲入坯體的孔隙,燒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兩例,說明製作工藝的研究,對決疑辨偽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質

  陶器和瓷器一樣,都非常重視胎質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質的摻和料也是鑑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簡單,一些器物儘管在外形、紋飾上比較相似,但一對比陶胳,就能找出差異。如商代白陶的胎質和器表裡均呈白色,潔白細膩,質地堅硬。灰陶從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質陶,早期和晚期不見黑皮陶。西周胎質以泥質和夾砂灰陶為主,亦有少量的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泥質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但陶質與西周相比較為細膩;後期以泥質和夾砂灰陶為主,但陶質比較粗疏。不看其它的條件,僅從胎質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後期的陶器的時代性。

  6.文字款識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識,也是鑑定陶器的依據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時代,書款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備文字學知識的人或文字學基礎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識來鑑別陶器比較容易,反之,困難比較大。

  7.陶器的組合

  如發現一座墓葬,除可依據陶器風格、墓葬形制等方面進行斷代外,也可對隨葬陶器的組合形式進行斷代。如洛陽地區戰國早中期墓葬最常見的陶器組合是鼎、豆、壺,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壺。但由於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稱雄,加上各國曆史傳統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組合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利用陶器的組合來斷代並不如前面的條件直接,但作為參考條件來看,有時也會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細觀察表面的顏色,各個時代因顏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顏色也不一樣。據有實踐經驗的人講,秦以前陶器以灰色為多,漢代以青色為多,隋以後陶器以白色、綠色為多,元代以灰黑為多,現代陶器以藍色為多。

  9.辨鏽

  真正的古陶器,土鏽與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脫落。偽制的古陶器土鏽粘合得不緊,用指甲也能颳得下來。因此,辨別陶器表面的土鏽、水鏽、土蝕等程度,也是鑑定陶器真偽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