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校園創業案例

  校園有些人用來讀書,談戀愛,參加社團實踐活動,一些有創業願景的學生在校園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

  大學生從百元到百萬元的創業故事

  在高三畢業的時候,他找了20多名初中的同學,組成小團隊做起家教,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大一的時候,他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開始了家教業務,從中學到了如何管理一個團隊;

  因為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他又開始了自己出教輔的歷程,首批5000本英語教輔銷售一空,短短半年取得了10多萬元的淨利潤;

  現在,這位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組建了一個學生團隊,一手打造了一個“從百元到百萬元”創業神話的大二學生夏乾良,又在計劃建立進修學校。

  他的夢想還沒有結束,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要做“文化老大”。

  第一步 高考後賺了第一桶金

  夏乾良目前是復旦大學法律系大二的學生。因為平時他常會輔導學弟學妹,雖然是免費,但家教的經驗還是挺豐富的,所以兩年前他從建平中學畢業時,就動起了做家教積累社會經驗的念頭。於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等學校的20多名初中同學,將他們組成小團隊做家教。

  他們印了2500張小名片—“來自復旦、交大、同濟等名校,特殊的教學方式,提供互助式家庭教育”,然後在浦東、徐匯等區的居民區投遞。在成功將自己推銷出去之後,小老師們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學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種類;如何分配講課和做題的時間;如何解決學生遇到的各式問題。一段時間後,團隊內部達成基本統一的課堂教材和授課模式,並對家教老師進行星級考評。

  暑假結束,他們教的學生人數已有160多人,從六年級到高三畢業班,幾乎每個年級都有他們的學生。而依靠這第一份家教,夏乾良等人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步 入大學建立家教公司

  進入復旦大學後,夏乾良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家教業務。一個人做家教自由自在,可一個團隊就有許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分配老師、收集各高中的練習卷、談論下一週的教學計劃,整個過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沒什麼區別。”夏乾良感嘆,要不是多年家教積累,管這麼個公司還真是累得夠嗆。他認為,長時間的家教經歷不僅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人溝通,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經有名家長要求為孩子找一個全日制家教,但那個“小老師”一到客戶家就直接給孩子上課,有時候學生做了2個小時功課他讓學生休息一下看電視,有時因為有事遲到沒有做滿規定的時間,結果惹得孩子的家長頗為不滿。經此教訓,夏乾良決定讓所有的老師在第一節課都先和學生、家長談心,瞭解孩子的性格及家長的要求,雙方溝通達成一致後上起課來就事半功倍。

  第三步 自己編寫教輔

  編教輔的念頭來源於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雖然對於這些大學生來說出書是第一遭,但他們每個人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小老師”,加上為學生上課時準備的經典例題,以及自己當年高三時的一些習題,“OK高考系列叢書”逐漸成型。

  不過出書也不是把所有題目簡單彙總在一起就可解決的,首先要和出版社進行洽談。對出版社運作並不清楚的他們於是求助於圖書代理公司。

  由於缺乏資金,第一本《高考英語專項精煉》完全是依靠大家的力量白手起家。夏乾良告訴記者,當時沒有錢請專業的照排公司,他們10多人就一人一臺電腦,一字一字輸入,再自己摸索學習排版軟體。他們在學校旁邊的招待所訂了一間房,整整一個月的時間,10多個人加10多臺電腦日夜不停地工作,累了困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有時候一些語法他們也說不到點子上,於是便求助於母校的一些資深教師,讓老師為自己的叢書出謀劃策。他們的教輔問世後,首批5000本英語書沒多久便銷售一空,接著系列叢書的語文、數學兩本也出版上架,短短半年內他們就取得10多萬元的淨利潤。

  大學生校園創業案例

  瀋陽90後女孩小雪大學畢業後,開起了自己的零食小店,不過與實體店和網店不同,小雪的經營範圍在微信和微博上。經營了大半年時間,小雪已經有了近百個固定顧客,她也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意經。

  小雪剛畢業時,不想去寫字樓裡打工,很想自己創業,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了父母的支援,父親說,“怎樣都是工作,只要肯付出辛苦,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店,我和你媽都支援你。”

