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的論文

  當代的攝影藝術領域已被各種光怪陸離的視像所包圍,各種媒介中充斥著各式的機械複製的視覺影像,海量的圖片,廣告,電影,3D圖片,虛擬電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供大家參閱。

        關於一:新科技在攝影藝術領域的運用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幾何速度在增長,短短几十年的歷史變革通常是之前需要幾個世紀才能成的。這種增長速度超出人們的預期,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滲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作為社會上層結構的攝影藝術領域必然是首當其衝。本文主要分析新科技在攝影藝術領域的運用。

  關鍵詞:科技;攝影藝術;影響

  一、前言

  當代的攝影藝術領域已被各種光怪陸離的視像所包圍,各種媒介中充斥著各式的機械複製的視覺影像,海量的圖片,廣告,電影,3D圖片,虛擬電影……人們可以不會用筆墨來寫字,但絕對不可以不會讀圖。影像藝術已由單一的繪畫形式過度到攝影,動態攝影,多媒體合成及計算機虛擬。同時,各種由科學技術的演進而形成的表現的多樣性又讓我們觀看影像,消費影像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影像由它的本能作用一記錄,演進為揭示一揭露一思考。攝影藝術不再是現實的描摹,它的視線探入了多維的角度,靈魂的幽微,隱祕的暴露,極度的體驗,幻象的呈現,夢境的迴歸,影像的語言編制了一個未知世界的伊甸園。

  二、藝術視野中多元演化的當代科技攝影

  攝影本身其實就是科學過程的結果,無論膠片銀鹽還是數字成像。新科技的發展,使得影像可以在拍攝之後無需花錢沖洗即可及時顯示,自動調焦和自動測光等技術使得人們從大量的技術細節中解放出來,從而可以更加關注於攝影本身,從這個角度說,科技手段促進了攝影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而科技與攝影之間實際上還存在著更多交融的區域,則為影像的產生帶來了多元化的介質,同時也導致新型影像形態的出現。科技手段對攝影的影響是無所不至而客靈活多變的,影像在其產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隨著相關科技手段的改進而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從而導致新影像語言的產生。科技手段上的變化將能夠為影像的表現提供新穎的形式,同時也會為攝影提供全新的題材和內容。

  傳統的攝影技術中,銀鹽成像以及染料的應用無一不是化學的過程,而新興的數字攝影則彩CCD或CMOS的光電效應來感應光線中基色光***如紅綠藍***的強度,Foven、SONY、柯達等公司一直在致力於新型影像感測器的開發,推動著數字攝影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此同時,一些人放眼被攝影忽略已久的生物材料,科學家Chris Voigt使用細菌、科學家 Joe Davis使用DNA分子,藝術家HeathetAcroyd以及 Dan Harvey則使用綠草來作為感光材料,他們分別獲得了別具一格的照片。

  傳統的攝影中,光線的感光材料是形成影像的兩個基本要素,而可見光則是最早用於攝影的光線,而不可見部分的紫外線則由於能量較高而往往用於照相法生產電子線路,而紅外線往往被用於弱光甚至黑暗環境下的拍攝,專門設計的紅外膠捲則能夠產生強烈誇張的色彩表現。不同波長的光“看到”的不同影像。隨光線波長的變短能量變大,在從紅外到可見到紫外,乃至能量更高的X射線,Y射線等。高能的射線能夠輕易穿透物體的表面,例如,在 Nick Veasey的射線影像中,隱藏在物體內部的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

  1、溫度場影像。

  紅外線是與物體溫度直接相關的光線,但是在傳統的紅外攝影中,紅外線的作用僅僅是使感光材料發生化學變化。藝術家 Ted Kinsman採用紅外成像技術拍攝下了大象的溫度場分佈,溫度高的區域顯示為紅色,而溫度低的背景區域則是藍色,而在傳統的紅外攝影中,色彩與物體的絕對溫度沒有直接的聯絡。

  2、射線成像。

  射線***X射線,Y射線等電磁輻射和其他粒子***成像是利用射線束通過被測物件***例如不同形狀的工件,人體的器官等***投影在探測器的陳列上,通過電子技術讀出和計算機資料採集的分析系統,使被測物件的內部結構的影象重現在計算機螢幕上的一項綜合性高新技術,它是建立在多學科交叉和滲透基礎土的一個新的學科生長點,己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醫學、材料科學、工業、國防、交通、安檢等領域。

