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社會環境的改變為大學生開啟了張揚個性、追求自我的時代,但也造成了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的出現。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功利誘惑的存在及不正當追求——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產生的社會原因

  所謂不文明行為指的是對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損害和由此造成的對合乎道德的社會秩序的破壞。在這裡:利益是一個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當年能夠發現歷史唯物論,就是因為發現了人的行為動機背後的物質利益原因。

  功利與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指基於行為主體的物質生活需要,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中介,以社會實踐為手段所實現的物質利益的總和,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功利的自然基礎,即人的物質需要本身;二是功利存在的客觀條件,即人的物質的社會關係;三是功利實現的客觀手段——社會實踐。

  功利與道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對這種關係的認識形成了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追求功利本身就是一種善,道德上的善就是追求最大的功利,另一種觀點認為,功利會導致道德敗壞,一切罪惡源於對利的貪戀。其實這兩個觀點都存在著片面的真理性。如上所述,從終極意義上講,惡的根源必須要從人的社會關係上找。功利對道德的作用機制也要從功利的社會性找。首先,從構成功利的“需要”來看,似乎只與人們的客觀欲求有關,事實上,它也是不能脫離社會關係而存在的。社會關係不同,需要的內容和形式也不同。飢餓是對食物表露出的一種需要,“但是用刀叉吃肉來解除的飢餓不同於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飢餓。”[1] 其次,滿足功利需要的目的,也與人的社會關係有關。本來人的需要是一種心理活動,人們心裡想什麼是無所謂善惡的,但是人的社會性使得事情並不這樣簡單: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決定了人們不可能按需要獲得物質資料,即不是人的心裡想的都能實現。這樣就使得人的需要變得複雜,既有個人需要與國家***人民***需要之分,也有正當的與不正當的、合理的與不合理的需要之分。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奮鬥,就會產生高尚的行為;人的非份之想及其追求就會產生惡。再次,從功利的實現過程來看,當一些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而實現自己的功利時,總會對社會、對他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雙重效應:從積極方面看,某人功利的獲得可為他人以及社會功利的實現創造條件,這就產生正效應;反之,從消極方面看,某人功利的獲得,可能恰恰是以損害社會或他人的利益為前提,這就是功利的負效應,就是惡。如果說,當功利在人的需要層次僅僅有作惡的可能性的話,那麼,人的功利的獲得與實現,則可能導致惡的現實性。因此,功利究竟導致善還是導致惡關鍵就在於人們對功利的態度,如果追求的是社會利益,是為人民大眾謀福利,並付諸行動,匯出的現實結果就是善,且是最大的善;如果追求的是不正當利益,並付諸行動,其後果一定是惡。

  二、價值錯位——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產生的主體性因素

  惡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產物,道德與行為主體的價值認知有關。如果在價值觀上發生錯位,就可能發生不文明行為,甚至走向罪惡深淵。價值錯位一般有三種表現形態。

  1、個人與社會的錯位

  人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價值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自我與他人或社會的關係,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對此,在道德觀上存在著利己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對立發生個人與社會錯位的人大都主張個人利益第一,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他們奉行“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在行為中常表現出“唯我”傾向,把“我”當成社會 的中心,把自我擺在與社會對立的位置上;在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時,常常以個人為本位,社會為“次位”,強調個人需要和利益的滿足而置社會或他人利益於不顧。“唯我”的過度表現就是“無我”。正如李建華先生在《罪惡論》中所指出:“唯我”過度的“無我”不是道德上的“忘我”。而是徹底讓出自己的本質、權利、幸福和價值等,達到一種完全的自我喪失。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與歡樂,但他們的犧牲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禁慾主義的犧牲,不創造任何東西。一個人可以像僧侶之類那樣整天滅絕情慾,自己折磨自己等等,但是他所做出的犧牲不會提供任何東西。” [2] 如果在一個社會中大多是這樣一種“無我”的人,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是僵化、呆板、缺乏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罪惡氾濫,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麻木、不知自我保護正當權利,缺乏堅強個體意志力、沒有正義感的人太多。

  2、奉獻與索取的錯位。

  奉獻與索取是人生的兩種基本狀態,也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基本引數。能夠正確地把握奉獻與索取關係的人,即使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至少也能做一個安份守己的人。只講索取而不講奉獻的人,則一定成為卑鄙的人,不道德的人,甚至是一個惡人。

