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個人就業意願分析,可以分為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大學生就業日益走向“買方市場”,大學畢業生同層次間擠佔崗位的效應仍將呈增強趨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走向“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②”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同層次、專業相似但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質競爭,導致研究生不斷擠佔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佔專科生崗位。而在競爭中處於下風的一部分大學生則不免要陷入與農民工、下崗工同臺競爭的尷尬的境地。

  其次,大學畢業生人數倍增期與全國性就業高峰期重疊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據統計,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是106萬,2007年則達到495萬,7年間翻了兩番多。初步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又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而與此同時,我國正處於全國性就業高峰期,農民工、城鎮待崗人員、留學回國人員三股勞動大軍幾乎同時湧入勞動力市場。如此多的就業人員同時湧向一個有限的就業市場,給還不太善於“推銷”自己的大學畢業生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第三,隨著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啟動,幾乎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危機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中國。

  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不少企業減少了新員工的招聘數量,一部分企業通過裁員、縮減規模來應對經濟寒冬,更有許多大型企業甚至是全球500強企業正面臨著重組和倒閉。在這種大的經濟環境影響下,就業難成了普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自然也不能例外。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在今年學校為畢業生舉辦的就業見面會上,用人單位的需求量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減少,而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也比去年少了很多。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成為當前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除了外部大環境的影響,高校專業、課程設定和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變化錯位也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設定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而是立足於學校師資條件,在高校招生和專業設定上不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不是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本,結果就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卻是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

  第五,相當比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內因。

  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由於這種不恰當的自我定位,使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就業不難擇業難”的普遍現象,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寧願待業也不願“屈就”。

  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絡,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定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定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著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著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於利用市場資訊,善於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資訊化。充分而有效的資訊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資訊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服務體系,互相聯絡,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資訊,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