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自主創業案例

  給你100元,你會想到用來幹什麼?如果是用來創業,你想怎麼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相關內容。

  大學生從百元到百萬元的創業故事

  在高三畢業的時候,他找了20多名初中的同學,組成小團隊做起家教,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大一的時候,他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開始了家教業務,從中學到了如何管理一個團隊;

  因為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他又開始了自己出教輔的歷程,首批5000本英語教輔銷售一空,短短半年取得了10多萬元的淨利潤;

  現在,這位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組建了一個學生團隊,一手打造了一個“從百元到百萬元”創業神話的大二學生夏乾良,又在計劃建立進修學校。

  他的夢想還沒有結束,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要做“文化老大”。

  第一步 高考後賺了第一桶金

  夏乾良目前是復旦大學法律系大二的學生。因為平時他常會輔導學弟學妹,雖然是免費,但家教的經驗還是挺豐富的,所以兩年前他從建平中學畢業時,就動起了做家教積累社會經驗的念頭。於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等學校的20多名初中同學,將他們組成小團隊做家教。

  他們印了2500張小名片—“來自復旦、交大、同濟等名校,特殊的教學方式,提供互助式家庭教育”,然後在浦東、徐匯等區的居民區投遞。在成功將自己推銷出去之後,小老師們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學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種類;如何分配講課和做題的時間;如何解決學生遇到的各式問題。一段時間後,團隊內部達成基本統一的課堂教材和授課模式,並對家教老師進行星級考評。

  暑假結束,他們教的學生人數已有160多人,從六年級到高三畢業班,幾乎每個年級都有他們的學生。而依靠這第一份家教,夏乾良等人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步 入大學建立家教公司

  進入復旦大學後,夏乾良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家教業務。一個人做家教自由自在,可一個團隊就有許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分配老師、收集各高中的練習卷、談論下一週的教學計劃,整個過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沒什麼區別。”夏乾良感嘆,要不是多年家教積累,管這麼個公司還真是累得夠嗆。他認為,長時間的家教經歷不僅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人溝通,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經有名家長要求為孩子找一個全日制家教,但那個“小老師”一到客戶家就直接給孩子上課,有時候學生做了2個小時功課他讓學生休息一下看電視,有時因為有事遲到沒有做滿規定的時間,結果惹得孩子的家長頗為不滿。經此教訓,夏乾良決定讓所有的老師在第一節課都先和學生、家長談心,瞭解孩子的性格及家長的要求,雙方溝通達成一致後上起課來就事半功倍。

  第三步 自己編寫教輔

  編教輔的念頭來源於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雖然對於這些大學生來說出書是第一遭,但他們每個人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小老師”,加上為學生上課時準備的經典例題,以及自己當年高三時的一些習題,“OK高考系列叢書”逐漸成型。

  不過出書也不是把所有題目簡單彙總在一起就可解決的,首先要和出版社進行洽談。對出版社運作並不清楚的他們於是求助於圖書代理公司。

  由於缺乏資金,第一本《高考英語專項精煉》完全是依靠大家的力量白手起家。夏乾良告訴記者,當時沒有錢請專業的照排公司,他們10多人就一人一臺電腦,一字一字輸入,再自己摸索學習排版軟體。他們在學校旁邊的招待所訂了一間房,整整一個月的時間,10多個人加10多臺電腦日夜不停地工作,累了困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有時候一些語法他們也說不到點子上,於是便求助於母校的一些資深教師,讓老師為自己的叢書出謀劃策。他們的教輔問世後,首批5000本英語書沒多久便銷售一空,接著系列叢書的語文、數學兩本也出版上架,短短半年內他們就取得10多萬元的淨利潤。

  百元創業到年產值千萬,情感服飾創業經

  在創業短短7年時間裡,他從百元創業起家到年產值千萬,從最初的淘寶小店發展到創立自主品牌—柏鷺,擁有近9000平方米專業廠房、幾千家代銷商和上百號工人,幾百家加盟代理門店的大公司,累計銷售情感服飾達上百萬件。其旗下品牌情侶裝、親子裝不但為中國多個城市的商場供貨,同時也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地區,受到了海內外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和認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來自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劉迅。

  2005年,受一篇“公務員網上開店”文章啟發,劉迅試探性的花了150元進了五套燙畫情侶裝掛在淘寶網上銷售。出乎意料的是,五天的工夫就銷售一空,還缺貨10套。受到鼓舞的劉迅從而更加堅定了這條創業路,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了6萬元的進賬。取得如此業績,劉迅到底有哪些獨到的生意經呢?

