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用藥指南

  正規的乙肝用藥按其功效可大致分為:一般護肝藥物、護肝恢復肝功能藥物、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抗肝纖維化藥物及中成藥等六大類。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乙肝患者用藥知識

  1、一般護肝藥物

  包括多種維生素、肝得健、肝泰樂等,適用於各型肝炎及肝硬化,但是僅可起到輔助及間接作用。這些藥物可以減輕肝臟炎症、促進肝細胞再生,但並不是治療乙肝的主角。

  2、護肝恢復肝功能藥物

  這類藥物研究時間最長,療效最明確,使用最廣,價錢相對低廉,包括護肝降酶、護肝降黃及護肝改善蛋白代謝三種類型。它們分別適用於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現轉氨酶、膽紅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況,其中護肝降酶藥物是使用最為廣泛、療效最為突出的一類藥物,如五味子、甘草製劑。臨床上所見到的乙肝病人,幾乎都伴隨有轉氨酶升高這一現象,一般情況下,使用護肝降酶藥物都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藥物雖降酶迅速,但不能突然停藥,否則轉氨酶會迅速“反跳”,應逐漸減量,維持一兩年。

  護肝降黃藥物適用於各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出現膽紅素升高***即出現黃疸***,如西藥門冬氨酸鉀、熊去氧膽酸及中藥丹蔘注射劑等。其中西藥降黃主要適用於伴隨有淤膽特點的肝炎,中藥製劑適合於各型高黃疸病例。降黃藥物一般不宜長期使用,如果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出現“殘留黃疸”現象,則不宜使用上述藥物,可加用中草藥辨證處方加以調整解決。

  護肝改善蛋白代謝藥物,如口服氨基酸膠囊、馬洛替酯等,主要適用於慢性肝炎***一般為中度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出現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蛋白比值倒置,價錢便宜,療效尚可。若是肝硬化晚期出現腹水、低蛋白血癥,一般需輸入人血白蛋白,價格則十分昂貴。護肝恢復肝功能的藥物療效明確且顯著,遺憾的是它們並非根治乙肝的方法,它們屬於乙肝的“治標”辦法***即緩解乙肝的方法***。它們可以解決乙肝的一些表面現象,如緩解肝臟炎症、促進肝細胞再生等等,但是解決不了乙肝的核心問題——抗病毒治療。

  3、抗病毒藥物

  這類藥適合於輕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病毒複製指標***e抗原、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陽性者,一般不宜用於治療病毒攜帶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療是乙肝治療的核心和關鍵內容,也是治療乙肝的難點所在,它是一塊“硬骨頭”,目前還未“啃”下來。在不同時期我國治療乙肝有不同的“主打”藥物,如西藥干擾素、拉米呋啶及中藥肝炎靈注射液等,但絕大多數的抗病毒西藥是“曇花一現”,療效不佳。20世紀90年代,干擾素被隆重推薦給國人,當時曾被視為乙肝剋星,盛行了將近6~7年,但是由於療效不盡如人意***種族差異、副作用、價格昂貴等因素決定其不適合中國人***,也逐漸在走下坡路,代之的是拉米呋啶,這是最新的抗病毒藥物。

  相對於其他西藥來說,拉米呋啶有不少優勢,諸如價格相對便宜、副作用小、口服方便、抑制病毒迅速,對於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轉陰率可達90%以上,對於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陰轉率也在40%以上等,故而風靡一時。但是,拉米呋啶並非神藥,它並未完全解決乙肝的難題,諸如停藥後的“反彈”、療程的遙遙無期、病毒在藥物壓力下的變異、遠期療效尚無定論等等。拉米呋啶也是治療乙肝征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但決不是治療乙肝的終點。中藥抗病毒藥物種類不少,其優點是價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但是,相對西藥來說,抗病毒的效力不夠,作用機理不明確,因此,尚難以單獨承擔乙肝的“主打角色”。

  4、免疫調節藥物

  包括免疫增強劑和免疫抑制劑兩類。免疫增強劑可以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和誘導內源性干擾素產生,促進乙肝病毒抗原指標轉陰。另外,一些中藥製劑也有其功效。客觀地說,免疫製劑仍然屬於乙肝的輔助治療,但是,這項輔助治療的代價太高,免疫增強劑價格十分昂貴,昂貴的程度已經超過了抗病毒藥物,這就讓人有點“捨本逐末”的感覺。免疫抑制劑可用於淤膽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但是療效並不確切,抗病毒作用更是似是而非,因此不值得提倡。

