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的繁殖技術

  河蚌是軟體動物門蚌科的一類動物統稱,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北非等地,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因為具有很多養殖優勢和發展前景,成為了很多養殖戶的首選養殖專案。下面Sara小編給大家分享了的相關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親蚌選擇和培育

  1、親蚌選擇

  ①親蚌要求殼色要光亮,呈青藍色,殼完整無殘缺,“腹部”鼓圓,蚌體健壯肥滿,閉殼力強,蚌齡以6~8冬齡為好,雌蚌最好是經產母蚌。

  ②育珠蚌的性別從外觀上很難區分,必須根據內部鰓絲的疏密及根數,才能準確判斷。一般雌蚌個體稍大,生長輪紋較寬,貝殼也略寬、略厚。開啟河蚌,雌蚌鰓絲排列緊密,性成熟後,外鰓瓣的鰓絲數目達100~120根,雄蚌鰓絲排列稀疏,性成熟後,外鰓瓣的鰓絲數目僅為60~80根。

  2、親蚌培育:親蚌培育池面積最好在2000平方米以上,水深為1.5米,池底淤泥厚度適中。養殖水層含氧量為4.0~8.0毫克/升,pH為6.5~8.0,餌料生物量為10~20毫克/升。水質不宜過肥,以免雌性生殖細胞因缺氧發育不良或發生性逆轉。若用小面積水域培育親蚌,必須具有緩流條件。

  3、投放比例:一般雄雌按2∶1的比例***即2雄夾1雌為1組合***,並尾相靠地吊在水層中進行性比組合養殖。親蚌培育工作應從秋季開始,要定時注、排池水,適時繁殖餌料生物,促進親蚌生殖腺的發育、成熟。

  :受精及胚胎髮育

  1、受精季節:以三角帆蚌為例。一般情況下,三角帆蚌3齡時已具繁殖能力。每年5月開始性成熟。性成熟時,雌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外觀呈橘黃色,雄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呈白色。產卵季節為5~7月。成熟卵子為圓球形,成熟精子鏡檢能擺尾遊動。當生殖巢中絕大多數卵粒成熟時,雌蚌即排卵受精。三角帆蚌每年產卵5~8次,產卵量為40萬~50萬粒。

  2、受精方法:河蚌受精的方法有自然受精和誘導授精兩種。

  ①自然受精:在蚌的繁殖季節,雌蚌成熟的卵經生殖孔排至身體外套腔中,雄蚌成熟的精子由輸精管經生殖孔排至鰓上腔,再經出水管排到體外水體中。精子隨水進入雌蚌外套腔中與待孕的卵結合,完成受精。受精卵就在母蚌的左右兩側外鰓瓣上進行胚胎髮育。

  ②誘導授精:雄蚌的生殖細胞通常比雌蚌先成熟。可在雌蚌部分卵成熟時,人工取出雄蚌精液,用生殖鹽水稀釋後注入雌蚌的外套膜,並把雌蚌預先置於水溫比原池水溫高3~5℃的受精盆中,進行誘發授精。第1次注入的精液僅僅起誘發雌蚌排卵的作用,需要用同樣的方法注入第2次稀釋精液,這次精液中的精子正好與誘發出來的成熟卵受精。通過誘導授精,能使河蚌提前進入繁殖季節。

  3、胚胎髮育:受精卵自卵裂起,經過受精卵→桑椹期→囊胚期→原腸期→鉤介蚴的胚胎髮育過程,形成鉤介蚴蟲。整個胚胎髮育過程一般需35~50天。

  :採收鉤介蚴苗

  鉤介蚴在母蚌外鰓瓣上發育成熟後,具有足絲和鉤,能夠寄生魚體上,也必須寄生在魚體上,才能完成變態過程,成為幼蚌。因此,在鉤介蚴即將脫膜而出時,就要用魚作“採苗器”,將鉤介蚴採集在魚體上。

  1、採苗魚選擇:鰱、鱅、草魚、鯉均能採到鉤介蚴,但以性情溫順的鱅魚和草魚魚種為好。每隻蚌每次採苗需9.9釐米規格魚種300~500尾。要選擇體質健康的優良魚種,才能耐受較多鉤介蚴蟲的寄生。

  2、成熟度鑑定:未成熟的鉤介蚴不具寄生能力,必須對鉤介蚴的成熟度進行鑑定。鑑定方法是取出幾隻培育的母蚌,首先用開殼器撐開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程度,然後用探針在河蚌鰓瓣中部挑出少許鉤介幼蟲,若挑出的鉤介幼蟲能互相粘連成一條鏈,則為成熟鉤介蚴。

  3、採苗方法

  ①室內採苗:在盆中注入10~15釐米深的潔淨新水,將經過檢樣的母蚌平置於盆底,然後放入採苗魚,並通入水管使水成為流水,數小時後即能刺激母蚌排出鉤介蚴。

  ②室外採苗:在河、湖泊的清爽水質中,可用魚箱採苗。採苗數量大,適於大量生產。採苗要及時更換採苗點,以每尾魚寄生約200尾鉤介蚴為宜,數量過大會引起採苗魚死亡。採苗前1天,要對採苗魚進行拉網鍛鍊,增強其體質,並排出糞便,以避免採苗魚汙染鉤介蚴。

  河蚌吃什麼食物河蚌的食物主要是單胞藻、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等,如輪蟲、鞭毛蟲、綠眼蟲,綠粒藻、柵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紡錘矽藻、杆星藻,甲殼動物的殘屑及植物葉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矽藻。蚌不能主動追逐食物,依靠蚌殼的開閉,外套膜內側纖毛和鰓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食物便隨水進入蚌體。食物隨水進入外套腔,顆粒沿鰓絲向上移至鰓的基部,再向前移動至脣瓣,經脣瓣選擇後小顆粒進***中,大顆粒則由內鰓邊緣向後移動,在兩腮相交處,入外套膜痕至後端,兩殼猛閉排出體外。據有人統計,每天流進蚌體的水可達40升。

  :河蚌的棲息環境

  在自然環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質、沙質或石礫之中。冬春寒冷時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體部分潛埋在泥沙中,前腹緣向下,後背緣向上,僅露出殼後緣部分進行呼吸攝食。天熱時則大部分露在泥外。無齒蚌一般生活在泥質底、pH值在5~9的靜水或緩流的較肥的水中。

  :河蚌的消化系統

  河蚌口位前閉完肌下,為一橫縫。口的兩側各有一對三角形脣片,大,密生纖毛,有感覺和攝食功能。口後為短而寬的食道,下連膨大的胃,胃周圍有一對肝臟,可分泌澱粉酶、蔗糖酶,有導管入胃。胃後為腸,盤曲於內臟團中,後入圍心臟,直腸穿過心室,肛門開口於後閉殼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腸之間有一晶杆,為一細長的棒狀物,前端較粗,頂端形態變異較大,呈細尖、膨大、鉤狀、盤曲等。晶杆位於腸內,其前端突出於胃中,與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為儲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條件下,24小時後晶杆即消失,重新餵食,數天後晶杆恢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