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創業致富人生故事

  不放棄,始終懷揣著創業夢想,用敢拼敢闖的韌勁一路微笑著,終究會把磨難走成風景。看看那些名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股災之下他和小夥伴們 用一個模型將150萬

  變成750萬去年的股災讓不少股民損失慘重。然而,他和小夥伴們用一個數學模型運作的資金,卻幾乎毫髮無損,還有正收益,這或許就是量化投資的魅力。而他就是實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凌山,一個敢想敢幹的85後創業者。

  興趣是成功最初的開始

  2009年,凌山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大型商業集團從事技術工作。每天監控裝置、維護網路的工作,讓他覺得難以忍受。

  凌山說,自己從小就對數學特別著迷,到了高中接觸到微積分、概率等知識後,他更覺得數學是個神奇的東西。“高中時,我也喜歡看足球,但別人看球是享受比賽,我想的卻是球賽的勝負中是否有規律可循。”於是,他開始研究這些比賽中比分的內在規律,並有了用智慧自動交易方法來實現盈利的想法。

  興趣或許就是成功最初的開始。對數學的喜愛和持續鑽研,讓他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還讓他遇到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位導師——北京一家量化研究院的數學專家,教給了他一整套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後,他發現這樣的方法是可以應用在商品、金融、股票、債券、外匯等多個市場的。凌山驚歎:“這才是數學的主戰場啊!”並萌生了藉此創業的想法。

  熬過“99%”的出租屋死亡時光

  2010年中,凌山辭職開始創業。初創期的目標很簡單,研發出一套自動交易軟體,去資本市場獲利。

  “我和幾個小夥伴跟親朋好友借了個遍,湊了150萬元,租了個四、五十平米的出租屋,購買了電腦和一些簡單裝置就開始了。”凌山稱,初始有5名創始人,都是同學朋友,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和目標走到了一起。

  創業的日子很苦,每天就是程式設計、修改、測試,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一口。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辛苦工作,他們終於設計出一套自動交易軟體。軟體出來了要測試,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艱難地又湊來150萬元後,他們利用這個軟體將錢全部投向了國際市場,有的套利,有的利用波動賺點差價,同時進行量化對衝,短短几個月就賺到了600萬元,150萬變成750萬,交易系統測試成功!

  “可以說,99%的創業者最終都倒在了出租屋時光。那時候,我們也差點熬不住,可我一直告訴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一下,當你覺得堅持不住的時候,哪怕再多堅持一分鐘,你也可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想做量化投資界的“平安”

  賺到了600萬元後,凌山和小夥伴們成立了實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專注於量化投資和私募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廣。2013年,將公司總部搬到了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一年三百多萬元的租金讓他感覺“更有動力”。

  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想把投資系統推銷出去並非易事,更何況是認知度很低的量化投資。電話營銷、熟人推廣、陌生拜訪,種種方法他們都用過,開始很難,但隨著在熟人圈推廣,做口碑營銷和機構營銷,局面慢慢開啟,管理的私募客戶資金也越來越多,目前已穩定增長到3個多億,憑藉著4%-5%的管理費收入,還清了債務、實現了盈利。

  真正的轉折來自於2015年新的三位創始人的加盟。他們是著名投資人柯利明和另外兩位有著深厚金融背景的海歸派人士。新的資源使公司進入快車道,除了做好本業,他們也開始計劃涉足影視娛樂界,將量化投資法應用到更多行業。

  “如果一定要讓我說一個奮鬥目標的話,那我的理想就是成為量化投資界的‘平安’,立足本源,拿到金融全牌照,紮紮實實地打造一個世界500強企業。”凌山稱。

  二

  3000萬到身家910億,27歲創業,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華人第一狂人”、“財富黑馬”、“中國厚待員工第一人”之稱。在國內他首創了BT模式,被譽為“中國BT模式鼻祖”。從他3000萬建立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達910億,在這財富爆炸式裂變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蘇淮安,還是高中語文老師的嚴介和,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歲的嚴介和離開中學教師的崗位,去當地國有企業當臨時工。第二年,嚴通過公開競爭承包了一家當地的鄉鎮企業,開始創業。

  1992年,嚴介和辭職註冊了自己的建築公司,緊接著承接的南京繞城公路建設專案是嚴介和自己創造出的開啟“省門”的機遇。因為這個專案,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萬元,由此開啟了他的太平洋時代。

  為了能夠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虧五萬不如虧八萬”的經營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幹完。業主大吃一驚,檢測結果質量全優!“吃虧”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揮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萬的工程交給了嚴介和。

  2002年以前,嚴介和一直不聲不響地在路橋建設業內“掘金”。這以後,他開始與許多地方政府部門打得火熱,陸續收購、託管了31家虧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達到115家,嚴介和因此獲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設專案。嚴介和找到了一條發財捷徑——通過收購業績不佳的國有企業,從而博得當地政府的好感,進而在當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編虧損國企,不僅驗證了嚴介和“吃虧是富”的座右銘,更讓嚴介和與政府走得更近。“重組前的國企連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將一個極端差的企業做成極端好。”嚴介和稱。就拿ST縱橫來說,當時嚴介和付出的成本5億至10億元。表面看來好像吃虧了,實際上最終賺的錢更多。

  直到2002年,太平洋集團的年產值也不過20億元,真正令嚴介和的身家急劇膨脹的是2005年初開始的一系列對國有企業的併購。嚴介和已成功收購了31家國有企業,涉及資產總額達60億元。僅一年內以年產值不過20億元的身家去收購高達60億元的國有資產這一項,其財技就非常人能及。

  “BT”模式,讓財富極具暴漲

  2002年,白手起家的註冊成立太平洋。雖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積累,當時的個人財富不會超過3000萬元。個人財富以幾何級數裂變般暴增的起點,源自大規模複製自己墊資為地方政府興建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專案,即“BT”模式。

  第一次採用BT模式運作基建專案始於1996年。當時,位於經濟欠發達蘇北地區的宿遷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條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財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就由太平洋墊資上馬。

  從宿遷一役以後,太平洋就將“BT”模式迅速複製到全國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億元的訂單。按照設想,太平洋基礎設施的單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億元。

  有人說,嚴介和的成功在於他堅持“吃虧”是富和經商遊走邊峰,他的不“循規蹈矩”、不按“規矩”行事為他創造一條不同尋常的財富之路。雖然許多人對其一年增長百億頗有質疑,但不可否認嚴介和的財技很有過人之處。2015年,胡潤百富榜,嚴介和與他的兒子嚴昊,家族資產高達910億。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