  尼克•維爾賽***Nick Veasey***採用設計用於安檢和偵察的X光成像系統來創作藝術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看不見的東西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提示了內部元素和辛勤勞作,隱藏在物體內部的東西變得清晰可見。

  3、細菌及ONA分子感光形成照片。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Chris Voigt及其團隊何用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開發出了生物光感測器。這種裝置拍攝的影象雖然需要四個多小時才能形成,只有單色;不過細菌極小的尺寸卻可以獲得極高的解析度,大約是每平英寸100兆像索——相當一於如今最高分辯的十倍。

  這種“活相機”是利用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當光線照射到這種細菌體內的基因時,一種化學物會變暗。Voigt研製光感測器的辦法是,加入海藻基因,通過編碼把感光蛋白質編入大腸桿菌中,而大腸桿菌的DNA很容易操縱。光啟用蛋自質後,色素會變暗。如果把足夠數量的細菌聚在一起,溶液就會變黑,就能得到類似照片的影象。於是黑白圖形成就被“印”在培養皿中。

  Joe Danvis則使用特殊的DNA分子作為感光乳劑,受到光線照射到部分會發生變性從而實現對影像的記錄。

  三、高速攝影與低速攝影的魅力

  1、高速攝影:高速同步閃光攝影

  高速攝影主要有幾種手段:一是藉助高速攝影機,其優點是明顯的,缺點是價格太高。麻省理工學院的Harold Edgorton教授發明的高速同步閃光攝影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轉瞬即逝畫面的記錄,這種手段往往藉助感測器觸發相機快門,使普通相機以較高的快門時間對精彩畫面進行記錄,如波特蘭的藝術家Martin Waugh以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John Hart教授等人都採用這種手段對液滴的形態進行拍攝,將濺起的水花記錄成為永恆的精彩。然而這些技術仍然只適合於對小型畫面的高速記錄,面對賽車道上依次飛馳而過的幾十輛賽車,如何記錄?攝影師Rick Graves對此提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解決方案:他利用一個高速馬達和一個帶有狹縫的金屬盤子對相機進行改造,馬達的速度和賽道上飛奔的賽車速度關聯,從而使得賽車在膠片上形成的影像與膠片的捲動速度同步起來。當賽車經過時,照相機每次拍攝下賽道上一英尺寬的一條影象,連拍後的照片通過Photoshop縫合起來,形成完整的圖片從而將一系列高速行駛的賽車凝固在一個長條圖片上。而慢速快門則可獲取別具趣味的影像。

  2、液體雕塑

  波特蘭的藝術家Martin Waugh以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John Hart教授等人都來用調整攝影的手段對液滴的形態進行拍攝,將濺起的水花記錄成為永恆的精彩。

  3、慢速攝影:光繪影像

  手持發光器在黑暗的夜空揮舞,通過小光圈和長時間的曝光,將光跡走過的路徑記錄成為透亮的線形綵帶。

  4、慢速攝影:擺錘運動的慢速攝影

  擺錘下跌的時候,其幅度受到因空氣摩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慢速攝影可以致使橢圓形軌道的軸線不斷偏移。由於運動的幅度與擺錘的尺度相關,擺錘完成一個往返的週期往往也會增加***非諧振***。由於大軸橢圓形的振幅比短軸的大,主軸和副軸的週期也不同,這使得軸擺的相位發生變換並且旋轉。一些藝術家在擺錘上裝上光源,使之能夠向四面八方發射光線,並且使用長時間曝光進行拍攝,獲得美麗的擺錘運動曲線。

  5、應用科學方法獲取的影像

  使用軟體Photoshop將照片處理成為各種新穎的畫意效果的作品己經層出不窮,另外一個正在備受關注的領域則是藉助複雜的數學演算法對影像進行變換。而虛擬現實技術及數字影象處理技術則使得人們可以憑空地通過資料的描述來合成雖然反映客觀事實,但是卻不可能被實際的“看到”而僅僅是在概念中存在的影像,如香港的放射學家Kai一hung Fung對一個患者拍攝了182張CT片,並且經過數字影象處理技術,製作了一張鼻腔的三維地形圖,從而獲取了一張從患者腦袋後部向上看鼻竇的虛擬影像。