  ●思路超前是重要原則

  有了一些積蓄的劉迅沒有沉浸在燙畫帶來的高回報中,搶在其他同行前面隻身前往沿海發達地區學習印花技術。由於印花比燙畫耐用,價格差距卻不大,聰明的消費者當然懂得做出正確的選擇。後來的事實證明,一家曾經比自己多兩顆鑽的淘寶店因為沒有及時創新變化而被淘汰。劉迅從不允許自己手上有大量現金,如果現金在手上,就說明你的思路已經斷了;手上有現金,只能說明你的財富正在貶值。

  ●渠道品牌推廣,免費的廣告

  品牌銷售渠道很重要,但很多人都只重視渠道的銷售力度,忽視渠道對品牌成長的力量。作為新創品牌,渠道的品牌推廣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免費廣告,比渠道業績更重要。

  2007年,劉迅制定了柏鷺的品牌成長之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分渠道,不分大小,不分走量,大範圍的招募網路代銷、門店代銷。因為初期沒有這麼多錢做品牌推廣,更需要大量的渠道代銷去幫助推廣,最起碼,一個代銷商,就是一個推廣終端。當然,最後能盈利的,肯定都是用心思、有資金大代理,但小代銷的廣告作用無可替代。人們對一個品牌的認知,都有從眾心理,你的產品,有十幾個人在做,沒人信任你是品牌,但是,如果有一萬個人在做呢,那麼,這就是一個品牌。

  ●制定價格體系,維護產品渠道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渠道維護工作量是很大的,因為大大小小的代理代銷很多。但是,確定一個管理準則,就可以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就是制定公司價格體系。在這個規則內,你怎麼玩都沒有問題,一旦破壞這個規則,則是零容忍制度,一旦違背,不用考慮,即刻清除。無論代理性質和大小,如果沒有這個規則,小代銷成長不起來,大代理也沒錢賺,品牌也隨之傾覆。

  ●分門別類的代銷商

  劉迅公司代銷商分兩類,網店代理和門店代理。網店代理有專門的網店代銷政策,即一件代發貨,也不乏做網店的朋友選擇批發囤貨,這樣的進貨價格相對低一些,利潤高。門店代理目前分兩種,一是數量很多的代銷門店,大多是兼營其他產品的服裝門店,也就是常說的批發客戶,第二種則是核心,專賣店,對這類門店制定了區域保護和一些特殊政策授權,保護代理商利益。

  ●保持競爭,保持團隊活力

  劉迅將公司大體分為銷售部和厂部。厂部就是整個生產部門,又分若干部門。銷售部也分為四個部門,各有銷售經理負責。各銷售團隊的組建,各自負責,他並不干預各團隊的管理。部門間既競爭,又合作,使各部門在競爭中保持活力。劉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沒有激情、沒有活力。一旦成為了一潭死水,個人不行,換掉個人,團隊不行,這個團隊就全部換血。

  ●情感服飾,就打情感牌

  情感服飾、情侶裝、親子裝,是屬於衝動消費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快快樂樂的家庭、情侶,才有可能成為消費客戶,怒目而視的兩個人是不會買的。劉迅抓住了情感服飾的精髓,講情感講氛圍。和其他服裝店不一樣,進入他們的店鋪,你會感覺到一種濃濃的愛意,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感覺,自覺產生購買慾望。

  ●用工荒和招工難?不存在!

  帶薪培訓制度,是劉迅的用工的基本政策之一,比沿海還要好的待遇,讓自己培訓出來的員工,基本不會外流。在整個服裝製造行業,大家都是計件制,工人流動性很高。而劉迅率先實行了底薪制,完善了各種社保福利***其實,這都花不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不做代加工,只做自己原創品牌,員工有認同感,歸屬感,留住人就容易多了。

  100元創業――成就百萬富翁

  1980年,從部隊退伍的農民趙先生順理成章地回到山東諸城老家,成為鄉文化站站長。從事文學創作是他多年的夢想。當時,他的工作是編寫地方戲劇本,一年寫一個,很清閒。

  經過種種嘗試,趙先生髮現了一個可以學技術的無本生意――種蘑菇。他200元的啟動資金在一堆鋸末和棉花殼裡開辦了食用菌廠。從選場地、租大棚、做培養基到種植、養護、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個人承擔,他不知在種植大棚裡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當第一株蘑菇捧在雙手上時, 趙先生不禁流下了熱淚。