  有了父母的鼓勵和資金上的支援,小雪拿著5萬元錢開始了創業。但是親戚、朋友都不太看好,他們總是認為小雪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剛開店時,顧客也都不信任我,畢竟我沒有實體的店鋪,但是我做事認真,從不糊弄,時間久了,大家慢慢認可了。”小雪說,微信的朋友圈越來越多,大夥也都幫她推薦,所以生意越來越好。

  有時,為了節省運費,小雪還會騎車或者坐地鐵去送貨,“我的買家大多是寫字樓裡的白領,和我年紀差不多,或者比我大幾歲,送了幾次貨之後,我們都成了朋友,她們的聚會也會邀請我,讓我覺得自己既是‘編外’人員,又是他們中的一員。”

  由於經常有買家在微信裡諮詢問題,小雪幾乎是手機不離手,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回覆資訊。有一次,一位買家著急收貨,小雪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給送了過去,當看到小雪滿頭大汗、頭髮都貼在臉上時,這個買家說:“咱倆以後就姐妹相稱吧,空閒時間裡,我也能幫你賣貨!”

  小雪店裡賣出的零食,她都要親自品嚐過,才發給買家,加上她的體驗,很多顧客喜歡這樣的經營方式,“我會把自己的體會全都寫下來,並配上圖片,這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購買,我的圖片也都是真實的,這樣雖然我沒有實體店,但是顧客也有體驗的機會。”

  小雪說:“等以後我的客戶群再穩定些,我也打算到寫字樓裡開店,這樣距離我的顧客們更近一些,還能隨時瞭解他們的需求。”

  校園版中國合夥人:寢室創業一年接單12萬

  緣起 “合夥人”畫海報致青春

  網友“孫mj1005”在微博相簿裡放了一張照片——這是一張用美元做背景的海報,前景中,兩個男生笑容燦爛、目光堅毅,海報上寫著“戀愛受挫、學業受挫、工作受挫、不要逼我成功!”海報中的兩個男生都是西南大學的學生,一個叫孫敏捷,一個叫成青敏,這是孫敏捷看完電影《中國合夥人》後製作的一張海報,因為他感觸太多了,關於他自己“合夥”的故事。

  電影裡有一句經典臺詞讓孫敏捷印象深刻:“不要和最好的夥伴開公司。”他說,大三的時候,他在校園裡有了“合夥人”,那是他的室友,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成青敏。一個活潑開朗,一個內斂沉穩,他倆的合夥在其他人看來,是屬於“互補型”。孫敏捷和成青敏是西南大學計算機與資訊科學學院的同學,兩人都愛鑽技術,這個共同愛好讓他們想到了創業,不過一切沒那麼簡單。

  發展 一年做了12萬的業務

  “電影裡,他們不是偷偷在肯德基店裡給學生補習英語嗎,讓我想到我們最初的艱苦。”孫敏捷告訴記者,他們選擇的專案和自己的專業相關,主要是為客戶做網頁設計和系統開發。“這個行業起步成本低,只要有電腦就行了,還買了幾百元的辦公用品,都是我和成青敏一起出的”,孫敏捷說,最初沒有辦公室,寢室就成了他倆的工作室,第一單業務是幫一家公司製作網頁,賺了3000多元,“這個錢,我們留了一半當做公共開支,另一半我和成青敏平分了”。大三到大四這一年,兩位合夥人的工作室共接了約12萬元的製作業務。後來入夥的同學多了,就租住了一間居民樓的兩居室當成辦公室。

  他說,兩人從一開始搭夥,分工就非常明確,成青敏負責技術,自己負責市場推廣和營銷,後來發展到10多人,都是在校學生。

  拐點 臨近畢業 合夥人“撤了”

  進入大四,面臨人生的選擇。“電影裡,不是三個人為了公司是否上市鬧翻了嗎?”孫敏捷說,雖然他和合夥人沒有鬧翻,不過卻面臨一個拐點——孫敏捷被學校保研,成青敏選擇去找工作,兩個最初的合夥者面臨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