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怎樣形成的
珊瑚礁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珊瑚礁及其潟湖沉積層中,還有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礁體粗碎屑岩中發現有銅、鉛、鋅等多金屬層控礦床。珊瑚灰巖可作燒石灰、水泥的原料,千姿百態的珊瑚可作裝飾工藝品,不少礁區已開闢為旅遊場所。不過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珊瑚礁的形成: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死亡後的遺骸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效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時期的礁,在中三疊世以前的各時代,造礁生物種類很多;中三疊世以後,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為主,故統稱為生物礁。地質時期的礁是與其同時代沉積層相比,垂向幅度較大的含有豐富造礁化石的碳酸鹽巖體,也稱古代礁。
珊瑚從古生代初期開始繁衍,一直延續至今,可作為劃分地層、判斷古氣候、古地理的重要標誌。珊瑚礁與地殼運動有關。正常情況下,珊瑚礁形成於低潮線以下50米淺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則標誌該處地殼下沉。
成礁環境:
水溫
珊瑚生長的水溫約為20~30°C。J.D.米利曼認為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長髮育的最佳水溫,韋爾斯認為最佳水溫上限可達29°C。熱帶海區,這一最佳水溫出現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許多學者認為冬季珊瑚生長最快。海南島和西沙群島水溫平均為25~27°C,屬珊瑚生長最佳水溫範圍,但海南島的季節變化大,水溫不穩定,對珊瑚生長有抑制
作用。海南島和臺灣的珊瑚礁被稱為“高緯度珊瑚礁”。
鹽度
造礁珊瑚生長在鹽度為27~40的海水中,最佳鹽度範圍是34~36。南海鹽度為34,屬最佳鹽度範圍,海南島沿岸有淡水注入,鹽度略低,為32左右。
水深
一般認為造礁珊瑚生長的水深範圍是 0~50米,最佳水深為20米以淺。許多學者認為這實際上是與造礁珊瑚共生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深度。
光照
也是蟲黃藻光合作用的需要,一般熱帶光照強,時間長,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於珊瑚礁的發育。
風和風浪
一般迎風浪一側礁發育較好。新月形和馬蹄形礁體的凸面是迎風迎浪的。如果風浪有季節性變化,礁的形狀會出現雙馬蹄形。所以根據古代礁的形態可判斷古風向。過強的風浪使珊瑚蟲難以在基底上固著,不發育礁。
河流
河流入海處,海水鹽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濁度高,海水透明度低,會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處一般不發育岸礁,如海南島的岸礁在河口區缺失。
海平面變動
當海面穩定時,珊瑚礁平鋪發展,但厚度不大;當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時,形成的礁層厚度較大,礁體可發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體可深溺於海面以下成為溺礁。當海面下降或地殼上升時,形成的礁層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體可高出海面成為隆起礁。這種影響因素對古代礁意義較大。
海底地形
無論在大洋或淺海區,珊瑚礁總是生長於海底的正地形上,如大洋中的平頂海山、海底火山、大陸架的邊緣堤以及構造隆起上。由於在不同的海底地形上水動力作用不盡一致,因此地形特徵有時對礁體發育有很大影響。如極淺的平緩海底往往形成離岸礁;而岸坡較陡,則礁體緊貼岸線發育。珊瑚在海底營固著生活,在堅硬的岩石基底上發育較好,部分屬種也可在水下砂坎上發育,說明對底質有一定的選擇。
藻類與物種
蟲黃藻與造礁珊瑚共生,它吸收造礁珊瑚排出的 CO2,為珊瑚蟲提供鈣質,形成骨骼中甲殼質***幾丁質***的有機成分,它們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紅藻中的珊瑚藻是完全鈣化藻,可形成層狀骨架,參與造礁。藻屑是珊瑚礁中常見的組分,一般佔20~50%。藻類還可粘結礁骨架和生物屑,並有富鎂作用,形成高鎂方解石。但鑽孔藻***Bringalgal***在珊瑚礁中起破壞作用。
珊瑚礁的研究意義:
古生代研究
珊瑚從古生代初期開始繁衍,一直延續至今。珊瑚屬種多,演化快,常成為劃分地層的依據。造礁珊瑚對環境要求嚴格,只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中,而且隨著緯度升高,其屬種減少,生長率變慢,因而又可作為判斷古氣候、古地理的重要標誌。某些屬種的造礁珊瑚,每年會象樹木年輪那樣留下生長線,因而可將其當作“生物鐘”。寒武紀期間年生長線為424~412條,奧陶紀為412~402條,泥盆紀為410~385條,石炭紀為390條左右,三疊紀 381條左右,現代為365條左右,這是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的有力證據。
地殼運動研究
珊瑚礁與地殼運動有關。正常情況下,珊瑚礁形成於低潮線以下50米以淺的海域,高出海
面者無疑是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50米以深或覆蓋在平頂海山上的巨厚珊瑚礁灰巖,則標誌該處地殼下沉。根據珊瑚礁灰巖的產狀、厚度和分佈等特點,還可以瞭解地殼運動的性質和特點。地槽區因地殼活動頻繁,升降幅度也大,常常會形成巨厚而結構複雜的珊瑚礁灰巖;地臺區地殼較穩定,升降幅度不大,通常形成厚度不大、結構較簡單的珊瑚礁體;地臺活化區由於地殼活動性大,個別地段甚至為較深的地塹和海灣,因而可形成較厚的珊瑚礁沉積。
地質時期珊瑚的生長北界不同,在晚侏羅世北界自英國經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以北、高加索直到帕米爾一帶。以後,北界逐漸南移,到第四紀才與現代大體一致。這可能是氣候變遷和大陸漂移的結果。
礦產資源
珊瑚礁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礁灰巖是多孔隙巖類,滲透性好,有機質丰度高,是油氣良好的生儲層。已發現和開採的礁型大油田有十多個,可採儲量50多億噸。礁型氣田也是高產的。大型油氣田多產於古代的堡礁中。珊瑚礁及其瀉湖沉積層中,還有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礁體粗碎屑中發現銅、鉛、鋅等多金屬層控礦床。礁作為儲水層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珊瑚灰巖可作為燒製石灰、水泥的良好原料。有潮汐通道與外海溝通的環礁瀉湖,可闢為船舶的天然避風港。珊瑚礁灰巖覆蓋的平頂海山,可作為水下實驗的優良基地。千姿百態的珊瑚可作為裝飾工藝品。五彩繽紛的礁棲熱帶魚類可供人們觀賞。有些珊瑚早已被用作藥材。礁區具有豐富的漁業、水產資源。不少礁區已開闢為旅遊場所。
珊瑚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