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為了推廣心肺復甦技術,1974年美國心臟協會***AH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心肺復甦***CPR***指南,並先後在1980年、1986年、1992年進行過三次修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10.18,美國心臟病學會公佈了期待已久的2010年心肺復甦指南,本次指南主體結構與2005指南基本相似,本人最關心的幾個最主要變化是:

  1.生存鏈: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鏈改為五個鏈環:***1***早期識別與呼叫;***2***早期CPR:強調胸外心臟按壓,對未經培訓的普通目擊者,鼓勵急救人員電話指導下僅做胸外按壓的CPR;***3***快速除顫***如有指徵***;***4***有效的高階生命支援***ALS***;***5***完整的心臟驟停後處理。

  2.幾個數字的變化:

  ***1***胸外按壓頻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為“至少100次/min”

  ***2***按壓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為 “至少5cm”

  ***3***人工呼吸頻率不變、按壓與呼吸比不變

  ***4***強烈建議普通施救者僅做胸外按壓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對普通目擊者要求對ABC改變為“CAB”即胸外按壓、氣道和呼吸

  ***5***除顫能量不變,但更強調CPR

  ***6***腎上腺素用法用量不變,不推薦對心臟停搏或PEA者常規使用阿托品

  ***7***維持ROSC的血氧飽和度在94%-98%

  ***8***血糖超過10mmol/L即應控制,但強調應避免低血糖

  ***9***強化按壓的重要性,按壓間斷時間不超過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式圖

  高質量CPR的重要性進一步被強調:

  持續的高頻率、高衝動按壓決定預後,實際的按壓次數和存活率有密切關係,同時要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回彈,避免過度通氣。人工操作很難保持要求的頻率與幅度,如不能迅速恢復應儘可能輪換操作者或使用機械。為減少按壓中斷,也有必要使用粘附除顫電極。這次指南里特別推薦了定量分析的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用於指導CPR以及估計預後,這是一個對臨床相當有幫助的專案,有了它就不必檢查脈搏判斷是否有自主迴圈,避免了在無脈電活動時沒有及時開始CPR或過早停止CPR,還對判斷氣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確通氣量是否合適有重大意義。

  我覺得貫徹2010復甦指南最重要的還是向大眾普及及時呼叫EMS和CPR的知識,否則醫生還是無法挽救失去了搶救時機的病人。中國紅十字會和中華醫學會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工作,要在大量公共場所張貼急救鏈示意圖。同時指南明確了EMS接報中心有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電話指導旁觀者的判斷與救護。絕大多數的原發心臟驟停發生在院外,強調一旦懷疑心臟停止,旁觀者就要做到立即壓、使勁壓、不斷壓,不要猶豫,不要有不必要的擔心,在城市,給出警警車配備AED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急救本來就應該運用全社會的資源,絕不僅僅是醫生的責任。

  在復甦程式方面弱化了原發心臟驟停時人工呼吸的緊迫性,絕不是說弱化了人工呼吸的重要性,相反,這是沒有解決的難題,基於現實退而求其次,以免什麼都做不好。是否可以向中國大眾推薦使用ACD-CPR值得考慮,現成的工具-通下水道用的皮老虎還是很容易找到的,提壓操作比徒手按壓更簡易,兼有較好的換氣量。

  對於醫生,不會使用人工氣道控制措施絕不是個光榮,我覺得食道聯合導管或喉罩之類的盲插器械應能滿足最基本的需要,可作為科室搶救必備器材,這樣才能解決不會氣管插管的老問題。

  討論PEA或一直線時是否用阿托品可能意義不大,用了是否有害?主要是強調所有的心臟復甦,除了能通過按壓和除顫迅速復甦以外都要每3分鐘給一次腎上腺素即可。其他的正性変時變力藥物目前仍然沒有一個能挑戰腎上腺素的基石地位,用藥看來還是無需複雜化。指南註明,最好通過監護生理引數來指導心肺復甦,同時評估並治療可能的心臟驟停基本病因。目前,沒有確定性的臨床證據可證明早期插管或藥物治療可提高神經功能正常和出院存活率。雖然仍然建議採取血管通路、給藥以及高階氣道置入等措施,但這些操作不應導致胸外按壓明顯中斷,也不應延誤電擊。

