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人際交往禮儀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小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那麼你們知道小學生的人際交往禮儀是怎樣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什麼是“交往”、“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教育”

  所謂交往,就是人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的一種基本社會活動。交往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技能,是傳遞資訊、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從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 “交往”作為一個“體現人類存在和社會進化歷史的總體哲學範疇”己廣泛引起諸多學科的關注。

  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溝通。人際交往具有多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交往,也即馬克思說的“物質交往”;二是知識交往,實現思想觀念的溝通;三是心靈對話,人格碰撞的無聲交往。應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際交往是幾個層面的相互滲透,更側重於指全面的心靈對話與人性融會貫通的過程,強調的是尊重個性,理解差異、求得溝通,並協調行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礎的絕佳時機。

  人際交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與他人的心靈對話、人格碰撞中體驗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進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與交往實踐指導。

  人際交往對小學生的重要意義

  首先,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古羅馬哲學家西賽羅曾經指出:“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為數更多,為害更烈。”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20世紀以來,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複雜,生態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高技術的勞動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係變得錯綜複雜。這一切無不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擔,各種心理問題明顯上升,成人世界的心靈危機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學生世界。實踐證明,善於與人交往的小學生身心愉悅,心理普遍很健康。

  其次,交往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需要。人際交往是提高人文素養的手段,在交往中,小學生健全的人格能夠得以有效的培養。完整意義上的交往範疇,概括了全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馬克思認為,人通過交往得以豐富,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徵。實際上,人的一切身心素質、文化修養、精神健美的形成和發展均會通過觀察、模仿、從眾等交往性的方式受到影響,並影響他人。

  再次,交往是學習的需要。早在公元一世紀,古羅馬昆體良學派就指出,學生們可以從互教中受益。杜威提出了“教學即交往”,德國20世紀70年代興起了“交往教學論”學派,我國哲學界對交往問題的關注緣起於80年代,而後教育界也紛紛關注交往教學這方面的話題。合作學習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能提高當前的學習效率,所形成的價值和行為方式還將影響到他們終身的發展。合作學習中所形成的良好“人際關係”對於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不啻為一劑“心靈雞湯”。

  第四,交往是生活的需要。小學生生活的環境不是真空,生活中無處不牽涉到與人交往。在學校裡,有師生之間、同齡夥伴之間、高年級同學與低年級同學之間、男女同學間的交往,在家庭裡有與親人的交往,在社會上有與陌生人的交往等。小學生在學習中交往,在勞動中交往,在課間遊戲中交往,在參與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活動中交往,學生在交往中逐漸長大。

  第五,交往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教育具有滯後性,意味著它所培養的人才更多要在未來社會中才會凸現其能力,現代教育者們應有超前意識,以後現代社會的需要與學生髮展需要為依託建構現代教育模式。在激烈的世界競爭和全球一體化的合作形勢下,世界各國將建立廣泛的聯絡,出現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種類的現代交際網路,人們交往活動的空間更加廣闊,交往的內容更加豐富,交往活動的次數更加頻繁。因此,培養小學生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小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一般將小學生不良的人際交往劃分為四類:

  ***一***自我封閉型

  案例一:李某自小生活在單親家庭,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這個學生表現為不願與他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往,不合群,很少與其他同學交流,不關注集體活動。

  ***二***自我否定型

  案例二:張某某,自入學懂事後,由於在學習、經濟、家庭乃至相貌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強烈的失落感,甚至有在人前抬不起頭的感覺,心理壓力很大,喪失自信心和進取精神。表現為憂鬱,遇事小心翼翼,從不在人前大聲喧譁,與他人交往少。

  ***三***自我欣賞型

  案例三:崔某,不易與他人相處,但自我感覺良好,喜歡出頭露面,招搖過市,在各種場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對別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四***盛氣凌人型

  案例四:王某這個學生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一直是家庭、社會的寵兒,這一切造成她心理上的優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權利慾和表現欲極強;喜歡圍著老師轉,經常用一些不良手段對待比自己強的同學。

  以上四種類型的學生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的不協調較為突出,其中前兩種型別的學生屬於不善交往。由於不善和不主動與他人交往,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壓力很大,生活態度不樂觀,遇事總從壞處著想,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或過於自信,對同學和老師的話過於敏感,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後兩類學生屬於交往不善,對他人的傷害要大於自己,易引起他人反感。

  針對小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家長和老師務必要讓孩子清醒地認識到:

  第一,交流是雙向的,沒有交流就沒有了解。開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

  第二,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要把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覺得低人一等,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要有誠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能持久。

  第三,交往是有選擇的,要選擇與自己能產生共鳴的人作為交往物件。

  第四,對交往的期望值不要過高,不要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你的知心朋友。

  總之,小學生在進行交往中應學會主動適應、積極調整、端正心態、增強信心,不要將人際關係想象的多麼複雜和可怕。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