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才能學到東西

  讀的書越多,越瞭解自己。 他人的故事影響著自己,反映和充實著有時枯燥的現實生活,填補著有時空洞的內心世界。 靜靜地讀書像一股清流,清晰了內心,安靜了生活。那麼 我們讀那麼多數,怎麼真正的學到東西?

  

  1***閱讀分為消遣性閱讀和學習型閱讀,消遣性閱讀是隨意的,被動的,看著優美的問題而獲得愉悅,比如讀一本散文讀一本小說,如果說學到什麼,那也是被動的,如果得到什麼啟發那也是頓悟的偶然的。學習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閱讀,為了學習和成長而進行的閱讀。以下我們都是在討論學習型閱讀。

  2***閱讀最根本的目的,是獲得幸福感。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獲得幸福。

  3***儘量不要去讀那些一看就懂的書,那說明作者沒有高明之處,只能說明作者跟你所處的層次差不多,你從他寫的文字裡學不到什麼。最好去讀那些似懂非懂的書,需要你去思考才能搞懂的書,需要去思考,說明你有成長的可能性。

  4***很多知識的獲取並非只有通過閱讀來實現,比如霍去病帶兵基本不讀兵法,林肯治國也很少讀書,實踐本身也可以獲得知識。如果翻到一本書跟你長久實踐獲得的知識一致,你也不必懊惱前人比你高明,實踐獲得的知識比書本獲得的知識深刻的多。這點我認同王陽明的觀點,知識如果沒有實踐,其實那就不叫知識。

  5***帶著問題閱讀往往是最有效的,因為這樣可以把看似被動灌輸的閱讀,變成主動探索性閱讀,也就有了自己跟作者思想互動的可能性。所以預設問題,並看作者如何解答,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

  6***預設的問題可以但不僅僅是:這本書到底要解答什麼問題?作者解答這個問題的邏輯是什麼?除了目前我知道的答案作者提供了什麼與眾不同的思考?

  7***把閱讀的思考記錄下來,而不是把作者的觀點記錄下來。作者的觀點在書上畫出來即可,自己的思考可能會稍縱即逝。哪怕再幼稚的思考,也是自己思考一小步,智慧一大步。

  8***每一章做一個總結,以防止遺忘,用一句話來概括。

  9***如果老外翻譯過來的書,著重看一下譯者序,那是譯者唯一可以表明自己觀點的地方,翻譯一本書憋的很多話想說,所以譯者序一般會對書的主要思想做一個總結。

  10***讀任何一個領域,閱讀的路徑非常重要。比如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可以先讀康德的生平,以瞭解他的思想產生背景。再讀《純粹理性批判》。中間為了搞清楚可以擴展出去閱讀邏輯學或各種導讀。如果沒有作者的書,比如周易,可以先讀這個派別的發展歷史,比如可以讀高懷民寫的三本易學史,再著手讀周易的卦爻辭及十翼解讀。簡單說就是有作者的先讀作者生平,沒作者的先讀思想歷史。

  11***先讀各種導讀再讀原著的風險在於,你可能會被導讀的作者誤導。而先讀原著的問題在於可能非常晦澀,讓你讀不懂而放棄。所以讀導讀不可被先入為主,你知道這僅僅是導讀而已。比如郭象注莊子再好,也代替不了莊子。

  12***如果實在讀不懂一本書,不如放下,很多閱讀體驗是,忽然過段時間拿起來,覺得字字珠璣醍醐灌頂,並不是書本身不好,而是自己沒準備好。

  13***真正值得讀的書並不多,所以不要一想到浩如煙海的書就嚇住,每個階段值得讀的書,就是自己一直想讀,卻遲遲沒有開始閱讀的那本。

  14***如有可能,可以看看艾德勒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可惜的是,這本書本身也很難閱讀。

  15***每天讀幾頁,積少成多。每週一本書,十年就可以讀520本。每天發呆,十年就可以成為一個呆萌。

  16***如果你還想閱讀,就說明你讀現實生活不妥協,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願意去通過閱讀尋找答案。而閱讀是脫離現實生活,換個角度或站到一個新的臺階看生活的最佳方式。

  17***如果讀了一些書就覺得自己知識無窮,而成為嘲笑別人的砝碼,只能說明你讀得書還不夠多。這個道理就跟你覺得自己寫字不錯,可能是因為自己鑑賞水平太低有關。讀的書越多,人就越謙卑,知道世界之大,知識之廣,於是虛懷若谷,繼續前行。

  平時讀書的一些建議

  讀書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氣讀完《東晉門閥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讀了一些文章,對琅琊王氏產生興趣,那麼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下一次同理。

  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並且在反覆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讀書需要體系化

  碎片化的閱讀,沒有任何意義。讀一本書之前,請確保:

  1***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

  2***你知道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和脈絡。

  如果不符合,先去讀一本打基礎的書,比如各種原理、概論、通論、通識,等等。它們將是你閱讀的最大助力。

  讀書時,多做筆記,但不要抄書

  筆記的作用是什麼?是強迫我們思考。你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同時,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絡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

  比如,你讀一部推理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麼詭計?屬於什麼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

  或者,你的筆記裡,有一頁「推理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瞭然。

  至於摘錄書上的內容,純屬浪費時間,拍照即可。或者記錄關鍵字,需要時GOOGLE一下即可。

  讀書時,在心裡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

  這是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經說過。用自己的話去闡述,需要你對其結構和邏輯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講清楚。

  讀書時,每讀完一個感興趣的點,可以停下來,在心裡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默唸即可,直到明白通達、毫無障礙了,再繼續往下看。

  給自己留下整塊時間讀書

  讀書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時間。除非是讀讀小說、看看資訊,否則不建議在地鐵、電梯、等人的時候讀書,因為根本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消化。

  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讀書,然後在十幾分鐘的碎片時間思考,複習讀到的內容。

  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

  能夠寫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同時,從分享中得到的樂趣,也比一個人讀書享受到的樂趣多很多。

  讀書的根本原則:喜歡就好

  雖然我上面講了許多閱讀方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更好地享受讀書的愉悅。它們的前提,是你有興趣。

  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累,那麼,忘掉這些,拋開這些,按你的方式去讀。當你覺得覺得不滿足了,想換一種方式了,覺得這樣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來。

  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讓我說的這些成為你的負擔。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瞭解你應該如何讀書。遵從你的內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