  5、抗肝纖維化藥物

  該類藥物適用於慢性乙肝伴有肝纖維化者、早期肝硬化者。但目前這些藥物有骨髓抑制、嚴重的消化道反應等副作用,幾乎讓人無法接受,現臨床很少使用。倒是中藥抗纖維化製劑像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它們可抑制膠原纖維的合成,促進已形成膠原組織的降解和吸收,故而成為新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但是,抗纖維化治療依然不是解決乙肝的根本措施,如果乙肝病毒這個禍根不剷除,僅僅是抗纖維化也只能起到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

  6、中藥製劑

  多為沖劑、片劑和膠囊,包括藏藥、傣藥和蒙醫藥等。這些藥物雖然組成不同,各有特點,但是都難以獨當一面,有時只能成為某一治療階段的“亮點”,一閃而過。中藥製劑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目前基本限於國內使用,尚無一種藥物得到國際同行和權威機構的認可,因此僅處於臨床試用階段,療效尚難確定。

  乙肝患者如何選好抗病毒藥物

  建議用干擾素

  1.如無使用干擾素的禁忌症,可首選干擾素治療,尤為非母嬰傳播、ALT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左右者,療效更佳。干擾素不但有抗病毒作用,還有免疫調節作用和抗增值作用***具有抗癌作用***,e抗原血清轉換率也較高***聚乙二醇干擾素較普通α干擾素的e抗原血清轉換率更高,而e抗原血清轉換是乙肝病情穩定的標誌***。曾經注射過干擾素者,與從末注射過干擾素者比較,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但干擾素需注射用藥並有感冒樣症狀和白細胞降低等不良反應。

  2.年青人或急於生育者也可選擇干擾素治療,因其不但e抗原血清轉換率高,而且療程相對穩定,一旦療程結束即可正常工作。

  建議用核苷***酸***類似物

  1、對使用干擾素有禁忌症、干擾素治療失敗者或年齡較高者,應選用核苷***酸***類似物。

  2、伴發肝硬化者宜選用核苷***酸***類似物。代償性肝硬化患者,最好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考慮到長期治療需要,推薦使用耐藥率低的恩替卡韋,但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替比夫定也可使用,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發生耐藥,可以阿德福韋酯與以上二者之一聯合使用。因干擾素有導致肝功能失代償等併發症的可能,所以需十分慎重,如認為有必要使用干擾素,宜從小劑量開始,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到預定的治療劑量。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忌用干擾素,否則可導致肝衰竭,可選擇恩替卡韋或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或參考代償性肝硬化用藥原則。

  3、乙肝肝衰竭後肝臟等臟器移植者、接受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特別是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宜選用核苷***酸***類似物。首次使用核苷***酸***類似物,應選用抗病毒作用強、耐藥性低的藥物,如恩替卡韋。但ALT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左右的患者,使用拉米夫定等其他核苷***酸***類似物療效也較佳。如果治療過程中發生變異耐藥,可作如下處理: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韋后發生病毒變異耐藥者,可加用阿德福韋酯聯合治療;用阿德福韋酯後發生病毒變異耐藥者,可加服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韋聯合治療。

  乙肝的病因

  1.家族性傳播

  我國乙肝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傳播,其中以母嬰垂直傳播為主,母親如果乙肝E抗原陽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而精液中可檢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過性傳播。這是造成我國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徵的主要原因。

  2.嬰幼兒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齡與慢性乙肝有密切關係。胎兒、新生兒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約有90%~95%成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兒童感染乙肝病毒,約有20%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發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

  3.缺乏預防意識

  乙肝疫苗是阻斷乙肝垂直傳播的措施,由於經濟條件限制以及缺乏預防意識,乙肝疫苗的接種工作開展不夠理想,使得對乙肝的預防難以貫徹,慢性病例越來越多。

  4.漏診

  急性期隱匿起病的無黃疸型肝炎比急性黃疸型肝炎容易發展為慢性,這與無黃疸型肝炎容易被誤診或漏診,未得到及時診治和休息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腎移植、腫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變為慢性肝炎。乙肝發病的急性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抵制劑治療者,破壞患者體內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轉變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纖維化等***、血吸蟲病、瘧疾、結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後,不僅容易成為慢性肝炎,且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