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和城市的區別是什麼

  目前,我國在“城市”和“城鎮”的使用上比較混亂,但是兩者之間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鎮和城市的區別,希望你們喜歡。

  城鎮與城市的區別

  對“城市”應作廣義理解,因為《城市規劃法》明確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把建制鎮納入城市範疇。對"城鎮"一般作狹義理解,與對城市的廣義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鎮體系的形成和發育過程中向基層深化,會涉及到一般集鎮,這時可對城鎮作廣義理解。

  由於對城市和城鎮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現了“城市化”和“城鎮化”兩種譯法,其實在英文中都是一個詞***Urbanization***。在日本和臺灣又譯成“都市化”,由於在我國大陸一般把都市理解為大城市,所以大陸不採用都市化的說法。如果大家對城市和城鎮的含義認識比較一致,即廣義的城市和狹義的城鎮是相同的,那麼,對城市化和城鎮化就不會產生歧義。中國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界和地理學界於1982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城鎮化道路問題學術討論會” 上,明確指出城市化與城鎮化為同義語。並建議以“城市化”替代“城鎮化”,以避免誤解。但現在使用"城鎮化"的說法仍相當普遍,在短期內還難以統一。我們也不強求統一,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為主要發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只發展小城鎮。

  2001年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為統一說法,與國家公佈的正式檔案的提法相一致,建議都使用“城鎮化”。

  城鎮與城市的理解

  ***1***城市的狹義理解:只含市不含鎮。

  ***2***城市的廣義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鎮。

  ***3***城鎮的狹義理解:含市和建制鎮。

  ***4***城鎮的廣義理解:含市、建制鎮且含集鎮。

  城市化與城鎮化在中國的不同含義

  通常情況下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他們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城市化就是城市不斷髮展完善、鄉村人口不斷向城市人口轉變、由鄉村型社會不斷向城市型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和中國許多別的事物,“城市化”也有一箇中國特色的含義。現在中國學者把”urbanization”翻譯成“城市化”和“城鎮化”,第一個翻譯是與國際通用觀點相同的,另一方面,第二個翻譯是中國的專家創造的,也可被稱為“新型城市化”,主要指居住地由農村區域向城鎮區域***主要為農村小城鎮***遷移的空間聚集過程,強調了小城鎮的重要性。

  城鎮化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我國之所以有城鎮及城鎮化之說,我們認為主要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僅僅發展城市不可能實現大量鄉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所以才提出在加快城市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小城鎮,通過小城鎮吸納大量的鄉村人口,並在戰略上將城市與小城鎮的發展融入一體,就出現了城鎮及城鎮化的提法。

  中國城市化的現狀

  雖然小城鎮是個好東西,尤其對當今的中國而言,但是非常遺憾,中國小城鎮發展得不好。中國小城鎮人口***本文所指小城鎮不含縣城***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較低,只有20%多,最高時,21世紀初曾達到過27%。最近幾年甚至出現了下降,2010年下降到24%。 這個趨勢很不好,發達國家越到城鎮化後期,小城鎮人口比例越高,而拉美等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小城鎮發展得不好,越來越大城市化。

  中國建制鎮有17000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中國小城鎮尚未形成人們穩定居住的場所,屬於半成品的城鎮化,基礎設施不全、公共服務落後、人居環境差,小城鎮人口流向城市的現象普遍。另外,許多小城鎮正在逐漸失去特色、失去傳統文化和美麗風貌。

  如果繼續按照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5%,到2020年將達到60%。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中國城鎮化率被高估,因為51.27%的城鎮人口中包括了那些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沒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農民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5億人。按照2011年城鎮化率測算,全國城鎮人口應為6.9億。但如果按照總人口13.5億減去農村戶籍人口9.3億來算,全國城鎮人口實際只有4.2億,兩者相差竟高達2.7億。

  51.27%的城鎮化率之中,還包括了被人為拉高的“半城鎮化”部分。有些地區為了提高行政級別,爭取更多權力資源支配,人為提高城鎮化率,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將縣改市***區***、鄉改鎮,擴大了城鎮人口比重,原先的農民頃刻間變成城鎮居民,但是名不副實。

  從規模上看,由於中國農村戶籍人口達到9億,如果要達到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著有3.8億農民要進入城市定居,這是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承受的。所以這種不以跨地區人口流動為特徵的城鎮化,就不容易導致城市失業率、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社會治安、人口流動、傳染病流行等諸多問題。

  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07年大約有4000萬農民是因為行政區域的“縣改區”等變化而“被城市化”;此外,因為居住超過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也被統計為城市常駐人口,故有人估計實際城市化率只有34%,而非目前官方統計的45%

