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可行性創業計劃

  我想每個創業者融資的目的應該都是事業成功、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自己夢想與人生目標,但是創業磕磕碰碰,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創業比的是“氣長”,誰能平安走過雷區,就能提高創業存活率。很多創業團隊在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就面臨關張,這真不是危言聳聽。下面跟著小編去看下?

  可行性即要使企業現有資源和條件確保生產作業計劃的執行。創業計劃是創業者叩響投資者大門的“敲門磚”,一份優秀的創業計劃往往會使創業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麼是可行的創業計劃?每天都有人開始創業之路,每天也都有人走下創業舞臺。抱著創業夢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有人美夢成真?有人卻是夢醒一場空?可行的創業計劃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可行的創業計劃是什麼樣的?

  倫敦商學院知名的管理教授薩爾***Donald Sull***,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究創業個案,歸納出創業者如何在追求機會的同時,也能維持應有的紀律***discipline***,管理伴隨而來的不確定性。他在史隆管理評論***MITSloan Management Review***發表研究結果,提供剛起步的創業者,一步步遵循邁進的創業地圖。

  第一步,擬出實用的假設。

  創業者必須先定義機會,釐清所需資源、將創造的價值,以及執行計劃等。擬定假設時,必須保持彈性,公司在穩定之前,無可避免都要歷經各種變動。加州的一家創投公司在研究過三百家新公司後發現,失敗公司擁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太早決定了經營模式。

  擬定假設時,創業者也要確定自己有能力。篩選創業機會的第一個考量應該是,創業者自問自己的經驗或專業,是否能在這個機會上佔一席之地。創業者除了必須瞭解顧客、對手、技術、法規之外,還必須找出公司的致命傷及成功關鍵。創業者必須能回答:「現在公司的致命傷是什麼?」***例如財力雄厚的競爭者***,也要能回答:「我們壓的寶是什麼?」***例如製造出更好用的捕鼠器。***

  第二步,彙集資源。

  創業者在進行測試之前,必須先獲得資源,包括有形的資金、裝置,以及無形的智慧財產權、收集潛在顧客的資料等。究竟多少的資金才夠?創業者彙集的資源,必須足夠支援他進行第二次的測試。

  而且,公司應該先確定經營模式,再僱用核心員工。加州創投公司的那份研究發現,大部份成功的新公司都是在進行過幾次測試,擁有穩定的模式之後,才僱用重要的主管,因為那時候公司才明確知道,主管需要具備的專業與經驗為何。另外,公司可以將與核心測試無關的功能外包,將有限的資源集中。

  第三步,設計及執行測試。

  常見的做法包括,顧客研究、製造樣品、進行小區域試賣等。測試時,公司可採用部份性的測試,針對某個特定問題收集有用的資訊,這個方法適用於公司已經知道,自己對那個議題不瞭解時。相對地,全面性的測試,則適用於讓公司發現未知的問題,公司以較小的規模,測試產品的各個面向,例如產品在全國上市前,先在某個地區進行試賣。另外,公司也可採用階段式的測試,例如,新餐廳逐步測試與調整選單、定價、裝潢等。

  無論採用何種測試方法,創業者都要避免測試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包括拖太久、花太多錢、目標不明確、負責測試的人將成功與否視為個人成敗,以致失去客觀性等。要避免這些情況,公司可以邀請外界專家參與設計測試及評估結果。

  創業時如果能抓穩手中的地圖,美夢成真的機率,或許就能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