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形成的原因

  你聽說過小兒腦癱嗎?小兒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小兒腦癱的相關知識。

  

  中樞性

  腦性癱瘓是中樞性損害,也就是說指的脊髓前角細胞***或顱神經運動核***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而且病變在腦部。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都不屬於中樞性損害,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的範疇。

  發育性

  腦性癱瘓是腦組織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髮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如腦出血、腦梗塞等,雖然也可引起肢體運動障礙,但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因為它不是作用在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是成熟的腦組織上,不符合發育性的特點。

  從受孕到嬰兒期內的胎兒和新生兒及嬰兒的腦組織是處在發育中的腦組織,在這一時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腦組織損傷符合腦性癱瘓的診斷。而受孕以前及嬰兒期以後的腦損傷不能稱為腦性癱瘓,因為受孕之前的問題,多為先天性遺傳性神經疾患,應與腦性癱瘓進行鑑別。嬰兒期以後的各種原因所致的腦損傷,應冠以某疾病的名稱,如腦炎後遺症等,而不應該診斷為腦性癱瘓。

  非進行性

  腦性癱瘓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此點可與腦炎、腦瘤等疾病相鑑別。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與腦性癱瘓也是難以區別的。此外,在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很多腦性癱瘓患兒,當確診以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治療或治療不當,這些患兒的症狀愈來愈明顯。

  這是因為患兒異常姿勢、異常運動的感覺傳導形成惡性迴圈,使症狀不斷髮展。所以英國學者Bobath博土認為腦性癱瘓的臨床症狀至少在青春期前是進行性的,臨床表現隨著成長在變化。但腦性癱瘓患兒顱內損傷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

  ⑴產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高血壓等。

  ⑵ 產時因素:如難產、分娩時胎兒臍帶由於下垂及繞頸等原因造成臍帶供血中斷、新生兒窒息、巨大兒及低體重兒、早產未成熟兒、產傷等。

  ⑶ 產後因素: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症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導致腦缺氧等。

  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與早期症狀

  1、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當患兒抬頭、翻身、坐力困難時才被家長髮現。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2、肌張力和姿勢異常:錐體外系或基底節有病變時,主要表現為異常動作、運動增強、手足徐動症、舞蹈症、肌強直;小腦有病變時出現共濟失調、肌張力低下;大腦廣泛病變時出現肌肉強直、震顫等。

  小兒腦癱可通過5種症狀早期發現: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2、小兒出生後哺餵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專家提醒,如家長髮現小兒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醫院進行篩查診斷,必要時需進行智力測試。

  小兒腦癱運動療法

  兒童腦癱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使用器具或者治療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通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區域性功能達到恢復和治療的方法。

  ***1***兒童腦癱運動療法的共同目標

  ①儘量使用正常方式運動。

  ②使用雙側身體。

  ③在臥、坐、跪和站立時保持伸直位。

  ④日常生活相關的動作和活動。

  ⑤預防畸形。

  ***2***各型兒童腦癱的訓練目標

  ①痙攣型放鬆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

  ②手足徐動型用手抓握動作訓練以穩定不自主的動作,如果異常體位變化不定,按痙攣型的目標做。

  ③共濟失調型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穩定的抖動,尤其是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