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該怎樣讀書

  新時代的大學生,面臨更多的選擇,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到底應該如何有效利用大學時間讀書,這幾乎是每一個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大學生讀書的方法。

  大學生讀書的方法

  一、讀書有綱有目。

  如今的書籍浩如煙海,泥沙俱下,如何讀書成為每一個人面臨的問題。李教授認為,不同的專業選擇實際上就劃定了一個讀書的專業範圍,就課程設定而言,分為基礎課、必修課和選修課,而這三種課的排列順序又是不一樣的,“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課是下面的基礎,是支撐這個房子的,必修課是建這個房子必須用的材料,選修課就使你的房子蓋得漂亮,有風格。 ”基於這樣的劃分,他建議同學們,基礎和必修是必須要看的。而怎樣選擇經典讀本,李教授給出了“抓住學科的線,關注重要點”的方法。他以古代文學的學習為例闡釋這一方法,“古代文學有上千年的歷史,哪些是經典,在學科建設當中已經體現出來。就像是遊覽一處景觀一樣,導遊說哪些地方是景點,必須要看一下。學習古代文學史也是一樣,《詩經》、《離騷》、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這些你要去讀。全文不能讀,至少被選入作品選的部分你要全讀。當你讀得有興趣的時候,再擴大開來。比如說你對杜甫感興趣,就把和杜甫相關的書全看。 ”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個發展的脈絡,抓住學科發展的這條線,關注這條線上重要的點,這些點大致可以看成是經典。

  二、讀書有精有泛。

  書海浩瀚,讀書一定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李教授認為上面提到的學科上的經典一定要精讀,基礎課需要的一定要細讀,對於能進入心靈的書籍和感興趣的東西要反覆地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老人家對吃飯的要求很高。每天必須吃的東西要精細地對待它,不能總是吃快餐和垃圾食品,這個東西如果吃太多的話,對身體不會有好處,身體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 ”至於泛覽這一塊,他認為必須要擴充套件開,“‘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一定要把面擴充套件開來。感興趣的可以多讀,不感興趣的翻翻題目而已,當你需要的時候,你知道這本書,再找回來讀也可以。 ”對於非專業書籍,李教授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被問到文理生的差別時,李教授認為文科生、理科生都適合這樣的讀書方法,但是“讀書無一定之規,開卷有益,你看多了自會找出自己的一套讀書方式。只要讀書,總是會有收穫的,入心的營養總能夠沉澱下來。 ”

  三、讀書也有好時節。

  李教授說他一直有一個觀點,讀書就像趕節氣種莊稼一樣,要讀得及時。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心境情緒之下會有不同的讀書渴望。“你要趁著你擁有這種渴望的時候,抓緊讀一批書,終生受益,你過了這個階段以後,原來你感興趣的東西可能就不想。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年輕人對愛情非常感興趣,趁著這個機會抓緊看一些寫愛情的詩歌,和愛情有關的小說,講愛情的影片,你會對愛情在感性上有一個把握。同時,我們是讀書人,不要在感性和感情的這個層面徘徊,要讀一些評論和經典性的闡釋,從理性上把握,你會獲益匪淺。 ”

  四、讀書要厚積薄發。

  在談到讀書和發表的問題時,李教授認為,現在的評價體系有些急功近利。功利性的評價使學生的心很浮躁,為了測評去寫一些沒有用的東西,製造一些準垃圾。該用在讀書上的大好時間被這些東西浪費掉,在浮躁中消耗掉。他告誡同學們應當厚積薄發,“好好讀書,你心裡有知識,將來的一天肯定會發揮出來,積累多了,自然成文章,不要被眼前的這一點蠅頭小利侷限住。眼前的利益不能不顧,但是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我們應當有這種自由的思想,學會獨立思考,自主生活。 ”

  大學生讀書的作用

  讀書,除了汲取知識、學養,更重要的是從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再去讀書,用比較的視角,用批判性的思維,嘗試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研究性地讀書。讀書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養成一種學術的判斷力,從而才有可能融會貫通,有所發現,進而推陳出新。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把知識內化為修養,而且還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從而為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

  大學生的閱讀有其精神的提升性,不同於一般讀者閱讀的休閒性。他們的閱讀價值取向和閱讀選擇、接受能力,閱讀的深度與大眾閱讀群體有很大的區別。但是調查也顯示,大學生作為與網際網路、手機閱讀和電子閱讀器等媒介最為密切的群體,“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深深地影響著當代青年學子。其弊端如使人形成一種惰性化的依賴,習慣於通過搜尋、提問或者互動來獲得知識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等已經成為嚴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