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身體有哪些變化該怎麼辦

  立冬已過,無論南北,降溫隨後而至。你知道冬天身體有哪些變化嗎?冬天身體懾懾發抖該怎麼辦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過冬必備養生常識。

  冬天身體的變化 過冬必備養生常識

  變化1:渾身發抖

  冷風一吹,全身肌肉會緊繃起來。冷覺感受器興奮,傳入體溫調節中樞,會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節律性收縮,目的是把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緩解寒冷。這在醫學上稱為“戰慄性產熱”。在寒風中冷得跺腳,也是基於此原理的本能反應。

  變化2:身體末梢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時,更多血液會流向身體中心,給重要臟器供應氧氣和養分,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會因為血流減少而感覺寒冷。所以外出時應帶上耳罩,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襪子和保暖的鞋,帶好手套;胸背部貼身衣物穿暖些,有助於讓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老人、孩子等體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先搓搓手,然後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熱水或熱物敷貼。

  變化3: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數百毫升鼻涕,它們會順著鼻黏膜纖毛運動的方向,流向鼻後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發或乾結了,因此平時不會有鼻涕流下來。但當冷空氣進入鼻腔,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就會出現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現象。這屬於鼻子對冷空氣敏感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射。冷天出門戴口罩,可以減少冷空氣進入鼻腔的機會。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臉,能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流鼻涕時可用溫鹽水沖洗鼻子,同時按摩鼻翼。如果稍有冷空氣就不斷流鼻涕,且持續時間很長,到室內也不好轉,要懷疑是鼻炎導致,建議到醫院就診。

  變化4:心臟負擔加重

  在寒冷時,為給身體供應能量,心率會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和工作負荷也會增大。低溫時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則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狀動脈易收縮痙攣、血壓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礎病變的患者可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為降低風險,建議:第一,洗澡前先調高浴室溫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迴圈。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魚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第三,注意生活細節,比如體位變化時慢一點,別快速起身。第四,留意心臟“受涼”預警訊號。如勞累時突然出現左胸部疼痛或壓迫感;突然感到心慌心悸、眼前發黑,有要跌倒感;呼吸急促、一呼一吸拉長或喘不過氣;熟睡過程中突然驚醒,胸悶、呼吸不暢等。

  變化5:呼吸急促

  頂著寒風行走有時會喘不上氣、不停咳嗽、噁心想吐。倪冬梅說,這是因為寒冷乾燥的空氣會讓鼻子發乾,刺激咽喉部位,還會使小氣管收縮,以致出現呼吸道應激反應。冬天外出要護好口咽部,儘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氣侵襲;平時注意補水,每天不少於七八杯,蜂蜜水有潤燥功能;多吃梨、銀耳、百合等潤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溼器,保持溼度恆定。

  變化6:尿頻尿多

  每個人的飲水量四季變化不大,冬季汗液蒸發減少,尿量就會相應增多。寒冷還會刺激神經中樞,引起內分泌系統調節變化,增加排尿量。為了禦寒,包括膀胱在內的大多數器官會呈現收縮狀態,也更易出現尿頻。冬天要避免腰腹部受涼;保證充足飲水量,白天適當增加,晚上適當減少,以防頻繁起夜,影響睡眠。平時有尿意不要憋著,以免損傷膀胱、前列腺等器官。

  變化7:胃縮成一團

  受涼時,胃部肌肉、血管會收縮,發生胃痙攣,像抽筋一樣。如果此時吃生、冷、硬食物或難以消化的大魚大肉,更易給胃帶來負擔。因此冬天必須做好胃部保暖。少穿較短的衣服,尤其不要穿露臍裝;多吃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熱粥、熱湯、燉菜等,但肉不宜多吃;三餐定時定量,讓胃可以保持有規律的胃酸分泌週期。要提醒的是,雖然冬天吃火鍋、麻辣燙等能暖身,但不宜多吃,否則會誘發消化道潰瘍。

  變化8:關節僵直

  寒冷會導致肌肉收縮,血運和滑液分泌減少,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韌帶等***順應性變差,所以很多人會感覺肌肉痠痛、關節發僵、關節炎疼痛加重。氣溫驟降時,大家一定要及時添衣保暖,避免長時間呆在戶外。登山、爬樓梯等運動會增加關節負重,不適合冬季進行。如果要運動,一定做好熱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劇烈的運動後,造成損傷。飲食方面應注意補鈣、維生素、蛋白質等,適當多吃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核桃等。

  變化9:情緒低落

  有些人在冬季會出現情緒低落、沒有活力、容易發怒等表現,這被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症”。冬季日照時間短,褪黑激素***一種控制睡眠與清醒節奏的激素***分泌紊亂,使得能產生“愉悅感”的血清素含量發生了變化。寒冷天氣人們的活動、社交減少,也會帶來壓抑心情。冬季陽光好時,多出門晒太陽;不太冷時,加強戶外鍛鍊,對趕走抑鬱情緒很有幫助。如果家裡的燈換成暖色調,更有助改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