  關於二:數字時代的攝影藝術

  內容摘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碼攝影已普及到中國的千家萬戶。數碼攝影與傳統膠片式攝影有各自的優缺點,它們不可能相互取代,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將保持共存局面。

  關 鍵 詞:數字時代 傳統攝影 數碼攝影

  從法國畫家達蓋爾***1789—1851***於1839年1月9日發明了“銀版攝影技術”至今已有167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程序中,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作為攝影技術支撐的照相機、負片、正片及其輔助器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來,曾經作為高檔攝影器材的數碼照相機經過幾年的發展已走下神壇,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中。數碼攝影成為現代化家庭的標誌。有人曾預言,21世紀,數碼攝影將取代工藝複雜的傳統膠片成像攝影。筆者認為,傳統膠片成像攝影與數碼攝影在現代社會中各有自己的空間,有各自的優缺點,傳統攝影與數碼攝影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將保持共存的局面。

  一、傳統攝影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技術與藝術已十分成熟

  一百多年前,攝影術產生,有人曾斷言,攝影將取代繪畫。經過一百多年的事實說明,攝影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能準確記錄瞬間的歷史事實。儘管在此期間也有很多的攝影家通過高超的攝影技術模仿繪畫的各種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繪畫所傳達的畫家的個人情感及繪畫作品的材質美感及畫家的技藝美,是照片無法取代和複製的。繪畫和攝影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向前發展,數碼攝影也是如此。

  傳統攝影經過長期的發展,成為人們記錄生活、記錄歷史、表達攝影家個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複製性和穩定性。一張存放數年的負片,只要影像沒有消失,複製就成為可能。而經過顯影和定影技術後的負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穩定性。傳統攝影的成熟性還包含攝影暗房技術的成熟。通過暗房技術,攝影家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特殊效果的圖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與探求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也是人類的天性。傳統攝影較為複雜的工藝性和不可預見性給攝影家帶來了創造的興趣。攝影家通過攝影的一系列工藝過程取得的藝術照片,會給他們帶來心靈的愉悅和快感,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數字技術的發展,數碼攝影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方式,它具有直觀、快捷、方便、成本低的優勢

  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電子技術、照相技術、通訊技術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0世紀末,光電感測技術***CCD***的進一步成熟給數碼照相機帶來了新的發展。200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4色CCD。這款新的4色CCD,在原來RGB基礎上添加了一個E***翡翠綠***,使數碼攝影圖片與人眼觀察到的自然更加接近。數碼照相機成像質量也由原來的幾十萬畫素增加到幾百萬畫素。如今,一個指甲片大小的感測器上能容納800萬個畫素點,這足以能夠達到普通底片放大到16in.***英寸***的照片效果。3年前,9000元的500萬畫素的數碼照相機,如今3000元就能買到;6萬元以上的專業數碼照相機,9000元就能買到。數碼照相機已開始進入了普通消費領域,成為數字家電的領銜品種。

  數碼攝影最大特點在於它的直觀性。攝影者拍攝圖片的質量,馬上可以通過彩色液晶顯示屏直觀地看到,並及時加以處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大眾化的數碼照相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遊攜帶,這也給數碼照相機的普及創造了條件。數碼攝影的另一個優點在於成本低廉。數碼照相機拍攝的圖片是通過數字訊號儲存到儲存卡上。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圖片,通過彩色印表機印製相片,也可以儲存到電子計算機或刻錄成光碟以備將來所用。以數字訊號記錄下來的圖片還有強大的功能成熟的PHOTOSHOP影象處理軟體作支撐。它被廣泛應用於裝潢廣告領域,這也給數碼攝影技術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三、傳統攝影與數碼攝影各有優缺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將保持共同發展的局面

  無論是專門從事攝影工作還是業餘愛好,數碼攝影技術理論的支撐體系還是沿用傳統攝影。分析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成像的原理,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都是通過光學鏡頭感光成像,只不過傳統攝影是通過感光膠片記錄圖片,而數碼攝影是通過CCD傳輸數字訊號儲存在儲存卡上。

  傳統攝影以其技術的成熟與輔助器材的完善廣泛被專門從事新聞、廣告、人物、風景、靜物等的攝影家們所接受,並被人們普遍運用於記錄真實歷史事件和攝影藝術創作。它的攝影理論、攝影技術及暗房技術都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體系。一百多年來,攝影家通過艱苦的勞動和研究逐步完善了攝影藝術的方方面面。它的藝術性及儲存的穩定性已被廣泛地認同。數碼攝影以其方便、快捷、直觀、成本低受到大眾喜愛,並被廣泛應用於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