  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的人之所以可能為惡或縱惡,首先是因為他不懂奉獻是索取的基礎。人類的祖先主要是消極的適應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食物以維持生存。在漫長的向自然界索取食物的勞動過程中,逐步的由自然界的僕役變為自然界的主人。這種關係的顛倒,是在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資料的勞動中實現的,它是人類脫離動物界而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但從人脫離了動物界進入人類社會之日起,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同社會與他人就有了不可分割的關係,即個人在自我索取的同時必須顧及到對他人的奉獻,在向社會索取時必須同時為社會集體做貢獻。因此,一個人如果他所索取的大於他所向社會奉獻的,實質上就已經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是一種惡。

  由於只講索取、不思奉獻的人,不懂得奉獻與索取的關係,這種人也就不懂得只有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符合法律和倫理道德的索取才是正當的索取,其他都是不正當的索取。奉獻與索取錯位會導致不道德行為還在於:只講索取的人,往往只重視自己的權利,不懂得權利的本質和基礎是對他人和社會應盡的義務。人的任何權利並不是自然的,而是由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權利不僅僅表現為個人可以自由平等地追求利益,而且表現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權利也不僅僅表現為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享用,更本質地表現為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只有權利沒有義務的人生,即使現實生活中有可能,那也是暴虐的、狂妄的、罪惡的人生。

  三、放縱慾望——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心理根源

  慾望是人生的一種真實的自然存在。每個人都充滿著各種慾望的騷動。“他需要和外部世界來往,需要滿足這種慾望的手段:食物、異性、書籍、談話、辯論、活動、消費品和操作物件。”[3] 作為生物體的人,諸種感官的生理過程是一種原始的自發的生命活動,使人的諸種慾望具有自然性特徵。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其感覺慾望的生理過程乃是在社會關係中得已實現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道德就是對活動主體的感官活動以共同實現方式出現的社會保證或社會控制機制。因此,人的特定慾望都是人的生理本能和社會規約的統一。沒有社會規約的慾望是動物的本能衝動,不用社會規約權衡和節制人的各種慾望,就是放縱慾望。伊壁鳩魯曾經指出:慾望可以分成三種類型“有些慾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的而不必要的,又有些是既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在這裡,伊壁鳩魯實際上提出了慾望正當與失當的界限。

  造成慾望放縱除了人的自然的生理因素以外,外界誘惑***金錢、權勢、名譽、美女、地位等***的存在常使意志薄弱的人忘記或失去遵守社會規約的意志力。縱慾使人的尊嚴喪失;縱慾使人沒有遠大理想,對他人滿足慾望造成傷害。因此 ,必須節制慾望。節制是對慾望的一種理性的自我約束。節制一方面承認慾望的存在,並認為人應該實現可以實現的那部分慾望,一個好的社會制度應該能夠使人的合理慾望都得以實現;另一方面要求對沉浸於為所欲為的縱慾加以約束。因此,節制既是慾望道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慾望道德化的必然結果。歌德曾有一句名言:“偉大在節制中表現自我”,這同時也包含著另一個真理性認識:不文明的庸人或罪人是在縱慾中表現自我。

  改善不文明現象的對策

  1.學校作為學生的管理者,應該致力於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不僅要加大精神文明的宣傳力度,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在思想上獲得提升,更要看措施執行的情況如何,及時調整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不文明現象的產生。

  2.以教職工的表率作用影響學生。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往往培養者對被培養者的影響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教職工的表率作用。教職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水平甚至衣著、交往、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每位教職工都應該以優質的工作質量、優雅的言行舉止影響、教育和引導學生。

  3.加大文明進校園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發揮校園環境的薰陶作用。校園環境是大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校園氛圍對學生的精神活動起著規範、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力開展誠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以學術講座、演講比賽、辯論賽、文藝匯演等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促使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多方面受到感染。

  4.由於有的學生自身公眾意識比較差,以自我為中心,較容易忽視周圍人的感覺,看不到自身行為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這很容易影響周圍人的行為習慣,從而造成整體素質相對較低的局面,即不文明現象日趨增多。大學生代表未來,代表主流。杜絕不文明行為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只有大學校園這塊土地成為文明的地方,社會才能得到淨化。減少不文明現象,大學生本身的努力最重要。大學生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嚴格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同時勇於制止種種不文明現象。

  5.積極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現在班內有班組織、團組織、黨組織;校內也有多家社團。如果社團能把校園文明建設自覺滲透到各種活動中,主動開展公益性社會活動,則將對樹立校園文明新風起到示範作用。如果大家對不文明現象熟視無睹,將於無形中縱容不文明行為。於是如大家都講文明,關心和愛護校園文明,那麼不文明的行為就會很突出、很孤立,難以自容。所以,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營造文明的校園環境,杜絕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