  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何時不對病人進行復蘇?過去的指南里沒有制定具體的標準。

  2010對於發生院外心臟驟停且僅接受了基礎生命支援的成人,已制定“終止基礎生命支援的復甦規則”,在滿足下列所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使用救護車轉移之前終止基礎生命支援:

  . 急救醫務人員或第一旁觀者沒有目擊到心臟驟停

  . 完成三輪心肺復甦和 AED 分析後沒有恢復自主迴圈

  . 未給予 AED 電擊

  對於現場有高階生命支援急救人員為發生院外心臟驟停的成人提供救治的情況,已制定“終止高階生命支援的復甦規則”,在滿足下列所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使用救護車轉移之前終止復甦操作:

  . 心臟驟停沒有任何目擊者

  . 未實施旁觀者心肺復甦

  . 在現場進行一整套高階生命支援救治後未恢復自主迴圈

  . 未給予電擊

  心臟驟停後治療是2010指南的新增部分。為提高在恢復自主迴圈後收入院的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提出了應當集束化多科監護治療的概念,內容細化了,首先還是腦保護。強調低溫、腦電監測癲癇控制。對於優化血液動力學、神經、呼吸、代謝的意義似乎沒有定論,控制血糖以前的指南里就有相關內容,既要避免高血糖也要避免低血糖,只不過現在給出了更具體的指導,心停時就測血糖也沒什麼奇怪的。有意思的是對於氧過剩的危害非常關注,氧飽和度高於94%就要謹慎給氧。

  尖端技術對於有可逆轉病因的情況大有可為,發生心臟驟停後確定患有 STEMI 或懷疑患有急性冠脈綜合症患者建議進行急診血管造影以立即實現梗塞相關動脈的血管再建,在發生心臟驟停後心電圖可能不敏感或產生誤導,即使並未出現明顯的 STEMI 症狀,也應該造影。昏迷不應作為禁忌症。

  最後,培訓、實施和團隊是指南的新章節,說明保證CPR質量很難。

  完整的指南很長,今年實際上釋出了AHA與歐洲、國際三個指南,在部分章節根據地區情況是有差異的,比如MES系統。從閱讀大陸版和臺灣版與英文原版的摘要中發現理解還是有少許歧義,不過尚不妨礙掌握要領。

  歐洲復甦委員會18日釋出最新版的歐洲心肺復甦指南,快而深的胸部按壓、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和儘可能將體溫降低到32攝氏度到34攝氏度是該新版指南強力推薦的三大措施。

  歐洲復甦委員會介紹說,他們根據醫學界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對5年前釋出的心肺復甦指南進行了全面更新。

  歐洲復甦委員會主席貝恩德·伯蒂格說,快速而有力的胸部按壓對心臟驟停初步復甦尤其重要,完全沒有受過急救訓練的人甚至小孩也可以做,越早進行越好,這能有效將心臟驟停者的生存機率提高2倍到3倍。

  正確的心臟按壓方法是對準患者胸部中間按壓,幅度至少達5釐米深,頻率應至少每分鐘100次。如果還能結合口對口人工呼吸會更好,大約30次按壓後可進行2次人工呼吸。但心臟按壓是最關鍵的,因為心臟停止跳動5分鐘後就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損害。

  除了胸部按壓外,該指南還大力推薦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該儀器俗稱“自動電擊器”,可自行檢測心率並給予心臟電擊,可配合語音指導使用,操作十分簡單,能有效地輔助心肺復甦。

  此外,最新研究證實,在心臟驟停後,將體溫降低到32攝氏度至34攝氏度並保持12小時到24小時,能顯著降低大腦受損害的機率。因此,該指南推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採取這一措施。

  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焙粲醯?嗣怯?郵薌本擾嘌擔?幼ㄒ等嗽貝ρ?白鈽碌募本確椒ǎ?員閽諼<筆笨貪鎦?煬缺鶉說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