  然而,傳統攝影以其影象的不可預見性也給攝影愛好者和普通家庭帶來了麻煩。人們拍攝的照片,必須經過複雜的沖印技術才能感知圖片的效果。在此過程中,成本也相應增加,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質量上乘的圖片進行印製。數碼攝影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從儲存卡中下載的圖片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以處理,而儲存卡是可以反覆使用的,這就大大節約了成本。但由此也帶來了它的弊端。有人曾提出,隨著數碼攝影的產生,人們由圖片記錄歷史事件的時代將會被數字訊號所取代,這也會造成人類社會對傳統視覺需求的缺失。而且,數碼照相機的迅猛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CCD技術需要更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善,電子處理系統及儲存系統的進一步成熟穩定也還需時日。此外,以照片樣式再現的影象在清晰度、色彩還原性及色彩空間層次感等方面還是處於優勢地位。也許有一天以上問題都可以解決,但人們在手工勞動中追求藝術創造的過程是任何先進技術也無法取代的。

  關於三:淺論現代影視中攝影藝術的造型語言

  論文關鍵詞:影視 攝影藝術 光影 色彩

  論文摘要:影視攝影藝術是影視藝術創作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其任務是採用影視拍攝的方法創造藝術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現力地用視覺形象揭示影片的內容及思想。運用影視攝影造型藝術手段的富有表現力的可能性——影調處理、色彩處理、全景拍攝、移動攝影機以及現代影視技術的方法,影視攝影師根據電影劇本和攝製影片的創作構思與導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處理。本文主要論述影視攝影獨有的藝術造型表現手段的構成、用途、效果及運用方式。

  影視攝影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但它不是產生一般功能的科學技術,而是一種載體媒介,是一種可以和任何一種藝術相媲美的、能夠敘事、繪聲繪色、表情達意的語言。故此,它成為現代資訊傳播、新聞紀錄、科學研究、知識普及、情節故事描繪的最現代、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承載媒體。影視媒介就是由聲波和光波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的記錄聲像的攝錄機器。作為機械,它不僅能記錄下人類五種感官中兩種視聽審美感官的感知結果,而且能展現人們有意為之的想象、幻想、回憶中內心世界的視聽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們非有意為之的下意識活動、幻覺、夢境等。更為奇妙的是,它還能記錄展現人們視聽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觸及的一些自然的、社會的現實世界,甚至還能創造現實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儘管她奇妙無比,它也只能是機器手段而已。只有作為主體的人對它進行控制,它才能發揮應有的科研和藝術表現作用。因此,影視攝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時空藝術,是一門置造型形象於時間的流動之中的藝術,是創造富有藝術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動的幻覺影像的藝術。影視攝影藝術表現手段主要有:光線和影調,色彩,構圖和動向等多種手段。從藝術層面上來講,影視攝影更是一種創作,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駕馭聲畫語言符號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線與影調——畫面的修辭手段

  光線是攝影師的畫筆。攝影師“用光作畫”或“用光寫作”。光線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在採光和布光中,運用自然光和人工光來處理畫面中光線的明暗、層次、反差、基調、色彩還原和各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光線是一種造型手段,影調是它在畫面上的表現形式。在畫面上影調首先體現著時間和空間氣氛,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影調還體現著感情。光線與影調不僅為攝影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攝體的立體形態、輪廓形式、表現質感,並以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環境、烘托氣氛來顯示造型的表現力,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影視作為藝術,攝影師對光線與影調的運用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應該體現出對影片的藝術構思,還應完成其藝術作用。

  由李少紅導演,曾念平攝影的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製作精細,在影像表現上特色鮮明。在劇中,低角度光的運用將神祕高貴的宮廷氣氛更好的表現出來。同時,這種布光法的運用也使得演員可跨越更大的年齡跨度。演員歸亞蕾已是60歲左右的年齡,而劇中她要扮演的是從40歲直到駕崩的武則天,年齡跨度幾乎達30多年。這對於一位60歲左右的演員來說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事情,而攝影師嫻熟、準確地運用低角度布光法,將一位成熟嫵媚的中年皇后躍然於銀屏上。

