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的起源是什麼

  薪水***xīn shuǐ***又叫薪俸、薪給、薪金。而部隊,警察裡稱為薪餉。那麼,?

  薪水的起源

  現代人所說的工資,古語叫薪水,本指打柴汲水。據《南史·陶潛傳》記載:陶潛送給他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說:“你每日生活開支費用,自己難以供給自己,現派一個僕人來幫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兒子,要好好待他。”所謂好好待他,便要給那人相應的報酬。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後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為俸祿發給朝廷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等,而明代曾將俸祿稱“月費”,後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而在魏晉六朝時,“薪水”一詞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逐漸發展為日常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偉》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裡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費用。現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資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費”,主要也是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因此,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

  其實薪水由打柴汲水演變成工資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裡引用一下古代的詩文:《魏書·盧玄傳》:“若實有此,卿可量朐山 薪水得支幾時……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宋葉適《提舉江州陳公墓誌銘》:“虜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萬,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明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西則雙島可住舟,但薪水給於老岸,未便也。”宋陸游《示子遹》詩:“勞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書事可知。”《儒林外史》第四八回:“這是家兄的俸銀一兩,送與長兄先生,權為數日薪水之資。”這裡的薪水指的都是生活必需品。

  後來,薪水漸漸指的是工資:清俞樾《茶香室叢鈔·薪俸》:“按此知國初官員有給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猶在人口,而近來各局委員有薪水之給,亦本此也。”曹禺《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說你的薪水。從薪水裡,自然是擠不出油水來。”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昆明西南聯大教授王了一先生,針對當時社會狀況,寫下了《領薪水》一文,引起教育界和當時公務員的共鳴,文中開頭說:“薪水本來是—種客氣的話,意思是說,你所得的俸給或報酬太菲薄了,只夠你買薪買水。”而後便說,三百元的正俸,不夠每天買兩擔水;三千元的各種津貼,不夠每天燒十斤炭或二十斤柴!開門七件事,還有六件沒有著落!長此以往,我將提議把“薪水”改稱為“茶水”,因為茶葉可多可少,我們現在的俸錢還買得起。等到連茶葉都買不起的時候,我又將提議改稱為“風水”,因為除了喝開水之外,只好喝喝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