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颱風有哪些措施

  颱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具體呢?下面小編告訴你。

  防颱風的措施

  1.颱風引發的風暴潮容易沖毀海塘、涵閘、碼頭、護岸等設施,甚至可能直接沖走附近的人。颱風來臨前,海塗養殖人員、病險水庫下游的人員、臨時工棚等危險地段的人員都應及時轉移。

  2.在臺風來臨前要加固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臨時建築、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設施***如路燈等***、吊機、施工電梯、腳手架、電線杆、樹木、廣告牌、鐵塔等,千萬不要在以上地方躲風避雨。

  3.颱風來臨時,千萬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橋上行走,不要在強風影響區域開車。

  4.颱風帶來的暴雨容易引發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大家心裡要有這根弦,發現危險徵兆應及早轉移。

  5.氣象臺根據颱風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預報時採用“訊息”、“警報”和“緊急警報”三種形式向社會發布;同時,按颱風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從輕到重向社會發布藍、黃、橙、紅四色颱風預警訊號。若24小時內影響本市,一般會發布藍色或黃色預警。若12小時內影響本市,會發布橙色預警。若6小時內影響本市,釋出的是紅色預警。市民必須重視預警,迅速做好準備。

  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麵、關島附近洋麵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臺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臺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臺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