  今天人們看到的小城鎮多數屬於農村集鎮性質,聚集效益差,轉移農村人口作用有限,不利於真正實現城鎮化。

  德國非農人口高達97%,其中70%的城鎮人口居住在2萬人以下的小城鎮。美國65%的人口居住在小城市和小城鎮。同時這些國家的小城鎮是城鎮化的高階,小城鎮不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相同,而且許多小城鎮的人居環境比城市還好。小城鎮中居住的人群往往是中產階層和富裕階層。這些情況與中國完全相反。

  中國更適合城鎮化

  城鎮是城鎮化的載體,中國的城鎮包括了縣及縣級以上城市和農村性質的小城鎮***全國共有近2萬個建制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和政策研究”課題組一位專家認為,縱觀各國城鎮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超大城市***日本***和中心城市輻射型***韓國***為主的集中式城鎮化模式,另一種是以中小城鎮主導型***德國***為主的分散式城鎮化模式。該課題組認為對中國而言,集中式模式更具優勢。

  但是,在政策層面上,中國一直鼓勵的是後一種城鎮化模式。

  實際上都體現出我國提倡的城鎮化主要是以農村的城鎮化為特徵。

  小城鎮與生俱來的特性顯示,它更加符合中國的需要,更加符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

  小城鎮是農村的中心,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比城市更直接 發改委開出的另一劑藥方是城市群,發改委內部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解決城市病最好的辦法是建城市群

  城鎮化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估計我國今後每年將有1600萬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但在現有的行政體制下,當地政府部門的主要職責無非是確保GDP增長率、財政收入完成情況及戶籍人口的就業比例等,而且在住房保障、教育及醫療衛生保障,還有老年人生活保障等方面,同一城市不同戶籍的人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以呼籲多年的“鎮改市”為例,東部沿海地區有些鎮發展非常快,人口規模大,GDP、財政收入已經相當於北方地區的地級市,但是仍是鎮級管理,功能定位與其龐大的經濟總量和繁重的社會管理任務嚴重不匹配。

  有些流動人口達到幾十萬的發達地區的鎮可以升格為“市級鎮”,擁有更多的行政權力以提高其服務職能。只有這樣,中國的城市化才能順應人口流動的市場化潮流,而不被納入“行政化”的歧途。

  呼聲最高的戶籍制度改革,因為城市戶口尤其是大城市戶口隱藏著巨大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福利,改革難度極大。

  不改變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斷地方政府賣地生財動力機制

  首先是塔式級別化的行政體制。這是制約中國小城鎮發展的最大原因。中國省-市-縣-鎮的塔式級別化行政體制,首先會造成上下級行政體之間資源分配不公,更嚴重的是這種塔式級別化行政體制促使優秀資源向上一級行政單元集聚

  與中國不同,歐美國家行政體制扁平化,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加州州政府所在地薩克拉門託只是一個小城市,人口規模遠遠不及州內的洛杉磯、舊金山等世界級大城市,這些大城市也沒有什麼行政級別。

  第三個原因是缺乏國家的支援政策

  第二個原因是小城鎮缺乏內生髮展動力,規劃體制不完善。

  城鎮化的四個堅持

  45.68%的城鎮化率,表明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然而,我們的國情卻是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勞動力素質偏低,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因此,轉變城鎮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緊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是我國在眾多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堅持因地制宜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就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方針,合理確定發展目標。我國區域差異大,不同地區城鎮化條件、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不同。要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合理確定各地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鎮化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東部地區要重點提升中心城市服務功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生態環保工程建設,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中部地區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大力提高縣城、中心城鎮的綜合服務水平,促進人口有序轉移和聚集,重點建設糧食、能源新型材料、裝備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要圍繞大中城市,進一步增強人口聚集能力,扶持為旅遊、內陸邊貿服務的特色小城鎮發展,加大對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城鎮發展的扶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加強區域性交通設施、能源電力、節水節能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注重資源枯竭型城市、老工業基地城市、森林工業城市和國有農場地區城鎮的建設,促進城鎮發展轉型。

  堅持城鄉統籌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就要堅持城鄉統籌,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管理的體制和機制已不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的高度,統籌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民向中心村集中,加強對閒置的鄉村建設用地的整理,促進城鄉建設用地總體集約節約。結合“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加強鄉村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改善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使廣大鄉村居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堅持可持續發展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就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城鄉空間的規劃管理。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突出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將基本農田、重要自然人文資源和生態保護區、環境脆弱區作為禁止和限制開發的地區,嚴格控制這些地區的建設活動。同時,還要劃定城鎮增長邊界,提高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效率,促進城鎮緊湊佈局,集約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水平。要加強住房建設,特別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提升居住品質,使“居者有其屋”。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加快對“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的改造,降低中心城區過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綠地。積極發展大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改善路網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