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怎麼養青蛙的種類

  因為青蛙是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因此必須棲息於水邊。那青蛙要如何飼養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青蛙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青蛙的飼養方法

  1、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后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遊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遊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遊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乾淨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遊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乾淨,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臺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臺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釐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餵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后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曆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遊。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2、幼蛙的飼養管理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髮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只左右為宜。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儘量減少烈火日曝晒。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複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係,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裡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拼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麵糰,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餵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3、成蛙的飼養管理 成蛙的管理與幼蛙大體相同,只是其體形較大,放養的密度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只左右為宜,成蛙餌料較為廣泛,如蚯蚓、蛆、蝸牛、紅蟲、甚至死雞、 死鴨及動物五臟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動物餌料不足,還可以暇些混合飼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裝黑光燈或者兩盞100瓦電燈誘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蟲200-500只。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節而定。一般冬眠出蟄後,4月份開始吃食,但食量並不大,對食物的反應還遲鈍,10天不投食還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後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體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對食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必須按體重30%投餌。如果餌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兩天不給食就有死亡的危險。5天不給食就會大量死亡。

  青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脣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面板呼吸初助。蛙類的面板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面板保持溼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絲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裡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裡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卷***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甦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溼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幹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青蛙的種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佈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一般養殖的大都是黑斑蛙和虎玟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稜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面板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面面板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稜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面板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稜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面板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面板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面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嚥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稜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面板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佈不十分規則的膚稜,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面板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嚥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青蛙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