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如何進行自救與逃生

  俗話說:“水火無情”,一場火災可能會讓你失去很多東西。那麼,你知道嗎?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火災自救與逃生方法吧!

  火災自救與逃生方法

  第一訣:不入險地,不貪財物。

  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為害羞及顧及貴重物品,而把寶貴的逃生時間浪費在穿衣或尋找、拿走貴重物品上。

  第二訣:簡易防護,不可缺少。

  家中、公司、酒家應備有防煙面罩,最簡易方法也可用毛巾、口罩蒙鼻,用水澆身,匍匐前進。因為煙氣較空氣輕而飄於上部,貼近地面逃離是避免煙氣吸入的最佳方法。

  第三訣:緩降逃生,滑繩自救。

  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可利用疏散樓梯、陽臺、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用身邊的繩索、床單、窗簾、衣服自制簡易救生繩,並用水打溼,緊拴在窗框、暖氣管、鐵欄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條等保護手心、順繩滑下,或下到未著火的樓層脫離險境。

  第四訣:當機立斷,快速撤離。

  受到火勢威脅時,要當機立斷披上浸溼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衝出去,千萬不要盲目地跟從人流相互擁擠、亂衝亂撞。撤離時,要注意朝明亮處或外面空曠地方跑。當火勢不大時,要儘量往樓層下面跑,若通道被煙火封阻,則應背向煙火方向離開,逃到天台、陽臺處。

  第五訣:善用通道,莫入電梯。

  遇火災不可乘坐電梯或扶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第六訣:大火襲來,固守待援。

  大火襲來,假如用手摸到房門已感發燙,此時開門,火焰和濃煙將撲來,這時,可採取關緊門窗,用溼毛巾、溼布塞堵門縫,或用水浸溼棉被,蒙上門窗,防止煙火滲入,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第七訣:火已燒身,切匆驚跑。

  身上著火,千萬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的衣物壓滅火苗。

  第八訣:發出訊號,尋求救援。

  若所有逃生線路被大火封鎖,要立即退回室內,用打手電筒、揮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傳送求救訊號,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

  第九訣:熟悉環境,暗記出口。

  無論是居家,還是到酒店、商場、歌廳時,務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樓梯方位等,當大火燃起、濃煙密佈時,便可以摸清道路,儘快逃離現場。

  不同火情應急逃生良策

  1、在房內獲悉起火後,開門前要先用手觸控門把鎖,若溫度很高或有煙霧從門縫鑽進千萬別貿然開門,若溫度正常,可開啟門縫觀察外面通道的情況,再決定是否逃離。若大火和濃煙封閉通道無法逃離時,只能退守房內採取相應對策,用溼布條堵塞門窗縫隙,用水澆在已著火的門窗上等待救援。

  2、著火點在本樓層時,應就近跑向緊急疏散口,遇有防火門要及時關上。若樓道被煙氣封鎖,可彎腰或匍匐前進逃離火場,最好能用溼毛巾等捂住口鼻,阻擋有毒煙霧。若必須經過火焰區,切記要將衣服用水澆溼、用溼毯子裹住全身或用溼衣服包住頭部等部位,萬一衣服著火則要用打滾等方式撲滅火苗。

  3、著火點不在本樓層,應就近向緊急疏散口撤離,若著火點位於上層,要向樓下逃去。若著火點位於下層且火和煙霧已封鎖向下逃生的通道,應儘快往樓頂平臺逃生。若向樓頂平臺逃生時發現被火、煙追趕上或向上的通道被封鎖時,要果斷地改變逃生路線。

  4、大火圍困樓層時,若身處被大火包圍的樓層內,所有安全通道和向外聯絡均被切斷,沒有逃生器具或設施,最好退到衛生間暫避。進入衛生間後要將門窗關緊,縫隙堵嚴,擰開水龍頭放水。浴缸中要始終保持在較高水位,便於取水潑澆門窗,危急時還可躺在浴缸中暫時躲避,提高獲救的可能性。

  家庭失火應急十要

  一、初起火最易撲滅,在消防車未到前,如能集中全力搶救,常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二、要早報警,報警愈早,損失愈小。牢記“119”火警電話。

  三、要先救火,後搬運財物,片刻延誤,易成巨災。失火時,不宜先搶救財物,易被咽嗆窒息而死或失去逃生的時機。

  四、要沉著冷靜,嚴守秩序,才能在火場中安全撤退。倘若爭先恐後,互相擁擠,阻塞通道,導致自相踐踏,會造成不應有的慘劇。

  五、下樓通道被火封住,欲逃無路時,將被子單、檯布撕成布務,結成繩索,牢系窗檻,再用衣角護住手心,順繩滑下。

  六、鄰室起火,萬勿開門,應跳入窗戶陽臺,呼喊救援或用前法脫險。否則,熱氣濃煙,乘虛而入,使人窒息。

  七、煙霧較濃時,不必驚慌,宜用膝、肘著地,匍匐前進,因為近地處往往殘留清新空氣。注意,呼吸要小而淺。

  八、在非上樓不可的情況下,必須屏住呼吸上樓。因為濃煙上升的速度是每秒3—5米,而人上樓的速度是每秒3—5米,而人上樓的速度是每秒0.5米。

  九、逃離時,要用溼毛巾掩住口鼻。也可用房內花瓶、水壺、金魚缸裡的水打溼衣服、布類等掩住口鼻。帶嬰兒逃離時,可用溼布輕蒙在他的臉上,一手抱著他,一手著地抓行逃出。

  十、逃離前必須先把有火房間的門關緊。特別是在住戶多的大樓及旅館裡,採用這一措施,使火焰、濃煙禁錮在一個房間之內,不致迅速蔓延,能為本人和大家贏得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