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的主要內容

  《青山不老》是華裔女作家韓素音於1957年完成的長篇小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以供大家閱讀。

  《青山不老》主要內容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強決心。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原文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文中的種樹老人:代喜增

  文中的種樹老人:代喜增

  他敲著旱菸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巨集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裡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凶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讀後感一

  在我的腦海中,永遠忘不了那位山野老農的背影,也永遠忘不了那節感人至深的語文公開課──《青山不老》。

  “同學們,當你初次看到這個課題時,有什麼疑問嗎?”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廳裡,響起了語文方老師甜美的聲音。教室裡鴉雀無聲,同學們都認真地聆聽著老師的講課,當聽到這個問題時,大家心中都升起了一股股“疑團”。“青山不老”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也迷惑不解。但當方老師叫我們仔細閱讀這篇課文後,每個人心中都恍然大悟,也不禁為那位山野老農的精神所感動。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的感人事蹟。同學們都踴躍對課題的理解發表了的看法。我也大膽地發了言,覺得青山不老含著的意思其實是講老伯的這種堅持不懈為大山做出貢獻的精神是像青山那樣永遠不會老去的。接著,在老師循循善誘的指導下,我們又逐步對課文中一些體現出這一中心思想的段落和句子進行了深刻的剖析。當老師問道理解“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字面上看來很難理解,但結合文章的中心,“另一種東西”是老人用它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價值,將心血傾注在了茫茫樹海中,而“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是指他的精神會永垂不朽。這樣就知道了作者寫這句話想告訴人們的意境,看到了老人的偉大。

  整一節課,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活躍的氣氛使四十分鐘的時間轉眼過去了。因為老人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生命的時光花在了那青山的一棵棵參天大樹上,他也許某一天走進大山後就再也回不來了,但我知道,他的靈魂已經與大山的命脈緊緊繫在了一起,他這種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頑強不屈的奉獻精神已經在我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影子,告訴我要在成長的道路上堅持信念去拼搏!

  《青山不老》讀後感二

  早晨起床,開啟窗戶,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洲,青風撲到臉上,吸一口就讓人感到莫大的滿足。就這樣,新的一天開始了。

  雖然這只是人們美好的願望,是想象中的場景,但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設想一定會變成現實的。

  大家可能會覺得老人誇大其辭,可是他用這樣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不是假的:種在不毛之地的3700畝林網,7條防風帶和8條已經綠化的溝。

  15年,足以讓一個孩子長大成人,

  他不可能長生不老,終有一天他會去找他已故的夥伴。他留下了什麼?他留下的是他的樹和他的心。他用一生心血耕耘出的一片片綠色,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的。

  我站在那青山上,盡情地呼吸著,眼前的綠樹好似都變成了這位老人,驕傲地佇立在大西北的土地上。

  《青山不老》讀後感三

  我的理想是做一位普通的到西部的志願者,我非常喜愛這種工作。

  有人會說:“這種工作人人都想躲還來不及,你為什麼呢?”其實這種工作並不是十分“可怕”。只不過這工作有一些累,所以會敢覺很“可怕。但是課文中《青山不老》的那位老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哪個人有這樣的精神?我們應該去學習那位81歲的孤單老人,他那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也與世長辭了。他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他創造了多麼大的奇蹟啊!而他卻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並且他所在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而他還不斷的向“惡魔”發起攻擊,他那一雙手像一把鋒利的尖刀,直刺“惡魔”的胸膛。他不僅戰勝了困難,而且還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他幫助了許許多多人,而那些人也投入了這種行動中。他的唯一的一個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也堅決不動。他認為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這讓我懂得了:人類是屬於自然,而自然不屬於人類。

青山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