  光線與影調,好比是畫家手中的畫筆,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攝影師用光影可是使該表現的地方得以表現,該隱蔽的地方加以隱蔽。光影就象是畫面的一種修辭手段,並運用它們去創造富有造型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銀幕形象。

  二、色彩——畫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對畫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飽和、色對比、色溫、色調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緒元素。電影畫面通過環境、服裝、道具等對色彩的選擇和配置,對感光材料和光線的選擇與運用,來實現色彩表現手段。影視畫面的色彩表達不僅僅要求準確再現,更要注意色調的把握、氣氛的渲染和情緒的表達,注意色調的對比、和諧與統一。色彩在影視中肩負著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細節的描寫、地理、時代、民族等特點的體現,以及在特定情況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為攝影師的造型手段之一,不僅是反映客觀世界的符號,而且具有傳達資訊和情緒、塑造藝術形象的造型職能。色彩作為畫面的抒情音符,體現了影視攝影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黑天鵝》的色彩處理也有獨到之處。多樣變化,和諧統一,是藝術一般規律。比如“白天鵝時期”,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妮娜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絨毛狀的圍巾,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徵,又是雛鳥新生還未豐滿的遍體軟茸。與此同時導演把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佈置成粉紅色調,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媽媽給妮娜打電話時,她的手機螢幕上出現的“MOM”字樣底色都是粉紅色的。而當她被選為“天鵝皇后”之後,那條白色的絨毛狀圍巾就不見了,是雛鳥褪毛的象徵。在妮娜的“白天鵝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與她形成對比的則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豔的黑色皮靴。

  影視攝影中對色彩的運用,不像繪畫那樣只反映在一幅畫面中。影視是“動”的藝術,它的色彩對比與和諧應反映在一個個畫面的流動中,反映在畫面與畫面之間、場與場之間的銜接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色彩如同一個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組合中才能表現出一定的意義,離開一定的組合,它只是一種色彩而不是表達感情。因此,影視攝影師要善於結合內容,在畫面的運動中去組織、運用和捕捉色彩來表達感情。

  三、運動鏡頭——影視藝術的本體造型語彙

  動向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採用什麼攝影頻率和攝影機以怎樣的運動方式來拍攝畫面。運用不同的攝影頻率和攝影機的運動表現被攝體的空間位置、空間關係和運動,從而展示影片的速度、節奏和韻律。運動鏡頭對影視的影響很大,它使影視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臺框架對空間的束縛,最大限度的接近於現實生活空間的原生態形態。它所創造的只屬於影視自己的運動形態,不僅使影視真正脫離了戲劇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而且給人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因此,任何一個從事影視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對鏡頭給予特殊的關注。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攝影機的運動絕不是武斷和隨意的,導演和攝影師每一次的推、拉、搖、移都必須有充分的內在原因,都應該表達確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圖。

  在影片《有話好好說》中,影片開始的連續三聲汽車油門的轟鳴聲刺破黑格的銀幕,大量的廣角鏡頭來拍攝特寫,大量的非常規的運動造型為本片定下了基調。攝影機不斷變換運動的載體,肩扛式的運動,在汽車上的運動,主觀視點的運動,以多角度的運動攝影來營造豐富的空間節奏,這包括敘事性的非常規運動和抒情性的縱深運動,它們的出現是交替性的。同時,高速升格的慢動作畫面,翻滾的紅酒,用另一種手法來營造一個後現代大都市的感覺。

  電影和電視劇都是以攝影為基石的藝術,正是因為有了攝影,電影、電視劇才成為一種不同於繪畫、不同於戲劇的藝術種類。因此,提高攝影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乃是提高電影和電視劇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的關鍵。電影和電視劇攝影的任何一種元素都是貫通藝術情感激流的門閥,都是表達與傳遞心靈氣韻與生命律動的通途。因此,影視創作人員應懂得如何利用技術這個大槓桿,來撬動電影、電視劇這個藝術的大地球。在我國文化建設高度發展的新時期,我們應牢記周1961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的一段教誨是有益的。他說:“任何藝術不掌握藝術規律,不進行基本訓練,不掌握技術,是不行的,我看,藝術應當苦練,這雖是從話劇說起,但適應於各藝術部門。”,因此,攝影師還需繼續做出努力,使全社會都認識到影視攝影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