  門外漢很快成為食用菌的栽培能手。他隨後應聘到江蘇,成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工程師,組建了生物技術開發部併成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員。

  創業賠了生意賺了技術

  1992年,趙先生從杏花春雨的江南轉戰到駿馬秋風的塞北,在長白山下開始種植食用菌的二次創業。這次創業,從表面上看是完全失敗了。由於決策失誤,他的菇業生意賠了本。東北無霜期短,野生菌多,市場不好。但趙先生把長白山野生的榆黃菇、猴頭、靈芝都引入大棚,並培植成功,成為種值食用菌的多面手。生意是賠本了,但所學到的技術是賠不掉的。

  大雪冰封的東北再一次讓趙先生到了走投無路的境況。多年前,他面對過第一個妻子亡故的慘痛。這一次,和他結婚5年的第二個妻子又在他最艱難的時刻拋下一雙兒女,選擇了離開。趙先生看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臨近崩潰的邊緣。

  北京,成了他追逐夢想的啟明星。趙先生留下了兒子在東北讀書,帶著5歲的小女兒在一個北風蕭瑟的初春季節踏上了進京的列車。

  進京抓住市場打下根基許多尋夢的人都在春節地後闖北京。雖說奏已經來了,但寒冷的天氣加上失落的人心,總不免讓人有幾分淒涼。19984年,趙先生來北京的時候,手裡拉著瘦小的年紀的女兒,口袋裡裝著100塊錢,迷茫地從北京站走到天安門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為坐了幾十個小時的火車而消瘦憔悴的面容,上前詢問他是丟了錢還是不舒服。就這樣幾句話,趙先生至今還記得。他說,那時在他人生最低谷時期聽到的最溫暖的問候。

  當時,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幾個大棚。但由於不懂技術種不出蘑菇,一年6萬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趙先生的到來無疑給朋友帶來了生機。於是,趙先生又開始了自己的無本買賣產。兩人你出資金、大棚,我出技術種蘑菇,一年下來,4個大棚賺了4萬多元。

  經過4年的努力,趙先生打下了事業的根基――佔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業開發中心成立。趙先生認為農業種植更多的是靠經驗,靠不斷實踐。這位曾經想當作家的山東農民在北京種蘑菇種得越來越好,他的基地不斷向北京各郊區縣擴散。責任輸出技術助人致富作為共產黨員、退隊軍人的趙先生,曾給自己這個民營企業家的身份下了4點責任:一是民營企業要在經濟戰場上當尖兵,要有當“烈士”的準備;二是民營企業要有精神,要講政治,在經濟上講政策策略;三是民營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幫助政府排憂解難;四是民營企業要搞好高附加值的帶動性產業,對京都菇業來說,就是要把農業產業化搞出名堂來。

  有了這4點責任,對於趙先生關注失業人員的舉動不不奇怪了。許多失業人員沒有本錢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間學到技術。於是,趙先生打出廣告:“下崗待崗不用愁,租個大棚種蘑菇。”下崗職工租大棚後,從購料到銷售均由京都菇業有限公司負責,他們還免費培訓技術。截至2002年4月,有上百戶下崗職工靠租大棚得到190萬元的報酬。趙先生以成為上百戶老百姓的打工仔而感到榮幸:“您當老闆我打工,我就是個打工的命。”

  “1999年9月,有個壽光的女孩電視上關於我的報道,她一個人用了三天的時間騎自行車到北京來學技術學了半年,她回去了,自行車還留在這裡。”趙先生談起這些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人們,眼裡滲透出一種很慈祥的東西。很多技術好的人,都是在他鼓勵下回家鄉的。他說:“他們技術好,適合自己創業,我當然得鼓勵他們離開,自己當老闆。”

  從京都菇業的“租個大棚種蘑菇”到障日山莊投資開發的優惠鼓勵政策,趙先生都是為了吸引農科單位、民營科技企業和城鄉民營資本的共同參與。

  在京都菇業總部的前臺有一幅畫,上面的二龍戲珠圖案全是用靈芝拼成的。傳說中,百歲老人吃了靈芝又長出新牙,趙先生希望京都菇業成為失業人員和農民的靈芝,讓他們帶著技術去創造新事業。京都菇業將和他們一起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